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不良事件。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52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或单药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收集患者治疗期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治疗情况;另筛选出同时期未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化疗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4%,其中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8%。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6.5%)等血液学毒性及手足综合征(38.5%)、恶心呕吐(34.6%)、高血压(32.7%)等非血液学毒性;两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乏力以及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高血压、蛋白尿以及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率(57.7%)高于对照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疾病控制率(68.4%)高于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应用中,根据适应证选择患者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3.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11-215
目的:了解阿帕替尼在晚期肉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口服阿帕替尼的晚期肉瘤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收集30例口服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肉瘤患者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16.6个月(2.0~35.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23.3%,疾病控制率为86.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9个月(95%CI:4.7~7.1),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2个月(95%CI:12.0~26.4)。年龄(χ~2=4.534,P=0.003)、转移灶个数(χ~2=14.803,P=0.001)、治疗线数(χ~2=8.539,P=0.003)是影响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转移灶个数(χ~2=4.991,P=0.025)是影响晚期肉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3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III~IV级严重的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3.3%)、蛋白尿(6.7%)、白细胞下降(6.7%)和呕吐(3.3%),无因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死亡的患者。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肉瘤安全有效,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mG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家三甲医院胃肠肿瘤诊治中心共入组42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mGC患者,采用多中心、单臂、开放研究方式.治疗方案:每天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850 mg,顿服.28 d为1个周期,所有入组患者至少口服1周期纳入研究.每2周期进行评价,如出现3~4度不良反应,首次药物减量至750 mg/次,再次出现3~4度不良反应,再次将药物减量至500 mg/次,如不能耐受则终止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服用1~4周期,最终4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PFS为4.0个月(95%CI为2.85~5.15个月).中位OS为4.50个月(95%CI为4.03~4.97个月).2周期后评价局部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29例、疾病进展(PD)9例、DCR 78.57%、ORR 9.52%.4周期后评价完全缓解(CR)1例、PR 7例、SD 16例、PD 9例、DCR 57.14%、ORR 19.05%.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继发性高血压、手足综合征、乏力、贫血、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腹泻、呕吐、皮肤黏膜改变,转氨酶升高等.因3度以上不良反应药物减量1次为9例,减量2次为4例.不良反应以继发性高血压、转氨酶升高及手足综合征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5.71%、45.24%、40.48%.发生3度以上不良反应例数最多者为继发性高血压与转氨酶升高,均为3例,发生率为7.14%,在1~4度总不良反应中的比例为20.0%.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mGC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在进行积极的处理后大多数患者尚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病人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3线治疗失败以上的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给予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分析其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25例病人中,病情稳定11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进展10例,客观有效率16.0%,疾病控制率6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68个月,总生存期16.0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化疗数和雌激素受体状态均为乳腺癌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 < 0.05)。病人服用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20.0%)、乏力(20.0%)、手足综合征(16.0%)和腹泻(16.0%),25例病人中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病人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获益率较高,不良反应可控,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应用安慰剂及最佳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期为(7.2±1.6)个月,长于对照组的(4.4±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6.7%,其中3、4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0.0%,其中3、4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有利于强化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乳腺癌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均经多线治疗失败后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其中发生阿帕替尼治疗相关性高血压16例为继发高血压组,未发生高血压30例为无继发高血压组。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46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25例,疾病进展9例,客观缓解率(ORR)为26.1%,疾病控制率(DCR)为80.4%,中位PFS为4.2个月。继发高血压组和无继发高血压组ORR和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继发高血压组中位PFS为6个月,长于无继发高血压组的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转移部位数、蒽环类药物治疗史、手术史、放疗史、体力状况评分等因素与患者的PFS无关(P>0.05),而治疗相关高血压是延长患者PFS的保护性因素(OR=2.722,95%CI:1.272~5.825,P=0.0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诊治的60例广泛期SCLC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帕替尼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500 mg/d直至病情进展或不可耐受);紫杉醇组采用紫杉醇治疗(175 mg/m2,3周为1疗程)。配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情况、体力状况评分、脏器转移、血红蛋白情况等。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阿帕替尼组与紫杉醇组中位PFS分别为3.7个月和1.9个月,中位OS分别为6.6个月和3.0个月,阿帕替尼组PFS和OS较紫杉醇组比较,均延长,P<0.05;阿帕替尼组高血压、乏力、转氨酶升高等副反应均为1~2级,无3级及以上不能耐受副反应。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广泛期SCLC较紫杉醇单药化疗具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反应,可尝试在临床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34例,实验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紫杉醇单药治疗方案.观察并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及MMP-9﹑VEGF﹑CYFRA21-4以及CE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在MMP-9[实验组(1798.30±240.39)ng/mL,对照组(1789.31±245.05)ng/mL]﹑VEGF[实验组(745.21±58.54)ng/L,对照组(745.52±58.19)ng/L]﹑CYFRA21-4[实验组(7.56±1.23),对照组(7.55±10.21)]以及CEA[实验组(22.31±2.95),对照组(22.51±2.2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MMP-9[实验组(1008.41±80.04)ng/mL,对照组(1459.32±115.06)ng/mL]﹑VECF[实验组(285.33±35.20)ng/L,对照组(543.52±44.21)ng/L]﹑CYFRA21-4[实验组(4.48±0.45),对照组(5.84±0.65)]以及CEA[实验组(14.42±1.14),对照组(19.14±1.6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12-115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5例,其中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的27例患者为常规组,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患者为干预组。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的ORR、DCR、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生存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EA、VEGF和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CEA、VEGF和MMP-9水平更低(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于2015年10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给予研究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增加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给予对比组常规化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比组(65.00%),研究组药物安全性明显高于对比组,且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药物安全性,有效减轻患者疾病痛苦,具有进一步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用于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均接受过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且病情进展的39例Ⅲ~Ⅳ期肺癌患者,给予口服阿帕替尼425 mg/d治疗,28 d为1个疗程。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5.1个月。完全缓解(CR)占0%,部分缓解(PR)占15.4%,疾病稳定(SD)占51.3%,疾病进展(PD)占33.3%。总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15.4%和66.7%。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35.9%)、蛋白尿(25.6%)、手足综合征(25.6%)、腹泻(20.5%)以及骨髓抑制(38.5%),给予积极对症处理后均获得缓解。结论阿帕替尼用于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仍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经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46例,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阿帕替尼组)24例,对照组(化疗组)22例。均接受至少2周期的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观察毒副反应。结果:两组对比RR(χ~2=0.033,P=0.875)和DCR(χ~2=0.763,P=0.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FS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5,P=0.041);毒副反应方面对照组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呕吐、脱发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mOS和化疗对照组相当,mPFS延长,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96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周期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水平。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评估疗效。统计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MMP-9、VEGF、CEA水平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例(16.67%)患者病情部分缓解,54例(56.25%)疾病稳定,26例(27.08%)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6.67%(16/96),疾病控制率为72.92%(70/96)。96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0个月。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非预期毒性或不可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10.42%(10/96)],蛋白尿[8.33%(8/96)],手足综合征[7.29%(7/96)],疲劳[5.21%(5/96)]。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患者未出现不可控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4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分别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n=14)或联合化疗(n=10)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观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治疗4周后24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5例、进展(PD)3例,有效率(RR)为25%(6/24),疾病控制率(DCR)为87.5%(21/24)。治疗8周后22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PR4例、SD12例、PD6例,RR为18.2%(4/22),DCR为72.7%(16/22)。24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5个月,结果表明:患者PFS及近期疗效与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联合化疗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以1~2级为主,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及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9.2%、16.7%、12.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多线治疗失败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毒性大多可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单药、联合化疗或免疫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一线化疗失败的145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用药方案分为阿帕替尼单药组(36例)、联合化疗组(94例)、联合免疫组(15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3种方案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联合化疗与联合免疫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OS)显著高于阿帕替尼单药组(mPFS,8.3个月vs. 3.6个月,P<0.001;8.4个月vs. 3.6个月,P=0.003;mOS,11.0个月vs. 7.5个月,P<0.001;14.0个月vs. 7.5个月,P<0.001)。3种治疗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依次为5.56%、18.09%、26.67%(P=0.097),疾病控制率(DCR)依次为19.44%、37.23%、33.33%(P=0.1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治疗方案中,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