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56排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5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常规头部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CTP可获得急性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并能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及其范围,提示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挽救存活脑组织。头颈CTA可评估患者头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CTP有61例显示灌注异常,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CBF、MTT、TTP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心梗死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而MTT、TTP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85例患者中CTA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4例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均显示有缺血半暗带,符合溶栓指标,进行溶栓治疗,给予0.9%氯化钠50 ml+尿激酶50万单位团注后给予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100万单位30 min内静脉滴注,观察溶栓治疗效果及并发症,24h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残疾程度分级.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 CTP检查,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7.39±7.29)ml/(min?100 g),局部脑血容量(rCBV)(2.74±1.19) ml/100 g,达峰时间(35.76±17.10)s;病灶对侧rCBF(23.11±18.96)ml/(min?100 g),rCBV(4.14±1.50) mL/100 g,达峰时间(27.33±7.91)s,病灶侧与对侧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2.57±8.02)分,出院时NIHSS评分(9.29±9.01)分,出院与入院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患者(64.3%)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对发病6~9h以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CT 灌注成像技术(CTP)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发病6 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 例,溶栓前均行CTP 检查,根据CTP 检查结果,分为存在半暗带组和不存在半暗带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观察2 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BI)、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以及出血性转化等事件,评估2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良好预后率。结果与不存在半暗带组(6.67±3.46)比较,存在半暗带组患者溶栓7 d 后NIHSS 评分明显降低(4.76±2.04),4 周时降低最明显(3.68±1.93)。存在半暗带组4 周时有效率(60.3%)、3 个月时良好预后率(71.7%)均明显优于不存在半暗带组(34.7%, 56.8%)。结论CTP 指导下rt-PA 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根据半暗带扩大溶栓治疗窗,并且出血转化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管造影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150例疑似早期脑梗死患者,在患者发病6 h内进行CT检查、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CTP、CTA检查结果 ,比较梗死区、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T扫描显示,150例患者中112例有可疑脑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特点,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本文对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CT灌注与肿瘤血管的关系、CT灌注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价预后这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CT灌注成像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计248例.患者平均年龄(48.5±12.6)岁,男性160例,女性8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7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76例.结果 ①颈内动脉TIA和椎-基底动脉TIA的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NIHSS评分≥4分者和NIHSS评分<4分者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22例患者未见血管异常,226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血管312条,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共计112条;④颈内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阳性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提高对TIA的诊断阳性率,为TIA的治疗提高丰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片治疗的脑梗死疑诊患者75例,对发病6h后缺血部位和正常脑区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对两区域的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区的MTT明显短于对照区,CBV以及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及时发现脑梗死发生缺血性病变的病因,为脑梗死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CT灌注指导下9h内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方法:选取CT灌注显示发病时间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CT灌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失(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4.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比例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有效的对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当前约有9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出现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其日常活动能力。但我国当前的溶栓率极低,患者及家属不接受静脉溶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出血性转化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积极行静脉溶栓的同时,应重点关注HT风险。为了提升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还要明确引发HT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患者HT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HT预防措施和改善患者转归的方法,保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后序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强化灌注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均在发病后的溶栓时间窗(4.50 h之内)内给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再按照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进行强化灌注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评估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入院时、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临床疗效。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对照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在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溶栓后2 h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90 d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5.
荆建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3):178-17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出血性转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对临床治疗中的相关因素的水平进行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后整理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比较,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年龄、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6 h和12 h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等均较大,大面积梗死、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早期CT缺血改变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比例较高,临床治疗中应特别注意高龄、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A、DWI和PWI在后循环脑梗死(PCCI)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12例行头颅MRA、DWI及PWI检查的PC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30 d进行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并根据mRS评分将PCCI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及半定量影像学评分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收治的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重建成像,计算并比较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结果CT脑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灌注异常区,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有明显降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造影影像重建中26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可以及时准确的显示患者的缺血部位和程度,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CT血管成像(CTA)和脑CT灌注成像(CTPI)检查用于诊断青年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青年颈源性眩晕患者(实验组)和30例同期的青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TA和CTPI的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两组的检测结果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颈部血管变异率较对照组增多,多以发育纤细及走形异常为主,少数为增生压迫所致.实验组患者颅内血液变化以CBF值减小、MTT值增高最为敏感,而CBV值正常及轻度升高较为常见.结论 颈部血管CTA及脑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清晰了解主动脉在颈部走形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青年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