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建库起至2022年1月的文献。纳入ESPB与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主要结局指标[术后6、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次要结局指标(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共纳入16个RCT,9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ESPB组与TPVB组的术后6 h (MD静息=0.04,95%CI:-0.15~0.22; MD运动=0.10, 95%CI:-0.07~0.28)、 12h (MD静息=0.36, 95%CI:-0.01~0.73; MD运动=0.34,95%CI:-0.10~0.78)、24 h (MD静息=0.26,9...  相似文献   

2.
谭周鹏  曹亮  王辉 《临床医学》2020,40(7):19-2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ESP)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3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成TPVB组(接受TPVB)、ESP组(接受ESP),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血流动力学、疼痛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TPVB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少于ESP组(P 0. 05)。TPVB组患者入手术室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切皮时、拔管后HR、MAP增加,其中TPVB组HR、MAP低于ESP组(P 0. 05)。TPVB组术后2、4、12 h的VAS评分低于E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P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15%(4/65),低于ESP组[20. 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PVB能明显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效果,减少镇痛不良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探索胸科手术围术期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方法 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T、E两组,每组25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前,T组使用0.5%罗哌卡因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老年胸腔镜术后连续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CS组和CT组.CS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行连续前锯肌平面阻滞,CT组行连续胸椎旁阻滞.记录阻滞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止和咳嗽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A次数、舒芬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胸腔镜下肺段或肺叶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标记法随机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各40例.SAPB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毛菇  仇澜 《中国临床研究》2022,(10):1366-1370+1375
目的 研究基于罗哌卡因的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肺癌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手术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P组);PCIA+SAPB组(S组);PCIA+ESPB组(E组),每组24例。S组和E组入室后分别在超声引导下以0.375%罗哌卡因0.4 ml/kg进行SAPB和ESPB。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的消耗量。记录患者于复苏室、术后6、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三种方案的临床疗效;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补救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P、S、E组分别有24、23和19例完成研究。S组和E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显著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组、E组在多个时间点运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P组(P<0.05)。随时间延长,三组运动VAS评分呈显著升高趋势,P组、S组、E组每6 h回归系数分别为0.39、0.22和0.39(P&l...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全麻组(P组)和ESP阻滞+静脉全麻组(E组)。E组和P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和效果,术毕3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入手术室(T_0)、麻醉诱导前(T_1)、切皮即刻(T_2)和术毕(T_3)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 h (T_4)、8 h (T_5)、12 h (T_6)、24 h (T_7)和48 h (T_8)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和动态NRS评分[NRS(M)];并于T_0、T_3、T_7和T_8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Th1/Th2比值;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曲马多给药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比较,P组患者在T_1时点MAP降低、HR增快(P 0.05),C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增高、HR增快(P 0.05);P组和E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低于C组、HR慢于C组(P 0.05);C组和E组患者T_1时点MAP高于P组、HR慢于P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R)低于C组(P 0.05),E组患者术后T_7时点NRS (R)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 (M)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均较T_0降低,E组和P组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高于C组(P 0.05),E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和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均明显少于C组(P 0.05),E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 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E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椎旁神经阻滞相当,但对患者循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闽东医院接诊的胸腔镜手术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7例。A组采取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静脉自控镇痛(PCIA)使用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B组静息状态下术后12 h、24 h及咳嗽状态下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PCI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且气胸、穿刺部位血肿风险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相较于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较佳,但胸椎旁阻滞穿刺并发症更高,临床需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麻醉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该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标准分为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阻滞(TPVB)麻醉20例,术后胸椎旁镇痛;B组全身麻醉20例,术后静脉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较B组平稳,A组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联合麻醉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单纯应用全身麻醉的生命体征更平稳,可缩短苏醒时间,且苏醒过程更加平稳,符合ERAS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肺癌125例,根据神经阻滞方法选择意愿,非随机分为ESPB组60例和TPVB组65例。ESPB组接受超声引导下ESPB,TPVB组接受超声引导下TPVB。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10 min时、麻醉60 min时及手术结束时心率和血压,术后1、6、12、24及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程度,术后48 h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和使用药物剂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和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前、麻醉10 min时、麻醉60 min时及手术结束时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24及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ESPB组均低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48 h内,ESPB组PCA按压次数和使用药物剂量均少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下TPVB比较,超声引导下ESPB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好,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控静脉镇痛(PCIA)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行三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n=44,PCIA联合单次TPVB治疗)和对照组(n=42,PCI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镇静情况、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 h 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前(T1)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后30 min(T2)、气管拔管后30 min(T3)、术后24 h(T4)时Cor、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术前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8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竖脊肌组(n=34)和对照组(n=34).竖脊肌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ml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30ml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h恢复质量(QoR-40问卷量表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患者镇痛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竖脊肌组患者术后24h QoR-40评分升高[173.0(170.0,177.0)比161.0(160.0,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21,P<0.05);竖脊肌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减少(静息状态中位数差值为15.0,95%CI:11.25~18.25;运动状态中位数差值为13.50,95%CI:8.25~1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状态Z=﹣6.080;运动状态Z=﹣4.876,P<0.05);术后24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中位数差值为18.0μg,95%CI:16.0~20.0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10,P<0.05);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患者满意度提高(中位数差值为2.0,95%CI: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40,P<0.05).结论 术前单次竖脊肌阻滞可以减轻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阿片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熙  江鹏  王燕婷 《中国临床研究》2022,(12):1689-1692+1698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乳腺癌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92例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APB组(n=31)、TPVB组(n=31)及单纯全麻组(n=30)。SAPB组采用SA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TPVB组采用TPV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单纯全麻组仅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三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前、术后24 h应激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10、IL-6、丙二醛(MDA)];记录三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12 h、24 h、48 h、72 h VAS评分TPVB组SAPB组>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48 h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TPVB组SAPB组>单纯全麻组(P&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两种神经阻滞方式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该类患者的镇痛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7月该院114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排除1例脱落病例,最终纳入113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 = 57)和B组(n = 56)。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A组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B组采用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炎症反应、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毕(T1)和术后24 h(T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及CD8+水平均较术前(T0)明显升高(P < 0.05);两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较T0时点明显降低(P < 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 <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 < 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减轻机体应激及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轻,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ESP)阻滞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胸椎ESP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组(P组)和TPVB联合PCIA组(C组)。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C组行TPVB,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后两组均采用PCIA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1、6、12和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胸椎ESP阻滞在20 min后可阻滞T2~T6或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TPVB为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手术后1~24 h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1、6和12 h无明显差异(P0.05),在18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ESP阻滞联合PCIA的胸腔镜手术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90例患者,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瑞芬太尼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并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为(880.80±89.23)μg,明显少于对照组[(1 045.50±91.41)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对照组予以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予以胸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致炎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前各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点、不同状态下,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炎症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最大每分钟通气量(VEmax)、最大摄氧量(VO2max)均出现降低又升高,观察组术后各时点VEmax、VO2max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至T5时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后者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痛效果更佳,可减轻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患者肺功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常规检测及麻醉诱导等,对照组实施胸神经阻滞,试验组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