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抄写、刊印等诸多形式,诸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对于某些形近字的误写.本文追溯《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搏”字之本义,对于“搏”误解为“搏击”的条文进行分类、列举、解释、对比.认为“搏”在当时表示“索取,获得”,通“捕”;也可作“至”解,而非如今理解之“搏击”.《黄帝内经》中“搏”字其多为“摶”字之误写,特别指出“相搏”之用法多不可解,解释为“相摶”则文义通畅.并逐条分析了“搏”字用法以及意义.希望可以在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教学上正本澄源,并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摶”及“摶”的俗体字与“搏”字极为相似。在古代文献中常有讹误。笔者将各版本《原机启微》、《审视瑶函》及相关眼科资料中出现的讹误加以搜集整理,以供各位同仁分辨。  相似文献   

3.
“專”、“尃”二系字字形在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均相似,且古人书写时常省笔,因而“摶”、“轉”常讹为“薄”。《内经》中这种讹误不少,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混乱,以下试分析之。《素问》以明顾从德本为底本,《灵枢》以民国涵芬楼《四部丛刊》影明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4.
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教授,根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之病,胸阳不足为主,痰饮阻滞、气滞血瘀为病之标;治当宗仲景之法主补气通阳、化浊开结,补本独重心脾,化浊明辨痰湿、水饮、瘀血等,痰阻应豁,停饮可化,气滞当调,血瘀宜逐。临证组方遣药,又虑及胸痹之病多杂以两种或多种浊邪相摶为患,故常以仲景之法,精于合方加减,融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为一体,力求"病皆与方相应",故而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献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考释方法相结合,对《伤寒论》"相搏"之"搏","合治之"的"治"进行了校读,指出,"相搏"之"搏"不当校录作"摶","合治之"的"治"当作"冶"。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所述病因病症与现代疾病相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古籍、临床治疗报道及药理学研究,从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为肿"可对应肾源性水肿,由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引发,祛风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从风论治肾源性水肿的依据可追溯至《素问》,临床治疗肾源性水肿可适当加入祛风之药。  相似文献   

7.
反切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注音法,其原理是用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如:笼,卢红切.用"卢"的声母和"红"的韵母相拼,便是"笼"的读音,但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反切上下字的声、韵、调由于不同的条件而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临床常见疾病,但病因复杂,基本病因是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性,故该病也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中医学中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应的病名,但依据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属于中医文献中"腰痛"、"腰腿痛"、"腰脚痛"、"筋伤"、"痹证"等病证范畴。本病病情与疗效  相似文献   

9.
运用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 ,对医学古文中常见的“相”字 ,首先从字形结构入手 ,追根溯源 ,寻找本义 ;其次 ,由本义引申开去 ,主要以医学古文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 ,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相”的用法规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 :“相”字在古医书中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多音、多义、多性词 ,语法功能也很灵活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研究其用法 ,对准确理解医学古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总结先秦两汉涉医简帛及《黄帝内经》中有关"风"的疾病语言,总结病名和病因,分析其认知中介物和认知方法。涉医简帛中极少以"风"字作病名及病因,而在《黄帝内经》则有广泛应用,同时内涵亦有所不同。《内经》在疾病的定义已经转化成具有明显的病理学意识;命名和病因中都渗透了以身体感及气论相结合理解疾病的方法学。《黄帝内经》并非单纯"归纳各家医学",而是具备独特的自然哲学观念。"六气致病说"并非在涉医简帛中属于流行及成熟的观点;《黄帝内经》做出范式转变,使"风"摆脱鬼神之说。藉"气论"综合身心自然的因素,确立感知身体及疾病的方法,揉合身体感观与客观现象。并使关注点从解剖为主的身体,转化成"现象的身体";继而把疾病发生和传变的"空间"及诠释均依托"现象的身体"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论述痰瘀与不育的相关性及痰瘀相挟亦可损伤肾精。痰瘀互结阻于络脉,日久生毒,毒损肾络,进而导致不育。是从多层次、多空间、多角度探讨病因的演变对病机的影响和改变,提示当代疾病一些新的演变机理。据此提出男性不育"痰瘀互结,毒损入络"的理论,探索其治疗路径并加以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2.
脏躁考辨     
脏躁之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对其描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但《金匮要略》中仅记载病名、症状及处方,对脏躁具体病位、病因及病机并未详述。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认识不一,以明清为最。综合分析古代医家重要典籍,考镜源流,考辨单"脏"与多"脏""躁"与"燥",明确脏躁病位、病因与病机认识,"脏"即病位,泛指五脏,"躁/燥"言病机,以"躁"为宜。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家多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本文认为《内经》的"少阳主骨"学说和OP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少阳主骨"探讨OP的发病机制,可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痒、癢二字混乱已久,汉字简化方案中亦将"癢"简化为"痒",但就其本源而言二者意义并不相同。"痒"字早出,早在先秦即已出现,其义指心忧惫之病、身之疮疡,为病名。"癢"字后出,先秦及汉初文献多作"養",其本字为"",表搔痒义。《玉篇》始将二者混同,此后多混用无别。在医籍训释中应注意明辨"痒""癢"二字,否则极易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15.
范开珍 《中医药学刊》2002,20(4):540-541
运用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医学古文中常见的“相”字,首先从字形结构入手,追根溯源,寻找本义;其次,由本义引申开去,主要以医学古文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相”的用法规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相”字在古医书中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多音、多义、多性词,语法功能也得灵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研究其用法,对准确理解医学古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两神相搏《灵枢·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按此文之"搏",非错字,乃为"薄"之假借字耳。"搏"、"薄"二字古时可通也。故王冰《素问·调经论》引《灵枢经》此文说:"两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而作"两神相薄"也。在古代典籍中,常以"搏"为借"薄"用。如《灵枢·胀论》说:"真邪相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各医籍对"留饮"的记载,分析探讨"留饮"的含义、病因及诊断治疗,认为:"留饮"总属饮病范畴,其含义在各医籍中有所不同,或为饮病的通称;或专指饮停于某一部位;或专指饮在体内停留时间较久。其病因总与饮水过多相关,治疗多遵"饮食不消,以吐下药"的原则,或兼用温通之法。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杂病论》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有多处阐述,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眩晕的条文的分析、对比,从中找到六经出现眩晕症的规律。病因上可分因虚、因实及虚实夹杂。其治疗上除了"温药去痰饮"外,还注重"同病异治"。对头眩病治疗的认识和治疗,展示了临床病机的多样性和治疗方法的差异,对我们临床详究病机提供了极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病因造模法是证候动物模型的经典研究思路,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亦暴露出部分问题.文章概述中医病因造模法在脾气虚证模型研制中的研究现状,从中管窥出制备思路缺乏共识、病因模拟方法多样化、"病"与"证"相互独立等共性问题,现行思路指导下的病因型模型仍难以实现"因-证-症"统一.故基于多层次逻辑角度论证关键问题探讨相...  相似文献   

20.
<正> 唐宗海(1851~1918),字容川,是近代知名的中西汇通派医家。学博识卓,著述宏富,代表其学术思想与临床治疗经验的名著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等久已风行海内,为人所稔知,惟《痢症三字诀》一篇,以三言韵语概述了痢疾的证治,文仅二百零四字,连同自注、附方,计约三千余言,短小精悍,其论证论治,颇中肯綮,言简意赅,多有发挥。殆由篇幅过小而为人所忽,因之流传不广,世遂鲜有晓之者。兹就其内容试作评介。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道所致。唐氏认为痢疾的发病乃六气失和、湿热相蒸,以致脏腑失调,而以肝木侮肺乘脾为主。所以文中开宗明义的指出痢症的病因、病机是“金木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