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廷旭  李应东 《新中医》2014,46(10):57-6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3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获得肝气郁结证为主32例,脾虚湿盛证为主20例,湿热内蕴证为主21例,肝肾阴虚证为主19例,脾肾阳虚证为主15例,血瘀证为主25例。观察不同证型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TAMX)、血流量Q(mL/min);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级,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向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逐渐演变,患者PV的D逐渐增宽,Q逐渐减少,V逐渐减慢;SV的D、Q及V变化不大;门静脉瘀血指数和脾静脉瘀血指数逐渐增加。肝气郁结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且血瘀证MELD评分以30分以上为主。结论:PV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作为肝硬化一个客观性量化指标来指导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中医角度探讨肝硬化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评估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贮备功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方法:将临床92例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与Child-pugh分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以Child B级和Child C级为主(分别占37.0%和54.3%)。肝硬化中医证型不同,Child分级不同。通过对6种证型组间Child分级两两比较,在Child A级和Child C级,肝气郁结型与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有显著性差异;在Child B级,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卡方检验以及Pearson列联系数分析,中医证型和Child分级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与Child-pugh分级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病情的进展,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逐渐向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发展,而Child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变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和AFP间的相关性,以便正确评估各型肝硬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为中医辨证提供量化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146例乙肝肝硬变患者相关资料,根据TBIL、ALB、PT、腹水、肝性脑病计算Child-pugh分级,分析患者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AFP的相关性。结果:肝气郁结型以Child-pugh分级A级为主,占71.43%,水湿内停型、湿热蕴结型以Child-pugh分级B级为主,分别占47.06%、42.50%,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分别占52.00%、62.50%。脾肾阳虚型患者AFP最高,湿热蕴结型次之,肝气郁结型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id-pugh分级与乙肝肝硬变各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协助临床判断各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乙肝肝硬变证型与AFP的相关性有待更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收治原发性肝癌(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对PLC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并将其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四组,分析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四种证型PLC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情况不一致(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明显晚于其它证型(P多重比较0.01)。(2)四个证型A级、C级所占比率均不一致(P0.05)。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型A级比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P多重比较0.01)。肝肾阴虚型C级比率明显高于其它证型(P多重比较0.01)。结论:(1)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肝功能最差,且气滞血瘀型优于湿热聚毒型的可能性大。(2)Child-Pugh分级中A级可以被认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型鉴别肝肾阴虚的临床参考,且对于湿热聚毒型与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相互鉴别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级可以被认为是辨证肝肾阴虚型的临床参考。(3)PLC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hild-Pugh分级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6个证型,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炎肝硬化各证型之间TIMP-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炎肝硬化各不同证型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IMP-1的值在各证型的变化由高到低依次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HA、PC-III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HA、PC-III、LN、IV-C均较湿热内蕴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C级较多出现在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中,较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可作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特点与中医证型。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120例,将其分为SIRS组59例和非SIRS组61例,并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病程、服药、病毒复制、并发症、入院3 d内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分级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SIRS组比较,SIRS组病程显著较长,服用抗病毒药者显著较少,HBV-DNA阳性率显著较高;SIRS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SIRS组;SIRS组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SIRS组AST、TBILI、DBILI、WBC均显著高于非SIRS组,ALB、RBC显著低于非SIRS组,PT显著长于非SIRS组;SIRS组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例数显著高于非SIRS组,而肝气郁结证、水湿内停证例数则显著低于非SIRS组。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SIRS具有独特的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有无关联,并讨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对肝硬化病情的预估及对治疗的指导。方法搜集我院住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肝硬化部分,将肝硬化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级。观察其有无相关性。结果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127例病例中child-pugh A级13例,B级29例,C级85例。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占76.9%,与其他4证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病程多在早期,多属于肝硬化早期,肝脏储备能力较好,正气尚存,预后较好。湿热内蕴在child-pugh分级中A、B、C级均有分布,以B、C级为主,属邪气盛的实证,但病机寒热错杂,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治疗上比较困难。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三型中肝脏的child-pugh分级较差,说明此三证型肝脏储备较差,容易出现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1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Child-pugh评分分级,并进行胃镜及彩超检查,记录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的宽度、部位、条数、形态及颜色等相关指标及门静脉宽度.结果 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宽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之间门静脉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A级与C级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功能A级与C级的食管静脉宽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随着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演变,其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方法:以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标准,对肝硬化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利用Epidate 3.1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hild-Pugh A级的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41.03%)和气郁质(20.51%)居多。Child-Pugh B级的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26.92%)、阳虚质(21.82%)居多;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28.57%)、阴虚质(25.71%)、湿热质(17.14%)居多。结论:(1)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肝硬化患者最常见偏颇体质。(2)Child-Pugh A级肝硬化患者正气或阴阳损及不明显。(3)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已损及正气和阳气。(4)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已损及到正气和阴液,或湿困日久化热。(5)对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患者可予调和阴阳,强身健体或疏肝理气,解郁散结;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可予益气健脾,益火温阳;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则以健脾补气,滋阴补肾或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臌胀病中医证候与肝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422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总结臌胀病患者的一般信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理化检查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探究患者中医证候与肝功理化指标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在422例臌胀病患者中湿阻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阳虚证患者,同时,Child-Pugh分级B级主要分布在湿阻证中,而Child-Pugh分级C级主要分布在阳虚证中;湿热证患者肝功AST、ALT、TBIL、GGT、ALP的值均最高;93.3%的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其中湿阻证患者ALB均值最高,阴虚证患者ALB均值最低;71.1%的患者出现PT值延长,湿阻证患者PT均值最低,阳虚证患者PT均值最高。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验证了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临床肝硬化患者的各项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的临床辨证分型的规律。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100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临床辨证分型、Child-pugh分级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肝硬化患者中,腹胀、少尿、舌淡苔薄或腻出现的频率最高。通过对ALT、AST的数值、Child-pugh分级、并发症的出现等结果进行分析,气滞湿阻证病情最轻,肝肾阴虚证病情最重。结论:肝硬化的中医证型由气滞湿阻→湿热壅盛→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以来,笔者应用复方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口服液治疗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获得满意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符合2000年全国肝炎会议肝硬化诊断标准.治疗组120例,男96例,女24例,年龄19~57(平均43)岁,病程1~12年.疾病程度按Child-pugh分级:A级56例、B级43例、C级21例.对照组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18~59(平均44)岁、病程1~11年.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21例、C级1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和血浆内毒素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收集肝硬化患者150例,建立证候调查量表收集证候信息并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6个组,另选择2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探讨中医证型与血浆内毒素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最低,湿热蕴结组与气滞血瘀组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分值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蕴结组相关系数r=0.731(P<0.01),气滞血瘀组相关系数r=0.653(P<0.01),其他4组也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低于湿热蕴结组及气滞血瘀组。结论:血浆内毒素与肝硬化的各种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同步检测HA、PC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A水平肝肾阴虚证组最高,肝气郁结证组最低。PCⅢ水平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肝气郁结证。结论:肝炎肝硬化单纯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临床少见,大部分兼有血瘀证。HA、PCⅢ对于判断肝硬化病情及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指导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乙肝肝硬化及凝血功能紊乱诊断标准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转化规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凝血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病程的加快,遵循热伤营阴(舌红绛、脉细数)—热伤血络(皮肤瘀斑,淡紫色)—由营入血—血分证之血热阴伤(瘀斑颜色变深)—血热动血的发展规律逐渐出现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症状;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51.40%,在肝肾阴虚证型(74.19%)和瘀血阻络证型(65.63%)中的发病率最高;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Child-pugh评分依次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证型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12%,明显高于未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14.49%。结论: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型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增长,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加剧,且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凝血指标及Child-pugh等因素,注意辨证施治,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清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临床诊断117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组)并检测其血清TBA、PA水平.另选健康体检者82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肝硬化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BA水平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递增(P<0.01);而肝硬化患者的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结论 血清胆汁酸、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的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