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评价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骀的牙颌面结构变化,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3例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矫治者为实验组,非拔牙设计;15例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矫治者为对照组,拔牙设计。两组均为矢状Ⅱ类、垂直均角骨面型,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年龄15~32岁(平均23.6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矫治后SNA、ANB角减小,SNB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矫治后U1-NA、L1-NB减小,U1-L1角和FMA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配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技术可通过A点后退、上牙弓整体内收及在牙弓中获得间隙来矫治骨性Ⅱ类错骀并改善其矢状向不调,并有控制下颌垂直高度,利于下颌逆时针旋转和B点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二类牵引在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中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经本院牙医检查均被诊断为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前检测患者的ANB、SNA、SNB、Ii-pg、ms-mi、A-pg与前牙覆盖情况。均先采用Edgewise直丝弓矫治技术,后采用镍钛方丝对上下颌加摇椅弓和打开咬合等,形成二类长牵引。对比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情况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在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中,二类牵引的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并具有显著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拔牙矫治及相关肌功能训练在改善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正畸后微笑美中的作用。方法 20例恒牙期Ⅱ类骨面型患者,在拔牙设计,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技术同时,配合相关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应用Adobe Photoshop CS7软件对矫治前后微笑相进行定点和测量(包括上前牙曲度、下唇曲度、颊廊、微笑宽度、微笑高度、上下前牙暴露量、微笑弧及上唇曲度形态等),应用SPSS17.0软件对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及微笑相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曲度增大,颊间隙比率和上切牙比率有所增加,下切牙暴露量减少,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理想笑弧和上唇曲度向上的例数明显增加,平坦笑弧和向下的上唇曲度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U1-SN角变化与上牙曲率变化呈负相关,SN-MP角变化与颊旁间隙比率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并配合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各项微笑美指标矫治后均有所改善,其中颊廊与面下1/3高度相关,笑弧与上前牙唇倾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片段弓技术联合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中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4例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胎患者,先在上颌采用片段弓技术,再重建[牙合]关系,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胎、覆盖正常,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下颌骨向前调位,下面高增加。结论片段弓技术和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于骨性错(牙合),早期矫形治疗并恒牙期的固定正畸的双期矫治的理念已得到推广.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1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儿,早期使用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1年,继而采用普通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情况拔除上第一前磨牙、下第二前磨牙进行矫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 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  相似文献   

12.
刘东 《山东医药》2009,49(17):80-81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下颌平导矫治前牙反[牙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使用下颌全牙列平导治疗前牙反殆32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影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2例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为2.1个月,反[牙合]的解除以上前牙唇向倾斜为主,同时伴有下颌骨的功能性后退。结论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下颌平导可快速解除前牙反[牙合],同时纠正深覆[牙合],简化了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口腔锥形束CT(CBCT)观察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31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使用CBCT对患者下颌骨进行扫描、成像,分析颞下关节变化及后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和髁突高度3方面均有所增长;在髁突前斜面斜度角、SNB角和MP-NS角3方面均有所增加;矫治前髁突前移位、中间位和后移位的比例分别为22.58%、58.06%和19.35;矫治后髁突前移位、中间位和后移位的比例分别为51.61%、41.94%和6.45%。以上对应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进行矫治后,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发生一定变化,髁突有向前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黯的良好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先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半年后用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牙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 30例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随硬组织的改变,软组织发生相应改变,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结论 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两者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前后双(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 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9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了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牙合)平面等的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合)平面(AOP-FH)矫治前为(10.50±2.59)°,矫治后为(13.1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合)平面(POP-F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后后(牙合)平面较稳定,前(牙合)平面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与上前牙内收,相对伸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是日本正畸医师小板肇先生以东方人的牙齿、牙弓和咬合特点为基础而设计的错牙合畸形矫治器.特别是在直丝弓托槽改进,较少弯制弓丝,有效控制牙齿和矫治程序简洁化上有明显的优势.2002年5月至2004年7月,我们对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于骨性错He,早期矫形治疗并恒牙期的固定正畸的双期矫治的理念已得到推广。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12例骨性Ⅱ类错He患儿,早期使用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1年,继而采用普通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情况拔除上第一前磨牙、下第二前磨牙进行矫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导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1月至2 0 0 3年3月,我科收治70 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矫治拔牙378例。现对其拔牙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0 0例均为矫治结束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 4 3例,女4 5 7例;年龄10~30岁,平均(15±5 .6 )岁。安氏分类错牙合畸形 类30 1例, 类312例, 类87例;表现为拥挤、前突、反牙合、开牙合等畸形。全部采用方丝弓系列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部分矫治效果达到正常牙合标准。其中拔牙矫治378例,非拔牙矫治32 2例(占4 6 % )。拔牙位:四个第一双尖牙189例(占5 0 % ) ;上第一双尖牙、下第二双尖牙2 6例,上第二双尖牙、下第一双尖牙3例,上颌第…  相似文献   

20.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智芳 《山东医药》2010,50(16):67-68
目的探讨牙槽突植骨术后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正畸矫治的疗效。方法18例完全性唇腭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面颌像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反均解除,近中磨牙关系得到纠正,上颌后缩消失,明显改善患者容貌。结论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是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对消除患者自卑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