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例56岁男性患者,诊断为肝内胆管癌,2021年1月18日予以第3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19 d后,患者出现心肌肌钙蛋白值及心肌酶谱三项进行性升高,根据相关临床指南,可诊断为不稳定的亚临床心肌损伤,停止使用该药,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根据诺氏评估量表法评估,推断很可能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免疫相关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2.
1例62岁男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紫杉醇脂质体240 mg静脉滴注、第2天+奈达铂120 mg静脉滴注、第2天, 21 d为1个周期, 共治疗4个周期, 病情部分缓解;之后改为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口服早40 mg、晚60 mg第1天至第14天, 21 d为1个周期, 共治疗1个周期。末次治疗后(免疫联合化疗第98天), 患者出现亚急性肌无力、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减退, 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检查结果示四肢周围神经损伤。考虑为替雷利珠单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治疗, 9 d后肌无力症状改善, 痛温觉有所恢复。此后未再采用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3.
1例60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右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2020年12月22日予培美曲塞+卡铂化疗,2021年1月17日在原有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200 mg,q 3 w,ivgtt)进行2个周期免疫治疗.3月12日患者出现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伴发热,胸部CT示两肺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考虑为帕博利珠单抗所致免疫...  相似文献   

4.
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带给患者获益的同时可能引起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行帕博利珠单抗(2 mg·kg-1,q3w)四周期治疗后出现严重腹泻,表现为褐色水样便,每日腹泻次数达12次之多,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怀疑为免疫相关性肠炎,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并最终得到纠正,并在权衡利弊和全程药学监护下安全重启下一周期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要:1例肺鳞癌患者使用2周期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后出现头晕、疲劳、多尿、烦渴,诊断为暴发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师给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泵入后纠正。临床药师分析患者出现暴发型1型糖尿病的原因,评价降糖药物选择的合理性,建议医生及时停用醋酸泼尼松片,并提供了纳武利尤单抗的循证药学证据,帮助患者在停用纳武利尤单抗15 d后重启第3周期免疫治疗并顺利出院。此后药师定期随访,出院10 d,患者遵医嘱坚持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复查肺部MRI示胸膜结节缩小,拟住院行第4周期纳武利尤单抗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癌,病死率在皮肤癌中居首。其治疗方式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化疗外,还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晚期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协助医师及时、准确识别患者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肝毒性及内分泌毒性反应,且对患者免疫治疗过程进行毒性管理、用药分析及药学监护,通过使用甲泼尼龙、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对症处理,患者肝毒性降为1级遂开始行第3周期免疫检查点抑制药特瑞普利单抗的治疗;及时减轻了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提高了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身高170 cm, 体重82 kg; 因“左肺小细胞肺癌T2aN0M0ⅠB期,拟行第4周期化疗、免疫治疗”,于2021年11月20日收入我院。患者因“左肺小细胞肺癌T2aN0M0ⅠB期”分别于2021年9月13日、2021年10月6日、2021年10月29日行“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顺铂化疗,度伐利尤单抗免疫治疗”,疗程顺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免疫因素引起的习惯性流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推荐一种安全、有效的对免疫因素引起的习惯性流产患者的主动免疫治疗方法。方法 治疗组采用丈夫静脉血分离获得的淋巴细胞给妻子行皮内注射 ,从而提高患者免疫反应性 ;对照组未经主动免疫治疗。结果 经主动免疫治疗并获得随访的 2 1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中有 15例怀孕至足月分娩 ,3例至妊娠中期 ,治疗成功率 86 % ,与未经主动免疫治疗的 10例患者 (妊娠成功率 2 5 %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该方法治疗免疫因素的习惯性流产疗效肯定、操作简单 ,对母婴未发现任何副反应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5岁,身高170 cm,体重60 kg,体表面积1.78m2.2020年1月6日因肺癌入院,气管镜病理考虑小细胞癌.1月15日~3月24日给予EP方案化疗(依托泊苷170mgd1~3+奈达铂70mgd1~2)共4周期.第1周期后复查CT肿块略缩小,后3周期未见继续缩小.第4周期开始,患者出现咳...  相似文献   

10.
1例67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伊立替康+奈达铂+替雷利珠单抗, 21 d为1个周期)。治疗1周后患者咳嗽明显好转, 无痰中带血。治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Ⅳ度骨髓抑制, 暂停化疗和免疫治疗, 改为放射性治疗(放疗)。第29次放疗后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丝, 伴气促, 无发热。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检查示新增双肺网格状模糊影, 以右肺为甚。停止放疗, 重启化疗, 患者咳嗽、咳痰等好转, 但气促逐渐加重。患者间质性肺炎病变累及双肺而非局部性, 排除放射性肺炎;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考虑为替雷利珠单抗所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合并感染。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和英夫利昔单抗抑制免疫反应, 先后给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伏立康唑抗感染, 辅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气促逐渐消失, 氧合指数改善, 胸部CT复查示双肺间质性改变范围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胸腺肽α1对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在免疫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3^+CD4^+、CD3^+CD8^+等5项免疫指标变化,其中22例患者应用参麦、黄芪等治疗,同时给予免疫治疗,其余18例仅给予参麦、黄芪等治疗,并对免疫指标变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胸腺肽α1(日迭仙)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后2次免疫指标检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接受免疫治疗者前后2次免疫指标检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为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提供有效的依据。胸腺肽α1治疗可显著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因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于2020年5月11日开始行EP方案化疗(依托泊苷0.2 g d1~3+顺铂60 mg d1~2,q3w),EP方案第2周期开始联合免疫治疗,度伐利尤单抗(商品名:英飞凡;厂家:AstraZeneca;注册证号:S20190038;产品批号:BAEU)1 500 mg ...  相似文献   

13.
宋艳丽  王景  杜娟 《药品评价》2021,(5):308-311
目的:通过对1例宫颈癌放化疗后多发转移伴房颤患者免疫治疗联合放疗致肺炎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患者治疗史及用药史,分析患者肺炎发生的原因,并对其治疗进行用药监护。结果:胺碘酮、免疫治疗、放疗等因素都会对肺部炎症产生影响,但考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致死性,首先考虑患者为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论:临床药师在临床中要关注宫颈癌放化疗后多发转移伴房颤患者免疫治疗联合放疗中并发肺炎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学监护,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开展广泛.多项研究表明,以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CI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改善了患者生存期;除单药治疗外,PD-1/PD-L1抑制剂还能与化疗、靶向药物及其他ICI联合治疗.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胃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41例胃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温热化疗组在手术后全身麻醉下进行,化疗药为氟尿嘧啶(5-FU)、顺铂;联合免疫化疗组化疗后术后第3天行干扰素腹腔内免疫治疗,将干扰素60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滴入腹腔,每日1次,共5次,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免疫化疗组治疗后成熟淋巴细胞(CD3)、辅助淋巴细胞(CD4)及CD4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的比值(CD4/CD8)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P>0.05),而温热化疗组CD3、CD4及CD4/CD8的比值则稍降低(P<0.05).结论 腹腔内温热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ⅢB及ⅢC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ⅢB及ⅢC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235例,均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按是否接受免疫治疗差异分为单一辅助化疗组(n=112)和化疗联合免疫组(n=12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化疗联合免疫组的第1、2、3年及3年总无病生存率、病灶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单一辅助化疗组(P0.05);化疗联合免疫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单一辅助化疗组(P0.05);在化疗联合免疫组123例患者中,免疫治疗频次4周患者的术后无病生存率(55.56%)和术后生存率(66.67%)均显著低于免疫治疗频次≥4周患者的术后无病生存率(79.10%)和术后生存率(82.61%)(P0.05)。结论: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不仅可显著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而且可显著提升ⅢB及Ⅲ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是一个免疫“冷肿瘤”,研究已证实单一的免疫治疗对其疗效不佳。目前正在开发基于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主要机制包括增加肿瘤抗原提呈能力、激活先天免疫通路、调节肿瘤微环境、上调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以及免疫治疗的反馈增益作用。通过将一线治疗如新型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与免疫治疗相结合,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与ICI或肿瘤疫苗的联合治疗,能够增加治疗潜力,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原则.方法 回顾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病程变化,结合纳武利尤单抗的临床研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规范,对本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纳武利尤单抗导致了患者出现免疫性肝损伤.在停药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在抗肿瘤免疫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防范免...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极高,传统治疗方法对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欠佳。随着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的进一步阐明,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新药被研发,并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中,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特色诊疗后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模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D-L1)等免疫检查点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靶点。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能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获益,包括肝细胞肝癌(HCC)和胆管癌(ICC)2种主要的原发性肝癌。本文主要对以PD-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为靶点的肝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例特瑞普利单抗致免疫性肌炎与周围神经病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征和诊疗原则进行总结。在应用抗肿瘤免疫治疗时,临床医师需严密监测患者相关指标,警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期早诊断和早干预。停用免疫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