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超  史海明 《中药材》2008,31(10):1503-1505
目的:对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邻羟基苯甲醛(1)、松柏醇(2)、伞形花内酯(3)、东莨菪内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以上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Zhu YH  Zhao M  Ren L  Tian D  Dou F  Wang JX 《中药材》2011,34(5):720-723
目的:对麦冬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薯蓣皂苷元(Ⅱ)、胡萝卜苷(Ⅲ)、麦冬皂苷C′(Ⅳ)、薯蓣皂苷(Ⅴ)、5,7-二羟基-6-甲基-3-(4′-羟基苄基)-4-色满酮(Ⅵ)、木犀草素(Ⅶ)、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Ⅷ)、山柰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苷(Ⅸ)、山柰素-3-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Ⅹ)和葡萄糖(Ⅺ)。结论:以上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为首次从麦冬中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化合物Ⅶ、Ⅷ、Ⅸ和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灯盏花中提取分离所得的灯盏花素原料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黄芩素(1),4-羟基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6-羟基山奈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结论:4个化合物首次从灯盏花素原料药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藏药白花铃子香(Chelonopsis albiflor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药白花铃子香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羟基羽扇豆醇(1)、羽扇豆醇(2)、β-谷甾醇(3)、13-羟基半日花-8(17),14-二烯-19-醛(4)、19-乙酰氧基-13-羟基半日花-8(17),14-二烯(5)、对甲基反式肉桂酸(6)、香草酸(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夹竹桃科狗牙花属植物广西狗牙花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广西狗牙花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广西狗牙花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伏康京碱(1)、非洲伏康树碱(2)、榴花碱(3)、冠狗牙花碱(4)、3-羰基冠狗牙花羟基伪吲哚碱(5)、老刺木碱(6)、乌苏酸(7)、2α,3β-二羟基乌苏酸(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多序岩黄芪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郑善松  吴弢  王峥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350-2352
目的:对多序岩黄芪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及制备液相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酸正十六醇酯(1),阿魏酸(2),芒柄花素(3),芒柄花素-7-O-葡萄糖苷(4),毛蕊异黄酮(5),毛蕊异黄酮-7-O-葡萄糖苷(6),异甘草素(7),7,4′-二羟基黄酮(8),7,4′-二羟基二氢黄酮(9)和尿嘧啶(10).结论:其中,化合物2,8,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显脉羊蹄甲中查耳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民间药用植物显脉羊蹄甲茎中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显脉羊蹄甲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查耳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紫铆花素-4-甲醚(1),异甘草素(2),紫铆花素(3),异甘草素-2'-甲醚(4),2',4'-二羟基查尔酮(5),异甘草素4-甲醚(6),4-羟基-2',4'-二甲氧基查尔酮(7).结论:化合物1,3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丰城鸡血藤70%乙醇提取物中中等极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利用硅胶柱、葡聚糖凝胶柱、反相硅胶柱、制备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鉴定为刺芒柄花素(1),8-甲雷杜辛(2),黄芪醌(3),水杨酸(4),毛蕊异黄酮(5),染料木素(6),wistin(7),3',4',7-三羟基黄酮(8),紫铆花素(9),印度黄檀苷(10),mncodianin F(11),芒柄花苷(12),牡荆苷(13),4',8-dimethoxyl-7-O-β-Dglucopyranosyl isoflavone(14),(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15)。结论:化合物2,11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3,8,9,13,14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栋  杨欢  戴衍鹏  童丽  蔡宝昌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292-1294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半制备HPLC对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NMR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Ⅰ)、ψ-赝靛素(Ⅱ)、芒柄花素(Ⅲ)、4,2′-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Ⅳ)、7-羟基黄酮(Ⅴ)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Ⅵ)。结论化合物Ⅱ~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Ⅲ,Ⅳ和Ⅵ为首次从棘豆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6,(8)
目的:研究化香树果序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化香树果序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三十二烷(1)、熊果酸(2)、二十六烯(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2,5,8-三羟基-3-甲氧基-1,4-萘醌(6)、3,3'-二甲氧基鞣花酸(7)、鞣花酸(8)、4'-羟基异黄酮-7-O-β-D-半乳糖苷(9)、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10)、没食子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3~6、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6,(10)
目的:研究暗紫贝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氧化铝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暗紫贝母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ro-Leu)(1)、咖啡碱(2)、贝母辛(3)、香草醛(4)、对羟基苯甲醛(5)、硬脂酸甘油酯(6)、7-ketositosterol(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2和6为首次从贝母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乔木刺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乔木刺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高山金链花素 (Ⅰ ) ,4′,5 ,7 三羟基 6 (γ ,γ 二甲基烯丙基 ) 异黄酮 (Ⅱ ) ,大豆素 (Ⅲ ) ,染料木素 (Ⅳ ) ,维太菊苷 (Ⅴ )和豆甾醇 (Ⅵ )。结论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Ⅴ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苦豆子酚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苦豆子的酚性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和各种色谱方法对苦豆子95%乙醇提取物的非生物碱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阿魏酸(1),紫铆因(2),7,3',4'-三羟基黄酮(3),7.羟基-3',4'-二氧亚甲基异黄酮(4),紫铆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番石榴酸(6)和7,3',4'-三羟基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豆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乔木刺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乔木刺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高山金链花素 (Ⅰ) ,4′,5,7 三羟基-6-(γ,γ-二甲基烯丙基) 异黄酮 (Ⅱ) ,大豆素 (Ⅲ) ,染料木素 (Ⅳ) ,维太菊苷(Ⅴ)和豆甾醇(Ⅵ)。结论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Ⅴ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小野芝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化学鉴定。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FAB MS ,IR ,UV ,1 HNMR ,13 CNMR ,DEPT ,HMQC ,HMBC等手段及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2个化合物 ,分别为芹菜素-7-O-β-D-(6′-对羟基肉桂酸基 ) 甘露糖苷 (I) ,毛蕊花糖苷 (Ⅱ)。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龙血竭二氯甲烷提取部位中黄烷和高异黄烷类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及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4′-甲氧基黄烷(1)、4′-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烷(2)、5,4′二羟基-7-甲氧基-6-甲基黄烷(3)、7,4′-二羟基高异黄烷(4)、6,4′-二羟基-7-甲氧基高异黄烷(5)和10-羟基-11-甲氧基龙血酮(6).结论 化合物6为首次从剑叶龙血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龙血竭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5,(9)
目的:研究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交趾黄檀心材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美迪紫檀素(2)、紫檀茋(3)、6-羟基-2-(2-羟基-4-甲氧基苯基)苯并呋喃(4)、紫檀醇(5)、邻苯二甲酸丁基异丁基二酯(6)、pterolinus B(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2-(2'-甲氧基-4'-羟基)-苯基-3-甲基-6-羟基-苯并呋喃(10)、6α-hydroxycyclonerolidol(11)。结论:其中,化合物1、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竹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竹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化合物Ⅰ)、苜蓿素(Tricin,化合物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化合物Ⅲ)、邻羟基苯甲酸(0-hydroxybenzoic acid,化合物Ⅳ)、香草酸(Vanillic acid,化合物Ⅴ)、反式对羟基肉桂酸(trans-p-hydroxycinnami acid,化合物Ⅵ).结论 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9,(8)
目的:对囊距翠雀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ODS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技术等对囊距翠雀花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囊距翠雀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enzoic acid,4-[(3,4-dimethoxybenzoyl)amino]-3-hydroxy-,methyl ester(1)、methyl-N-(3-carboxy-3-methylpropanoyl)Anthranilate(2)、Benzoic acid 2-[(4-methoxy-2-methyl-1,4-dioxobutyl)amino]-methylester(3)、Benzoic acid 2-[(4-methoxy-3-methyl-1,4-dioxobutyl)amino]-methylester(4)、Indole-3-carboxaldehyde(5)、苯甲酸(6)、桂皮酸(7)、对羟基苯甲酸(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β-谷甾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皱皮木瓜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皱皮木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法对皱皮木瓜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1,2,4-苯三酚(1)、没食子酸(2)、奎尼内酯(3)、5-羟基烟酸(4)、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6)、(6S,9R)-长寿花糖苷(7)、吐叶醇1-O-β-D-木糖-6-O-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6均为从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