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对20例健康新生儿及38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1.1±0.5)、(3.9±1.2)、(9.0±2.5)μg/mL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由此提示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出现紊乱、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首诊胃癌患者的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D-二聚体水平和临床特征等信息。比较胃癌患者与80例健康个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个体增高(P0.01)且其水平随患者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级的递进而增加(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增高(P0.01)。D-二聚体与肿瘤大小、癌抗原72-4呈正相关(P0.01)。肿瘤病理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关。结论胃癌患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处于活化状态。D-二聚体是潜在的胃癌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4.
D-二聚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D二聚体(DD)的检测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己被公认为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有价值的重要指标[1]。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有关DD的研究作一综述。1 D二聚体基本概念业己发现,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在转谷酰胺酶的作用下,SFM转变为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  相似文献   

5.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探讨DIC患者应用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收治的30例DIC患者(DIC组)及30例非DIC患者(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2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同时按照DIC分期将30例DIC患者分为高凝期组、消耗性低凝期组及纤溶亢进期组,比较不同时期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水平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9,P=0.000),而纤溶亢进期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消耗性低凝期,高凝期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5,P=0.000)。同时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与DIC分期存在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R=0.982,P=0.000)。结论 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IC患者,且DIC不同时期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差异,可用于对DIC患者病情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栓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16例栓塞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各种栓塞性疾病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HBV 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我国属HBV 高流行区,早诊断以及对病情变化准确评估,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病毒传播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联合检测患者血浆D- 二聚体(D-Dimer,DD)、ALT、AST 是否有利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情的监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医学》2001,32(12):722-723
目的研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30名健康人(对照组)以及部分复发病例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1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缓解与复发呈动态变化.结论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CH)是一种致残及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氨基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1], D-二聚体是机体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2]。关于二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上,与脑出血相关报道较少。为了观察脑出血患者Hcy和D-二聚体的变化水平,分别对50例CH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Hcy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了检测,探讨其在脑出血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D-dimer,D-D)是反映已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是血栓性疾病的唯一标记物,它能有效地确定有无稳定的纤维蛋白存在.它的生成或增高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的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1].近年来,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已成为排查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作为溶血栓治疗的动态监测指标[2].但是不同的检测方法D-二聚体结果通常不一致[3],现将本院两种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28-392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产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00例孕妇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00例未妊娠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功能检查,观察对比两组人员各指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孕妇D-D、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妇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前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可判断产妇有无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为妊娠期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的变化,为防治小儿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51例为脓毒症组,同期本院普通病房患儿30例为普通感染组,健康小儿20例为对照组.对入选病例即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和24,48,72 h病情评估 .结果:(1)血浆D-二聚体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P<0.05), 随病情加重而升高,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P<0.05﹚;(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脓毒症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危重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小儿脓毒症纤溶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态观察小儿脓毒症凝血、纤溶变化,可为脓毒症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产妇分娩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参数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临产产妇110为观察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检测,并与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平均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产妇分娩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预防产后异常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 选取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水肿型胰腺炎2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发病24h,48h,72h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同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水肿型胰腺炎组显著增高,并且回落较慢。D-二聚体水平在发病48h内即下降至正常者,预后较好。发病48h后仍居高不下者,提示胰腺损害重,预后较差。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的连续监测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11例BSI患者和38例非BSI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BS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2.034(1.190~4.666)mg/L]明显高于非BSI者[0.966(0.157~2.05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SI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组的D-二聚体水平[2.054(1.097~4.768)mg/L]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组[1.824(1.291~4.814)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I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可作为非特异性炎性指标,辅助血流感染患者病情及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以及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的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判断孕产妇凝血功能、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孕妇及健康体检育龄非妊娠妇女共795人,分为正常妊娠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临产期)、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时检测PT、APTT、TT、FIB、DD、PLT,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组DD、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T、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DD、FIB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产科意外组、妊娠伴其他疾病组PL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三项联合检测诊断孕产妇产科意外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优于单项或两项联合检测。结论 产前进行凝血四项、DD和PLT的联合检测,可初步判定孕产妇妊娠周期的凝血状况,帮助治疗孕产妇异常出血,对制定生产方案及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邱力军  彭图元 《新医学》2004,35(12):741-742
目的:探讨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重度窒息组22例、轻度窒息组18例.另取同期正常新生儿20名作为对照组.重度窒息组中用肝素治疗1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静脉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结果: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正常新生儿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2±2.0)mg/L、(2.2±1.4)mg/L和(0.7±0.2)m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中14例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2±2.0)mg/L、(0.8±0.5)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可了解窒息新生儿体内凝血与溶血功能的变化,为早期诊断DIC提供依据,并可作为窒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