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 cm)、D(B点尺侧旁开2crn)进行对照.结果:针刺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剌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剌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剌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针剌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60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3.
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 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 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 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 kg,面积1 cm×2 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行研制档人体(共243人次)经穴Ca2 浓度的分布及其针刺对Ca2 的影响.首次发现,家兔及健康人体经穴处Ca2 浓度高于旁开对照点,针刺本经腧穴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Ca2 浓度升高,而针刺经外对照点则对本经穴位Ca2 浓度无影响,针刺家兔本经穴点可使本经其它穴位旁开处Ca2 浓度下降,提示Ca2 可能参与了针刺"得气"过程,针刺过程中可能存在着Ca2 的重新分布,Ca2 有向相关经穴处聚集的趋势,这些均为首次发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经脉线皮肤二氧化碳呼出量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维波  李宏 《中国针灸》1996,16(1):39-42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针刺心包经间使穴,使用高灵敏度二氧化碳呼出量测定仪测定针刺前、针刺中和针刺后心包经间使穴近心端和远心端三寸左右处经脉线上与线外对照区的二氧化碳呼出量。结果发现,针刺后无论是经脉线上还是经脉线外,皮肤的二氧化碳呼出量都显著升高;远心端的升高经脉线上与线外无显著差异,近心端经脉线上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经线外;起针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回降,而经脉线上的回降比较显著。说明针刺对外周组织特别是经脉线组织的能量代谢有促进作用,提示针刺可能有通过代谢调整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得气与经穴效应关系。方法:对以往国内外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围绕本研究的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本研究设计了非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36,分为健康对照组、寒凝对照组及针刺组,其中针刺组根据不同综合干预措施又分为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施手法)和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施手法)。记录针感,并用红外热像仪观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关元穴点体表温度40 min。主要观察指标为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和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预期结果:1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健康人。2针刺三阴交穴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3针刺三阴交得气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预期结论:人体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降低可能能够作为诊断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辅助诊断依据之一。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可能能够作为针刺效应及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心功能和心电图为指标,以机械压迫阻滞针效为手段,比较压迫心包经穴位、经线上非穴位点和该穴点两侧对照点对针刺内关穴针效的影响,检测心包经在体表的循行轨迹。结果,压迫经上穴点针后各项指标变化微小,针效显著降低;压迫两侧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证明上肢屈侧确有一条与心包经一致的机能路线,并与心脏机能活动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铨  张炜 《针刺研究》1993,18(2):143-148
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是穴不等于经,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脏功能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和心功能为指标,观察了针刺心包经循行路线上的四个穴位,两个非穴位测试点和经线两侧旁开1.5厘米的8个对照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线上测试点与针刺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针后8项指标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从机能分析的角度,证明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游振铨  张玮 《中国针灸》1999,19(5):281-284
以心功能和心电力为指标,以机械压迫阻滞针效的手段,比较压迫心包经穴位,经线上非穴位点和该穴点两侧对照点针刺点内关穴针效的影响,检测心包经在体表的特行轨迹,结果,以上穴点针后各项指标变化微小,针效显著降低,压迫两侧对照点则对时针效无明显影响,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证明上肢屈侧确有一条与心包经一致的机能路线,并与心脏机能活动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信息摘萃     
研究发现经穴处富聚钙离子天津中医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家兔和人体的部分穴位处存在钙离子(Ca2+)富聚;针刺可引起经脉线内外钙离子重新分布;针刺本经穴点可使本经其他穴位处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而针刺经外旁开点则对本经穴位的钙离子浓度影响不大。上述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包经循行线上经皮氧分压的影响。方法应用瑞典百灵威生产的PeriFlux System5000系统-TeP0:经皮氧分压单元(PF5040),测试45例健康志愿者吸入低氧}昆合气体前后及针刺内关前后心包经循行线上的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急性缺氧可以使心包经循经线上经皮氧分压明显下降,与正常生理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内关穴可使循经线上氧分压下降,与吸低氧后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降趋势明显。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心脏功能有调节作用可能与心包经循行线上氧代谢变化相关,经络通道与氧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心包经上非穴位点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心包经上非穴位点:郄门-曲泽中点、曲泽-天泉中点,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HR)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经上非穴位点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所致的CO、CI、HR升高(P0.05);显著增大SVR、SVRI(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上非穴位点能显著改善健康志愿者急性缺氧所致的心功能亢奋状态,提示心包经具有整体效应性,是作为一条经脉参与心脏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及各穴至蝶腭神经节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方法:15具成年男性尸体,面部左右共30侧,对其面侧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以下关、颧髎、"蝶腭"穴各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方向为穿刺入路,电动钻带克氏针穿刺延伸至对侧区域,坐标定位法测量各穴的对应穿刺点.结果:①体表位置:"蝶腭"穴与颧髎的体表距离为21 mm,与下关的体表距离为17 mm.②各穴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深度:下关为49.9 mm,"蝶腭"穴为46.9 mm,颧髎为46.6 mm.③对应穿刺点坐标定位:下关针刺方向为前内上,对应于对侧的太阳和瞳子髎的中点处附近区域,对应穿刺点距对侧丝竹空的距离为17.6 mm;"蝶腭"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颧弓水平线的距离为33 mm,与目外眦垂直线的距离为42 mm;颧髎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两外耳门连线的距离为28 mm,头部正中线旁开62 mm.结论:了解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针刺深度、针刺方向,为临床针刺蝶腭神经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1981-1987年以来,采用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穴位,命名为“乳痈穴”。用于治疗乳痈病50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此法简便易行,效未可靠,现介绍如下: 一、穴位:乳痈穴在郄门穴上一寸处,相当于曲泽穴与大陵穴两穴之间正中点处。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但此经未载此穴。二、取穴方法:嘱患者上肢伸直,手心向上,平放在桌上,按以上穴位要求取之。三、手法:选准穴位后,常规消毒,快速进针,针刺深度2~2.5寸,强刺激,不留针,左侧患病针  相似文献   

16.
家兔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与相应对照点深部温度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华  刘又香 《针刺研究》1995,20(4):47-51
温度是反映能量代谢水平的重要指标。相对皮温而言,皮下较深组织温度较为稳定。为了了解穴位、经线上非穴点和相应对照点能量代谢特点,作者应用先进的温度传感针(其特点是仅针尖部对温度敏感)及其配套的精密测温仪,对10只家兔的200个穴点不同深度(皮下0.5cm和1cm处)温度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深部温度较相应对照点深部温度为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穴位和经线上非穴点深层组织能量代谢较为旺盛。测定结果还表明,所测穴点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1cm深度处温度较0.5cm深度处温度为高,提示针刺时在一定深度行针刺手法或留针有其生理意义;左右两侧同名穴位深部温度无明显差异,提示左右同名穴位深部组织的能量代谢水平相当,表现出良好的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比较针刺经穴与假针假穴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HAMD各因子分值的影响。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经穴组(36例)、针刺假穴组(39例)和安慰针组(37例)。3组均进行针刺疏肝调神经穴或假穴或用假针(安慰针)治疗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前后的总分差值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HAMD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周结束时,针刺经穴组总有效率为77.78%、针刺假穴组为71.79%、安慰针组为48.65%,针刺经穴组总有效率均优于针刺假穴组和安慰针组(P0.05)。3组治疗后,HAMD总评分及7个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3组治疗结束时组间比较显示,针刺经穴组HAMD总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假穴组和安慰针组;针刺经穴组与针刺假穴组对睡眠因子评分改善均优于安慰针组(P0.05)。结论:针刺疏肝调神经穴可以显著改善郁障碍患者的HAMD-24评分,取穴准确及针刺得气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同时也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性可阻滞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161例患者在针刺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殷门-承扶、膈俞-肝俞、大杼-天柱的中点和大肠俞、肾俞、膈俞、肺俞、昆仑等8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委中穴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值均<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说明膀胱经的循经性和可阻滞性,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曲泽穴在不同时间对前动脉(A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各指标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治疗脑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针刺左曲泽穴,分别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10 min后5个时间点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志愿者双侧颞窗位置并探及大脑前动脉,检测并记录ACA的Vs、Vd、Vm、PI及RI。结果:针刺左曲泽穴,右侧ACA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Vd、Vs、Vm数据较针刺前的数据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数据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曲泽穴可以使右侧ACA的Vs、Vd与Vm在出针时与出针后两个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增加。针刺曲泽穴具有明显的留针效应及出针后的延时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 郤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仰掌取之,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5寸,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