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和对照组(27例,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FMA评分、BI评分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8例,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于发病2 w后实施康复护理,研究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4 h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简单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的变化以及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FMA与BI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研究组FMA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足外翻畸形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6.12%、6.12%均低于对照组22.45%、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降低后遗症概率,保障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34例。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I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进行疗效评定,患者出院后,采用健康测量量表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每3个月1次,进行PF、RP、RE的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好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10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差异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54例)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54例),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恢复程度有效率(92.6%)高于对照组患者(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0.5±6.7)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对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亦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0月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常规康复护理服务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开展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满意度、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偏瘫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神经功能,残障发生率。结果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满意度,偏瘫肢体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神经功能,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残障发生率对比常规康复护理服务组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改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缩短住院的时间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患者9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Theta节律电刺激加智能运动治疗脑卒中患者,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患者脑卒中偏瘫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一组只做基础康复,其余两组在基础康复治疗之外,分别进行Theta节律电刺激加智能运动和智能运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评定(BI)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BS、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ta节律电刺激加智能运动治疗组功能改善显著。结论在基础康复治疗上应用Theta节律电刺激加智能运动,明显改善了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本院100例2017年3月—2018年12月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研究组则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治疗前后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和Fugl-Meyer下肢功能、生活质量、NHISS评分、BI指数、恢复正常肌力水平和整体住院的天数、致残率。结果研究组两组疾病疗效、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和Fugl-Meyer下肢功能、生活质量、NHISS评分、BI指数、恢复正常肌力水平和整体住院的天数、致残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情况,改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从笔者所在社卫中心辖区内居家康复中心选取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从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任意抽选41例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另41例患者作为治疗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瘫痪肢体的各项功能,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早期进行多次应用抗痉挛体位,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0月89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的BI评分为100分和低于60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偏瘫侧机体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9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95例,采用规范康复训练;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手指点穴疗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前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部位的痉挛量表(M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给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指点穴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改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10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及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康复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NIHSS评分、FM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的效果,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提高了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92例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临床可行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后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3年1~12月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1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8例),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行常规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ESS和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S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频脉冲电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低频脉冲电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操作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神经内科基础护理及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其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新Bobath技术与透穴针刺联合治疗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病例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共纳入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透穴针刺治疗,观察组开展透穴针刺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肢体痉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MAS分级总有效率均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NIHSS、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更高,而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新Bobath技术与透穴针刺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对肢体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理想,还可有效增强运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改善高龄(年龄≥60岁)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常规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基础护理,康复组增加康复护理干预,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改善肢体功能的效果。结果康复组康复后ADL评分(75.73±6.88)分高于普通组(60.38±6.8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康复后总有效率84.44%高于普通组63.64%,χ2=5.02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 3,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高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在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致残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应用给予良肢位摆放,并贯穿康复全过程。通过Barthel指数分析方法作为工具,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率为2.94%,髋关节外旋率为5.88%,足下垂率为2.94%,足内翻率为2.94%,高于对照组(17.65%、23.53%、20.59%、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4周Barthel指数评分(57.73±11.15)与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68.13±10.46)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肢位具有较多的优点,操作方便、简单,还能够加快分离运动的进程,使进行治疗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完善,可见,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行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