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四时平脉,指人体脉象随春、夏、秋、冬季节变更而出现的不同脉象,由于这些不同脉象属正常的生理变动,故当视作“平”脉。  相似文献   

3.
4.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这是因为春季阳气生发,气血亦浮动于体表之故。夏日天气炎热,气血更趋于表,故咏在皮肤上一触即得,气血涌盛,则举之有余,故日“夏日在肤”、按之“有余”。秋日天气转凉,气血逐渐内收,故用“下肤”而形容之。冬日气候寒冷,气血在里,脉需重按至骨始得,故曰“冬日在骨”。可见,本段原文所阐述的主要是指气血随四时气候变化而浮沉所引起  相似文献   

5.
刘荩文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2):535-537
《内经》与《周易》关系探析刘荩文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沈阳110032)《周易》与《内经》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二者成书时代相近,在学术思想上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故有“医易相通”之说。兹将《内经》与《周易》的关系,探析如下。1《内经》的阴阳学...  相似文献   

6.
足阳明脉交会大椎穴质疑大椎穴为督脉脉气所发,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多种针灸文献认为足阳明脉在此与督脉相交会,笔者认为此说存有值得商榷之处,而交会穴又具特殊的治疗作用,为此探讨于下,不当之处,尚祈指正。大椎穴名及临床应用始见于《内经》,而最早记载其为交会...  相似文献   

7.
试从《内经》的脏腑关系论协调脏腑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内经》藏象学说中有关脏腑关系的观点,通过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等关系链的详述,探讨脏腑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协调脏腑功能对养生的重要性,从而为养生提供有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营卫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即有专篇论述,后世医家也多有论及.本文探讨营卫的功能、属性与脉络、气血津液的关系以及营卫之间的关系,并愿与同道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变化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中医学的心理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个系统和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心理特征的两极差异性,把心理特征分为阴、阳、水火、刚柔、勇怯两种对立的类型。中医学认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发病特点也不相同。情志致病多是功能性疾病,是引起其他疾病的内因。  相似文献   

10.
《内经》、《难经》寸口脉诊法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延萍  周杰  范晔  马赟 《陕西中医》2006,27(11):1448-1450
本文对《内经》、《难经》寸口脉诊法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使学习者正本清源,学有根本,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的联系性、完整性,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和应用特点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兆琳 《中国针灸》1998,18(10):623-625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一条极重要的经脉,它循行于人体面、胸、腹及下肢前侧,网络人体前侧大部。脏腑络属上又与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相联系。《内经》中有许多有关足阳明的记载,尤多见于《灵枢》之中,后世对足阳明胃经的认识多导源于此,现就其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和应用特点探讨如下。1 足阳明胃经的主治功能11 调理脾胃,以助运化《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认为足阳明经可以治疗脾胃阴阳诸疾。文中…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的脉诊方法颇有参考价值 ,但尚未统一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 十二经诊法即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一处浮露或较为浮露的具有代表意义或便于诊察的动脉。具体部位是诊十二经之太渊、阳溪、冲阳、冲门、阳郄、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悬冲、太冲各穴。这是一种用于诊察全身疾病的脉法。2 三部九候诊法此脉法详载于《素问·三部九候论》中 ,曰“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决死生 ,以处百病 ,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 ,手太阴也 ;中部地 ,手阳明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内经》不应脉的意义。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内经》对不应脉的认识,以研究其内在涵义。不应脉的理论基础是脏气不应,所在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脏气不应本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不应脉的一个特点,是不应脉全体现于寸和尺,寸应该是寸口,包括寸关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  相似文献   

14.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1):865-868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内经》脉诊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针灸最早的系统论述来自《内经》,文章就《内经》中关于针刺与脉诊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记下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医经,其中有关经脉内容,该帛书整理小组的一些学者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都早于《内经》。而《足臂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精神疾病理论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内在联系,突出情志因素与精神痰病的密切关系,阐发精神疾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重视精神疾病诊疗的几方面特征性,探讨分析了《内经》精神疾病理论特色.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精神异常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志刺激可直接造成内脏损伤,或神失所藏.目前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弘扬《内经》理论,拓展中医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内经》中有关足阳明经脉与神志疾病关系的论述,分析了足阳明与脏腑的配属关系,及神志与脏腑的相关性,提出抓住五脏整体协调、抓住脾胃与心,调节五脏整体的中心以治疗神志疾病,才是理解足阳明与神志疾病关系的实质与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