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三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92例95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三种处理方法的临床资料.支架置入33例35处(A组);单纯球囊扩张27例28处(B组);未处理32例32处(C组).随访6~12个月,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程度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2E)发生情况.结果 MACE发生率:A组12.12%,B组14.81%,C组18.75%(P>0.05).冠脉造影(CAG)示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A组(46.18±11.15)%,B组(59.19±17.17)%,C组(65.13±19.16)%(P<0.01);主支血管再狭窄发生率:A组8.57%,B组7.14%,C组6.25%(P>0.05).结论 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三种不同PCI处理后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主支支架植入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ARB)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冠心病支架植入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n=54)及氯沙坦治疗组(n=49)。随访并于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计算机定量测量病变冠脉狭窄程度,计算再狭窄率及靶血管再次成形率。结果缬沙坦组较氯沙坦组显著降低了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7.4%vs 20.4%,P<0.05)及靶血管成形率(5.6%vs 16.3%,P<0.05)。结论在预防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面,缬沙坦作用强于氯沙坦。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特点及再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植入支架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随机选择随访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20例分析冠脉病变特点,并对复查冠脉造影的65例统计再狭窄率,并对再狭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冠脉多支病变多见(88.3%);复查造影的65例中再狭窄19例,再狭窄率29.2%,其中裸支架再狭窄率43.3%(13/30),紫杉醇洗脱支架再狭窄率18.7%(3/16),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再狭窄率15.8%(3/19)。无狭窄组和再狭窄组病人的年龄、血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糖尿病病例数、支架长度、支架数量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裸支架组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糖尿病、病变长度、多个支架、支架性质均为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姜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43-3044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8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支架性质。结果多支病变占73.9%。89例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再狭窄率为23.5%;其中,裸支架组的再狭窄率35.2%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年龄和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糖尿病病例数量、支架长度以及支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糖尿病、支架总长度、多个支架、支架性质为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及普通支架,每组32例。均在主支血管植入支架,部分分支血管仅作球囊扩张,不植入支架。观察两种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1~6个月随访期间的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两组均为100%,术后主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主支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组为2例(6.3%),普通支架组为12例(3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9.1,P<0.01)。术后6个月因临床事件而被迫再次行介入治疗者,药物涂层支架组为3例(9.4%),普通支架组13例(40.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5.1,P<0.05)。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中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显著减少再次血管重建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 90 例, 分叉病变分型为 Duke D 或 Duke F 型, 边支血管直径 > 2.0 mm, 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支球囊保护组(48 例)及边支导丝组(42 例), 观察 2 组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及并发症情况, 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 2 组间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分叉病变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组主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97.6%, P > 0.05), 边支球囊保护组边支无复流发生率(1.0% vs. 19.0%)、边支对吻率(4.2% vs. 23.8%)、手术时间[(56.40±11.71)s vs.(72.60±10.62)s)]、曝光时间[(9.86± 1.82)s vs.(12.24±2.32)s]、对比剂用量[(90.54±15.26)mL vs.(118.16±18.64)mL)]均低于边支导丝组(P< 0.05)。 术后随访 12 个月 , 边支球囊保护组 MACE 发生率低于边支导丝组(16.7% vs. 38.1%)。 2 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2.1% vs. 4.8%)、最大狭窄程度[(19.24±4.43)% vs.(21.46±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边支血管开口最大狭窄程度小于边支导丝组[(51.20±4.52)% vs.(72.46±8.64)%, P < 0.01]。 结论 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 应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较边支导丝技术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 MACE 发生率低及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等优点, 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接受择期PCI治疗的132例患者资料,均于术前行256层螺旋CT扫描,经智能软件系统计算CCS。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有无死亡、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无支架内再狭窄等。结果CCS>400组患者病变血管段数均显著高于CCS≤100组及100400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0%~99%、100%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或P<0.01)。PCI术后随访,CCS>400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CCS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多支及分叉病变比例显著增高,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其是PCI术后患者预后的有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PTCA术后再狭窄不同介入方法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已进行过至少一次PTCA,临床和冠脉造影有再狭窄证据的患者共38例,再行PTCA19例(简称PTCA组),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19例(简称支架组)。结果术后6个月,设定第一观察终点为冠脉造影再狭窄(定义为狭窄率超过管腔内径的50%),第二观察终点为死亡、Q波心肌梗塞、冠脉搭桥术及目标血管再成形术。术后6个月,PTCA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支架术组(33%vs8%,P<0.05);目标血管再成形术发生率PTCA组为21%而支架组仅为10.5%(P≤0.001);PTCA组平均最小血管腔内径为(1.85±0.56)mm,而支架组为(2.14±0.66)mm,前者比后者平均小0.29mm(P<0.01);亚急性血栓发生率PTCA为0,支架组为5.2%。随访10个月无事件生存率PTCA组为73.6%,支架组为89.4%(P<0.05)。结论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优于再次PTCA。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LMCA)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76例ULMCA病变患者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支架置入,术前测定外周血hsCRP并依其水平分组,术后随访观察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CAG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术前外周血hsCRP水平正常(<3.0 mg/L)组22例,术后再狭窄发生率6.7%(1/15);hsCRP升高(3.0~3.9 mg/L)组33例,术后再狭窄发生率11.1%(2/18);hsCRP明显升高(≥4.0 mg/L)组21例,术后再狭窄发生率30.0%(6/21).组间比较,P>0.05.结论 冠脉再狭窄发生率有随术前hsCRP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9.38%,直径>50%),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33.3%),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9.38%,其狭窄程度>60%),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本院作冠状动脉复查的2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无再狭窄病例45例(无狭窄组),与发生再狭窄的45例患者(再狭窄组)比较术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情况、是否吸烟)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吸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年龄、血脂水平、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应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特点,并观察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参照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情况,将其分为非DM组(42例)与DM组(36例),进而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特点,并观察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造影与治疗后的结果显示,DM组患者的病变范围更为广泛,且钙化程度较之于非DM组更为严重,弥漫性病变、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DM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再狭窄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高(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与支架内再狭窄率均较高,故而应给予患者强化血运重建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冠脉)长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43例冠脉长病变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接受了CYPHERTM支架治疗,51处靶病变共置入62个CYPHERTM支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等。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未见任何并发症。临床随访(11±3.5)个月(6~19个月),临床随访率100%,有2例症状再发(支架内再狭窄)而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心脏不良事件,无一例死亡。36例患者术后(9±2.2)个月(6~14个月)复查了冠脉造影,造影随访率84%,支架近端边缘节段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26±0.05)mm,支架内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21±0.03)mm,支架远端边缘节段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10±0.02)mm,病变再狭窄率4.8%(2/42),病例再狭窄发生率5.6%(2/36),再次血运重建率4.7%(2/43)。结论CYPHERTM支架治疗冠脉长病变安全、有效,能明显降低6个月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5.
刘寅  高静 《天津医药》1998,26(4):207-210
1996~1997年间对11例内科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造影发现:简单单支病变者3例(27.3%),单支多发病变者2例(18.1%),双支病变者3例(27.3%),3支病变者3例(27.3%)。平均狭窄长度(22.3±6.9)mm。平均狭窄直径(89.3±10.3)%。共植入12枚支架,LAD 10枚(83.3%),RCA 2枚(16.7%),LCX 0枚,其中1例植入2枚支架。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直径为0~10%,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或恢复,术后两周运动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34.74±3.63)mm,左室内径(52.20±4.91)mm,左室射血分数0.65±0.11,明显优于术前的左房内径(39.93±3.21)mm,左室内径(56.64±5.47)mm,左室射血分数0.48±0.15。随访1~8个月均存活,仅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说明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对接受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分叉病变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2003年3月.2008年8月期间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13例患者,其中46例置入了国产雷帕霉素支架(北京乐普,Partner组),67例患者接受了进口雷帕霉索支架(美国心扉,Cypher组).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情况,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情况.当患者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最少持续6个月,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MACCEs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以及脑血管事件等;入选患者如果临床无心肌缺血证据或无心绞痛复发,均在术后6-9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一般临床特征方面,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artner组与Cypher组术后12个月的心绞痛复发、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死亡及MACCE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随访Partner组与Cypher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4%,4.47%,P>0.05).结论 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早中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纯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1)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02月~2004年05月两家医院AMI患者89例,对那些病变血管适合置入支架的病人随机分为PTCA加支架置入术45例和单纯PTCA 44例.结果术后平均最小血管内径支架组明显大于单纯PTCA组(2.66±0.44mm vs2.22±0.45mm,p<0.001).术后半年,支架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单纯PTCA组(11.3% vs16.9%,p=0.02);终点事件--死亡、再梗塞、致残疾性中风及目标血管再成形术发生率支架组明显低于PTCA组(14.6%vs 23.5%,p<0.01);其中目标血管再成形术发生率支架组9.7%vs PTCA组20.3%,p<0.001;死亡率支架组为2.2%,单纯血管成形术组为2.3%.术后6.5月冠脉造影证实支架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单纯PTCA组(20.3%vs 33.5%,p<0.01).结论治疗AMI,PTCA加支架置入术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TC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压球囊后扩张对冠脉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已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并1年后复查冠脉造影患者379例,根据有无高压球囊后扩张分为无后扩张组235例和有后扩张组144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相似,冠状动脉病变中钙化、血栓、闭塞及是否串联支架及冠脉病变支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内再狭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内后扩张能减少支架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9.
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升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将94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97例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346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及检测CRP,158例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患者,随访9个月测血清CPR值,复查冠脉造影并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A组平均(34.66±3.25)ng/ml,B组平均(23.23±3.29)ng/ml].CRP越高,病变程度越重,支架内内膜增生越明显.结论 CPR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化相关,并在支架内再狭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成功行经皮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行冠脉造影,以原病变冠脉直径狭窄程度≥50%为支架内再狭窄,按有无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6例和非再狭窄组66例。比较2组胆红素等临床血清学指标及临床资料,探讨血清胆红素是否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结果再狭窄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尿酸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总胆红素是再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高水平总胆红素可能降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