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 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我科采用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治疗早期直肠癌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5岁,黏液血便1月余,行电子肠镜检查,内镜下距肛门10 cm处见3cm×3cm短蒂菜花状息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瘤伴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  相似文献   

3.
我科采用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治疗早期直肠癌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5岁,黏液血便1月余,行电子肠镜检查,内镜下距肛门10 cm处见3cm×3cm短蒂菜花状息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瘤伴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48%,炎性息肉占38.18%,增生性息肉点9.09%,幼年性息肉占0.91%,腺瘤性息肉占51.82%,其中管状腺瘤4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绒毛管状腺瘤7例,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癌变4例。内镜治疗108例,息肉清除率为99.07%。结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大息肉高频电圈套切除 ,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近 2年来我们采用预防性局部粘膜下注射药物后 ,做圈套切除大息肉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对有下消化道症状者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发现大息肉 (直径大于 2cm ) 11例。其中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31~ 76岁 ,位于直肠 4例 ,乙状结肠 6例 ,结肠脾曲 1例 ,多发性息肉 3例。息肉性质 :管状腺瘤 5例 ,绒毛管状腺瘤 2例 ,绒毛状腺瘤 3例 ,炎性增生性息肉 1例。腺瘤顶部癌变 1例 ,腺瘤伴重度非典型增生 1例 ,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 2例。息肉形态 :宽…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的临床病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息肉组织的临床病理状况。方法 :回顾 5年间在我院接受大肠息肉电切的病例 ,对比分析每一病例电切前、后的临床报告及病理诊断 ,要求 :电切前后的病理来源于同一息肉 ;对多次电切病例只取第 1次进入病例分析 ;多发息肉患者取第 1枚电切息肉入组 ,其余排除 ;去除电切前活检已有癌变的病例。结果 :在 2 2 0例病例中符合要求的病例共 1 2 0例 ,年龄 59.8± 1 3 .3 ,其中男性占65 .8% ;活检和电切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3 .3 % (40 / 1 2 0 ) (P <0 .0 1 ) ;活检和电切分别诊断腺瘤性息肉 88例(73 .3 % )和 1 0 0例 (83 .3 % ) ,其中不典型增生分别有 2 9例 (33 .0 % )和 46例 (46 .0 % ) (P <0 .1 ) ;电切后发现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 ,占 5 % (5/ 1 0 0 ) ,全部来源于 2 7例绒毛状腺瘤 (占其中 1 8.5 % ) ;活检诊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病例 ,电切后分别有 60 % (1 5/ 2 5)和 4/ 7被诊断为其它息肉类型 ;电切后发现活检未曾诊断的幼年性息肉 2例、间质瘤 2例、平滑肌瘤 1例 ;绒毛状腺瘤的直径较大 ,为 1 .43± 0 .58cm ,其余各型息肉直径平均为 1cm左右 ;癌变息肉直径最大 ,达 1 .8± 0 .57cm ,其最小直径是 1cm。结论 :大肠息肉电切前后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异 ,活检有  相似文献   

7.
正结直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腺瘤和息肉均视为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与炎性增生息肉在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或电切治疗后存在复发和恶变可能,并且微小息肉镜下处理较为困难。作者在结直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或电切治疗后予塞来昔布口服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5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门诊病例175例,所有病例均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胃镜和肠镜发现的消化道直径大于2 cm的隆起病变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结果 28例患者,8例病灶位于食管内,11例位于胃内,9例位于结直肠内,病灶直径20~35 mm(平均24 mm),病灶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食管内病灶,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早期鳞癌2例.胃内病灶位于胃窦5例,胃底2例,胃体4例.其中增生性息肉4例,异位胰腺1例,管状腺瘤伴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早期胃癌侵犯黏膜肌层1例,间质瘤1例.结肠内病灶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5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1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1例.ESD时间50~120 rain,病灶整块切除26例,分块切除2例.食管及胃内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3.5 d.结直肠病灶ESD术后平均住院4.6 d.所有患者术中有少量出血,给予电凝或氩气止血,有1例胃窦管状腺瘤ESD术后出血,电凝、氩气止血无效,给予2枚钛夹止血.有1例直肠病灶ESD术后出现小穿孔,保守治疗16 d后康复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和肠镜,创面愈合良好,有1例胃窦增生性息肉有少量残留,给予圈套切除,余未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巨大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使该类患者免于剖腹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内镜下对68例108颗。不同大小,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息肉,给予高频电切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腺瘤息肉癌变,电切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最切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经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