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与常规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治疗66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其中采用常规手术方法重建治疗37例,保留残端手术方法重建治疗29例。结果 6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常规手术组及保留残端手术组术后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ysholm、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残端组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与常规手术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治疗膝关节ACL损伤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手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和保留残束的ACL重建保留了更多ACL的残留组织,有研究认为可促进组织愈合并提高临床疗效,但也有研究发现ACL保残重建相比非保残重建无明显的优越性,而且ACL保残重建手术过程相对复杂,延长手术时间,会带来一定的并发症,ACL保残重建是否具有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回顾分析ACL保残重建的相关文献,对ACL残端的生物学特点、分类、保残重建技术和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与标准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293例,其中ACL完全断裂253例,男187例,女66例,平均年龄28岁.2004年5月~ 2007年12月,采用标准重建技术对85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2007年1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16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结果]在术后第12个月时有211例患者得到随访.Lachman试验:标准组患者术后阴性55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保残组患者中132例阴性,10例弱阳性,阳性5例.采用两组比较秩和检验,P=0.438.通过Lysholm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膝关节进行评分,标准组术后评分为90.84;保残组术后评分为92.09,两组评分相比,P=0.462.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功能,标准组TTDPM(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99°±0.159°,保残组TTDPM为1.683° ±0.218°,两组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4.
王军  姜鑫  张益民  郭永智 《中国骨伤》2013,26(5):365-36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45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非保残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25例,男19例,女6例;清理断端后胫骨骨道采用双螺钉全骨隧道固定技术。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20例,男15例,女5例;保留残端纤维,采用与非保残组同样的固定方法。两组均随访18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时,KT-2000测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评分,非保残重建组分别为(4.2±2.1)mm,84.3±10.5和64.5±8.8;保残组(3.9±1.8)mm,86.5±8.9和68.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运动能力分级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者,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显示了较非保残重建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ACL治疗58例ACL断裂患者。采用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采用Tegner运动分级评分、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3、6、12、24个月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末次随访时,Tegner运动分级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曲120°~140°(130.42°±7.26°)、伸直0°;MRI检查显示ACL走行均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侧残端重建ACL治疗ACL断裂,一方面可促进移植物血管再生、神经纤维长入重建的韧带,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爬行替代和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残端韧带对重建韧带的包裹,避免了关节液侵袭骨隧道,更利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自体腘绳肌腱鞘内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孙斌峰  董燚  陈疾忤  吕建元  顾晓娟 《中国骨伤》2011,24(12):1013-1015
目的:观察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手术中,保留原ACL胫骨残端的鞘内重建方法,对术后2年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ACL损伤病例中,经关节镜下证实ACL胫骨端韧带残端保留1/3以上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28.2岁(18~42岁);从第1次受伤到术前平均6.8个月(1~18个月)。取自体腘绳肌腱(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成移植物备用。保留ACL胫骨残端,制备股骨和胫骨隧道后,将移植物经ACL残端纤维束内引入骨隧道,ACL残端呈鞘状包绕移植物。股骨端Rigidfix固定,胫骨端Intrafix固定。记录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以评价膝关节功能;同时评价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并通过再成角试验评估患膝本体感觉功能。结果:18例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再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分别为(49.43±2.85)分和(91.56±4.60)分(P〈0.05)。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在屈膝15°、30°、45°位置的再成角试验,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原有残端的ACL重建术,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并有利于本体感觉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王辉  沈建平  邹宏  殷勇  谢成  杨帆  冯国滨  弋石泉 《骨科》2012,3(4):187-19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ACL)残端解剖重建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2月共收治4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4~5股股薄、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拴桩加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术后4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平均10周活动度恢复至90°;术后4个月活动度恢复大于120°,伸直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3.6分改善至91.3分。40例患者复查Lachman试验(-),中立位及内外旋位ADT(-),轴移试验(-);3例患者复查ADT(+),前移小于5mm。复查X线片显示骨隧道愈合满意。结论关节镜下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解剖重建更有利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恢复;有效保留韧带残端重建,有利于促进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保留残端影响定位点的观察,对技术要求较高;否则得不偿失。早期随访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经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重建术的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11月,对2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术中保留PCL残束,经前入路由内向外建立PCL股骨隧道,经ACL腋下置入胫骨隧道定位器,在后内入口观察下,于PCL止点平台下建立胫骨隧道。将移植腱由胫骨前侧经胫骨隧道拉入、再引入股骨隧道,股骨侧悬吊固定,拉紧移植物,胫骨侧挤压螺钉和"n"形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Lysholm评分从术前(38.75±14.52)分显著增加至术后1年(93.70±4.23)分(P0.05)。影像测量后向应力胫骨后移由术前(10.81±3.07) mm减少至术后1年(3.86±1.10) mm (P0.05)。[结论]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重建PCL,能精确的偏下偏外定位胫骨骨道;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PCL残端,有利于重建术后韧带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保留ACL残端,重建ACL的手术意义。方法对37例ACL损伤者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ACL股骨髁部应用Rigifix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Transfix方法固定。ACL在胫骨侧的断裂残端全部保留;股骨髁处残端前部保留,后部切除。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15.7±3.7)个月。膝关节纵向稳定;Lysholm评分:术前47~64(53.2±6.0)分,末次随访90~98(94.7±3.4)分,提高(41.5±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Lachman试验(+)37例,术后Lachman试验(-)33例,弱(+)4例。术前前抽屉试验(+)23例,术后前抽屉试验(-)34例,弱(+)3例;术前轴移试验(+)25例,术后轴移试验(-)37例;IKDC评定:术前C 19例,D 18例。术后A30例,B 7例。结论保留ACL残端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肌腱的定位;ACL固定于ACL残端后方,避免重建的ACL被股骨髁间窝挤夹;ACL残端纤维缠绕重建的ACL,可以封闭隧道内口,避免关节液对隧道与移植肌腱潜在腔隙的冲刷。  相似文献   

10.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 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 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 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 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 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之一, 可导致运动功能受限和膝关节退行性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金标准。为进一步提升ACL重建手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 进而实现快速康复, 全内重建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过近30年发展该技术不断趋于成熟。与传统重建技术相比, 全内技术在临床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全内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节省肌腱、保留更多骨量、减轻术后疼痛、防止关节液渗漏、增加腱-骨愈合面积、避免挤压螺钉相关并发症以及适用于骨骼未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然而, 由于全内技术为新兴技术, 学习曲线和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费用较传统重建高, 骨隧道制作与移植物固定不当还可能导致术后骨隧道增宽,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通过对全内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临床疗效、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全内技术重建ACL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 方法 将5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作ACL断裂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25),一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保残组),另一组行去除残端ACL重建术(去残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于术后12周统一将两组动物处死,行ACL大体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取材时,保残组和去残组总计50个标本关节活动度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2).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保残组和去残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中残端存活组和残端失效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最大拉力载荷、最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不能显著提高术后兔ACL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及Transfix固定近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69例ACL损伤患者,其中26例(26膝)经关节镜证实ACL断裂,仅残留部分或少许胫骨残端,男16例,女10例;年龄19 ~ 42岁,平均27岁.主要症状为膝关节不稳,轴移试验、Lachme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50周,平均17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4股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及Transfix固定近解剖位重建ACL. 结果 患者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获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恢复原工作.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6.7±9.5)分(40~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5.6±6.2)分(85 ~ 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96,P<0.05).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1+),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2例、显著异常(D级)14例,改善为正常(A级)20例、接近正常(B级)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65,P<0.05).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ACL胫骨残端及Transfix固定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腱的生物愈合,骨隧道定位更接近解剖位,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血流量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韧带残端纤维,对侧切除韧带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24周时,采用SPE-CT、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定量检测移植物血流量恢复情况.[结果]重建术后6周时SPE-CT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较切除残迹组明显增加(P<0.05).重建术后6、12周时激光多普勒检测发现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促进移植物血流量恢复.  相似文献   

15.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一旦损伤,常导致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到膝关节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镜下重建ACL已经成为当今治疗ACL损伤的主流.但随着关节镜手术例数的增加,目前已有翻修手术的文献报道[1].采用何种方法重建ACL,尤其是在移植物、单双束重建、隧道、内同定物等方面的选择仍有争议[2].为此,本文着重对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损伤,其中完全断裂12例,部分束支断裂3例。对ACL完全断裂的残端稍作清理后予以保留,部分束支断裂的残留束支予以保留,同时对断裂束支的残端予以保留,采用自体四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6~76(63±8.11)分,术后86~100(94±6.31)分。Lachman试验阴性12例,弱阳性3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60°(140°±3.15°),15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 ACL重建术中残端的保留有助于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建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自体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损伤,其中完全断裂12例,部分束支断裂3例。对ACL完全断裂的残端稍作清理后予以保留,部分束支断裂的残留束支予以保留,同时对断裂束支的残端予以保留,采用自体四股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增强。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6~76(63±8.11)分,术后86~100(94±6.31)分。Lachman试验阴性12例,弱阳性3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60°(140°±3.15°),15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 ACL重建术中残端的保留有助于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建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髁间窝入路保留残留后交叉韧带(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4—2014-10诊治的18例PCL损伤,在关节镜下单纯经髁间窝入路保留残留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股骨隧道经前外侧入路建立并定位于距股骨髁间线软骨面约1.2 cm、距远点关节软骨面约0.8 cm处,胫骨隧道定位于胫骨后缘下1.0~1.5 cm处。移植物穿过骨隧道后股骨端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用Bio-Intrafix及Staple门形钉固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92(64.16±13.15)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及CT片显示骨隧道形态良好,内固定位置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15.66±2.06)个月。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9~46(31.56±8.82)分,术后12个月87~97(92.55±3.42)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50,P0.001)。结论关节镜下经髁间窝入路保留PCL残留纤维及板股韧带重建PCL操作简单且安全,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重建韧带的止点定位准确,术后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主要由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构成,亦有报道发现还存在中间束[1].具有限制膝关节过度前移、限制内外翻以及旋转稳定的生理功能.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关节镜下进行韧带重建已是常规手术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显著,有关重建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重建ACL时保留韧带残端,且取得了积极治疗效果.本文就保留残端的相关利弊及手术时机等问题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12月采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6±9.5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病程1~60d,平均9.6d;新鲜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5例。新鲜损伤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疼痛,其中前抽屉试验阳性14例,Lachman试验阳性17例。5例陈旧性损伤膝关节疼痛,均有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采用膝关节镜髌腱入路保留ACL残端,前内侧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点对点ACL瞄准器建立隧道。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和staple固定胫骨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5~49分,平均34.08±7.60;术后12个月89~98分,平均94.52±2.86(t=21.29,P<0.01)。术后评分高于术前。结论: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