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摘要本文对于狐惑病称谓的两种见解,即狐蜮说和狐惑说提出考证,认为狐惑是对其证候的描述,仍称狐惑最为惬当。通过病证分析,认为狐惑病的病因是湿热,所病脏腑主要是肝。并具湿热循肝经蚀及上下的整体病变和病势缠绵等特征。不同于单纯蚀喉或蚀及肛阴的疾患;不同于虫  相似文献   

2.
林伟刚 《四川中医》2008,26(1):16-17
本文以动态观和整体观作为研究狐惑病的主要方法,旨在构建起狐惑病从发病到诊断治疗的完整体系.认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应为互文,狐惑并存是该病诊断的必需条件.指出狐惑病是现代医学不同疾病在不同人群或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类症状相似、中医学病机相类的一组症候群,分析总结了17年来有关狐惑病的临床报导,并结合原著,提出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分期辨治特点,指出内外合治是治疗狐惑病的最优方法,苦参是本病外治之要药.  相似文献   

3.
狐惑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方面入手对狐惑的源流进行考证,探讨历代医家有关狐惑病名的争议,总结对狐惑病因病机的认识,剖析狐惑的临床治法,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狐惑病首载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此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西医的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狐惑病迁延日久,对患者的精神、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提高狐惑病的总治愈率、降低治疗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山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文辉教授根据狐惑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发现寒热错杂证兼夹湿热蕴结证是狐惑病长期、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并且是狐惑病发作最常见的证型。马文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苦参、土茯苓治疗狐惑病疗效更佳。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马文辉教授三部六病验方甘苦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狐惑”病是一种因湿热虫毒所伤,临证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疑难杂病。关于“狐惑”病名的解释,特别是对“惑”的诠注,主要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认为“狐惑”即狐疑惑乱。如《医说》:“古之论病,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以时气声嗄咽干,欲睡复不安眠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1]。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也说:“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2]。何任先生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狐惑病是因为患者“面色变幻和脉象的无定颇使人惑乱狐疑”[3]。其二,认为“狐惑”之“惑”,乃“蜮”字…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分位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狐惑病的治疗规律,从狐惑的病名含义,病机特点及治疗几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狐与惑是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命名的,二者常可并发且皆源于湿热,但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狐以湿热下注为主;惑则与虚火上炎密切相关,因此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的分位论治是治疗狐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庞作为  姜德友 《新中医》2014,46(8):16-17
<正>姜德友教授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学验俱丰,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每起沉疴,对狐惑病诊治尤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总结姜教授诊治狐惑病的经验,以飨读者。1狐惑病命名狐惑病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主要特征。患者有神情恍惚、卧起不安的症状,且有惑乱狐疑、出入无迹之性,故以"狐惑病"命名。最早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  相似文献   

8.
狐惑病,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狐惑病的病位、症状及治疗方药均作了较明确的记述。  相似文献   

9.
狐惑病治验二则江苏众想集团公司职工医院(224001)王成狐惑病具有眼、咽喉、外阴蚀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表现,与西医之白塞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近似。近几年来,许多医家认为,狐惑病与现代医学之白塞病是同一疾病。狐惑病,始载于汉张仲景...  相似文献   

10.
狐惑病浅探     
<正>中医学对狐惑病的研究渊源流长。《金匮要略》对狐惑病的论述堪称经典,其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  相似文献   

11.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12.
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因仲景所言,语约方简,使历代医哲对其争议不休。争议焦点之要有二、一是狐惑所指何病?有去结核,溃疡,白塞氏病、性病、甚至爱滋病、莫衷一是;二是关于病名的,即狐惑、狐惑的辩定。本文仅就病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狐惑病作为一类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其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上的难题。本文针对辨证颇难,症状繁杂的狐惑病,提出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滋阴降火为原则治疗阴虚火旺型狐惑病,辅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五、狐惑病“余匱”上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为惑,触于陰为狐,不欲飲食,恶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自,蝕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草瀉心湯主之。”狐惑究竟是什么病?历来註家沒有明白指出,特別是因“蝕”字而認为虫病,似可考虑。我个人的淺見:狐惑是古代以为出沒無常、不可捉摸的东西,狐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6.
狐惑一病,首见《金匮要略》,多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致.张仲景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病证治第三》).  相似文献   

17.
韩舒敏  钟长鸣  黄宁 《光明中医》2021,36(1):129-131
经方甘草泻心汤常用于痞证、狐惑病的临床应用.文中以本人临床学习中遇到的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病案为引,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入手,阐述临床上如何灵活运用甘草泻心汤,其不仅可用于狐惑病的治疗,而且在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仍起到一定作用.文中论述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为主,甘草泻心汤治疗其他疾病为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病名入手,从修辞手法、指代、现代疾病等方面,穿插关于狐惑病症状、选方的理解,以求探讨狐惑病名的源流、内涵。笔者认为狐蜮之名更符合文法对应、互文互通之理;且狐蜮并举共同指代淫乱意象,极可能与性病有关,结果可以认为狐惑病以狐蜮病为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即白塞氏综合症很相似,在祖国医学属疑难杂症。现将笔者治疗狐惑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本病病因《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子阴为狐。”《千金方》曰:“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湿热内蕴、化火成毒、热毒上熏口与眼,则口、舌、咽、眼部溃  相似文献   

20.
<正>白塞病(BS)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其症状类似于中医的"狐惑病"。"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