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清华  彭俊 《中医药学刊》2010,(9):1812-1813
对暴盲病名的发展沿革及其分化进行了介绍。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最早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抄本眼科》又称为"落气眼"。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眼科教材及专著对暴盲所包含的现代医学眼底疾病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对暴盲病名进行分化,首见于彭清华1989年发表的《中医眼科病名规范化的探讨》,分为视衣脱落暴盲、目衄暴盲、脉络阻滞暴盲、目系炎性暴盲和目系外伤暴盲5种病名;1999年出版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眼病》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目衄暴盲、络损暴盲、火郁暴盲、视衣脱落5种;200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在彭清华对暴盲分类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络损暴盲、目系暴盲和视衣脱离4种。  相似文献   

2.
陈冬雪  林颖 《国医论坛》2012,27(2):52-53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0)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在眼底血管性疾病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中医称本症为“络损暴盲”,归“暴盲”范畴。眼内视衣脉络瘀阻或血溢脉外所引起的眼底脉胳受损是暴盲的症候学特征,属于中医的血瘀之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开展、原发性青光眼的早期药物控制,眼底出血性疾病变成了临床常见致盲眼病之一.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截根据笔者多年临床体会,认为在治疗本病.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就现代医学而言,眼底出血是眼科的常见病症,临床上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所致眼底出血较常见.在我们的本科七版《中医眼科学》教材中也重视了辨病和中医辨证的结合,将眼底出血分归于"络损暴盲"、"络阻暴盲"、"视瞻昏渺"等疾病范畴中.  相似文献   

4.
急性视神经炎(AON)是眼科临床常见的急症,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中医病名为暴盲,首见于《证治准绳》,是指双眼外观正常,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组眼病[1]。本组于1998—2004年共计在门诊治疗急性视神经炎12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当于中医之视瞻昏渺、视瞻有色、云雾移睛、暴盲、其病理基础为阴津亏少,燥热内灼、正气虚弱。阴虚、燥热、气虚皆能导致血行不畅,瘀阻眼络,血液外溢,留阻于视衣(视网膜)形成血瘀。  相似文献   

6.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入目而为之精。……血之精为络……,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至宋以后,眼科成为独立专科,如明朝的《审视瑶函》即为眼科之专著。中医对眼底的认识似包括视衣、目系、血络等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上属于脑”,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尤其与肾最为密  相似文献   

7.
俞莹  缪晚虹  朱炜敏 《新中医》2014,46(1):215-216
<正>视神经疾病是指视盘至视交叉以前的视神经段的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视力与视觉质量的眼病,临床主要包括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疾病及肿瘤。视神经疾病在中医眼科学中属于目系暴盲范畴[1]。朱炜敏,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班导师,曙光名中医,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40年,对于"目系暴盲"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朱医生认为此病分虚实两证,实证主要责之肝,虚证主要责之气血。现择其治疗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眼底出血症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底出血可出现于多种眼底病的过程中,是眼科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可包括在中医的“视瞻有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青盲”和“目衄”等病的范畴。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检查技术的应用,促使  相似文献   

9.
“目眇”含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眇”含义探讨魏新记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眼科(济宁272137)收稿:1997-07-10;修回:1997-09-25“目眇”作为眼病病名首见于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书中虽对其病因病机、主症均做了描述,但“目眇”究竟是怎样一种眼病,医家...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以血流瘀滞、出血、水肿而致视力障碍为特征的临床常见急重眼病。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可包括在中医的“暴盲”、“青盲”、视瞻昏渺”、“视瞻有色”、“云雾移睛”和“目衄”等病的范畴。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其研究愈趋深入,取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常见的视网膜血循环障碍性疾病,属中医眼科络损暴盲、视瞻昏渺范畴。在临床上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常见致盲性眼底病,其致盲率为15.9%。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崇晏老师运用逍遥散治疗眼病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逍遥散出自于宋代官修的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主药 6味 ,包括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 ,佐以生姜、薄荷 ,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功效 ,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因其主要病机是肝郁和血虚 ,这是眼科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故已被用于眼科临床的多种疾病 ,如旋胪泛起、青盲、暴盲、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视瞻昏渺、目衄等。在明代《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书中均谈到本方治疗目疾的作用。清《目经大成》认为治眼病宜“仿景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而逍遥散即为和阵中的代表方 ,逍遥散具有和解脏腑、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瘀血实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法日益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就眼科而言,缘“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目受血方能视万物、辨五色。若因热、寒、痰、湿、气滞、气虚或外伤等因素的影响,致血行不畅,瘀阻目窍,则诸证蜂起。因此,活血化瘀法实为治疗眼病的主要法则,故有“行血为治目之纲”之说。兹仅就眼病瘀血证候的辨识及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辨识眼病瘀血证要掌握其临床特征,如眼部脉络紫赤,局部青紫肿硬或见症积包块,目珠疼痛如针刺,目昏或暴盲等。现代医学之麦粒肿初起,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相似文献   

14.
辨证治疗玻璃体积血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玻璃体积血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疑难病。它可由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栓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内眼手术后、视网膜裂孔等许多疾病引起,致盲率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暴盲、血灌瞳神、目衄、云雾移睛等眼病的范畴。我科住院部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本病33例35只眼,采用中医辨证为主治  相似文献   

15.
王锐 《河北中医》1986,(1):27-28
眼底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根据视力障碍程度中医眼科将其归纳在“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的范畴之中,凡是能引起眼底出血的眼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均可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缺血性眼病的核心病机是"目络瘀阻"。"虚、瘀、毒、水"是缺血性眼病"目络瘀阻"病机演变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表现为络虚生瘀、瘀而生毒、毒邪伤络、饮生阻络、痰瘀互结的病机演变规律。其中正虚是缺血性眼病内在的发病基础,目络挛急是发病的始动因素,目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本病的发病较为符合络病由气及血及络的发病规律。因此,依据缺血性眼病目络瘀阻病机特点,确立了"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并创立了5个通络方剂。现将缺血性眼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总结如下,对丰富其内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暴盲症系一眼或双眼骤然失明,或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急性视神经炎、急性中央性视网膜视神经炎及视网膜脱离等病.笔者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将暴盲证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水泛、痰湿凝聚及肝肾亏损等证型,分别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健脾燥湿、化痰散结及滋补肝肾等法治疗暴盲眼病,略有心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眼科临床常见的视神经疾病,发病率高、致盲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棘手。视神经在中医眼科属目系,其通过足厥阴肝经与肝相连,也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肾相通,经络为全身气血通道,气血循经上达目系,以维系眼的视瞻光明。邪侵络脉或络虚不荣,导致血阻络病气滞经病,络邪传经,引起目系疾病。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气血经络密切相关。本文以“六经辨证”结合“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在临床中应肝肾同治调气血以治其本,辅以针刺疏经通络以治其标。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提供理论指导及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系”病是中医眼科学中的重要病理概念,包含了急慢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血管炎以及视神经萎缩等多种视神经疾病。该类眼病病因复杂,常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甚至失明。把握目系病的病证特点和诊治思路,对发挥中医治疗目系病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目前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切除术治疗,有文献报道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IMH为中医内障眼病,属“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病机与痰湿蕴结、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有关,治疗上临床医家多采用健脾、补肺、补肾等方法治疗,现总结IMH的中医治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