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8月我院共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14例,其中179例在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出血下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男性97例,女性82例,年龄21~76岁,平均55岁.脊索瘤58例,骶骨转移癌42例,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5例,骨巨细胞瘤21例,骨髓瘤6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畸胎瘤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他良性肿瘤11例.其中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61例,入院前曾接受过放疗21例.结果:术中出血量为450~8000ml,平均2650ml.19例(10.6%)患者因术后切口感染(5例)或切口皮肤缺血坏死愈合延迟(14例)进行二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2例(1.1%)术后出现动脉造影穿刺侧股动脉血栓,造成患侧下肢麻痹,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症状缓解.137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37个月.58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术中出血量≤3000ml者27例,局部复发10例(37.0%);术中出血量>3000ml者31例,局部复发18例(58.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术中出血量≤3000ml者(P<0.05).结论: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时,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从而提高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结果球囊组术中出血量(1223±348)ml,术中阻断腹主动脉1~3次,出血多在解除阻断间隙和肿瘤切除术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19±978)ml,其中6例循环波动较大,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t=7.491,P=0.000)。结论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利于肿瘤切除,是一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3.
球囊导管阻断动脉控制肿瘤术中出血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后再切除骨肿瘤,探讨其对减少术中肿瘤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对4例高位骶骨肿瘤(骨巨细胞瘤3例、脊索瘤1例)和4例髋区骨转移瘤(肺癌3例、骨肉瘤1例)患者施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腹主动脉或一侧髂总动脉,每次阻断动脉40~70min或间隔15~20min再阻断,后行肿瘤切除。结果阻断大动脉后,在分块切除及刮除骶骨肿瘤和边缘性切除股骨近端骨转移瘤时,出血极少,无须止血,有类似肢体手术中应用止血带的效果,全部病例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出血100~300ml。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边界易确定,肿瘤切除完全,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均平稳。结论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再切除高位骶骨肿瘤和髋区肿瘤,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在骶骨肿瘤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置入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在骶骨肿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例骶骨肿瘤患者,脊索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术前经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使球囊位于腹主动脉远段,术中间断性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失血500~4000 ml,平均1683 ml,术后引流100~1200 ml,平均600 ml;患者术后无栓塞、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导管置入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是一种有价值的可以帮助减少骶骨肿瘤术中失血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院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控制24例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每次阻断腹主动脉60 min,若超过60 min间隔10~15 min后再阻断,然后再行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 min(40~245 min);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后,手术中平均出血为310 ml(200~650 ml),手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盆腔器官明确,肿瘤边界容易确定,肿瘤被完整切除,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稳定,术后患者肾功能及盆腔器官均正常。1例患者发生穿刺侧髂动脉血栓形成,通过Fogarty取栓导管取出血栓后下肢血供恢复,术后无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双下肢均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切除骨盆和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完整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骶前病变切除手术入路--经S3~5双开门途径.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月,收治5例骶前病变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84岁.临床表现:肛门坠胀1例,排大便困难及大便带血2例,无症状2例.指肛检查:2例触及直肠包块,3例骶前肿瘤未能触及包块.B超、CT、MRI等检查提示骶前占位3例,直肠肿瘤2例.病变组织大小4 cm×3 cm×3 cm~20锄×15 cm×13 cm.病程12~50 d,平均18 d.采用经S3~5双开门途径暴露病灶,常规方法 完整切除. 结果 5例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直肠损伤、盆腔神经直接损伤、盆底结构破坏等.入路时间12~28 min,平均20 min;入路时出血30~13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100~350 mL,平均28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骶前畸胎瘤、皮样囊肿、梭状细胞瘤各1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会阴部感觉减退,无大小便失禁.6个月后感觉减退者全部恢复,X线片示开窗骶骨均骨性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无骶骨缺损及骨盆稳定性破坏,无骶髂关节炎发生,B超、CT或MRI检查未见病变复发. 结论 经S3~5双开门的骶前病变手术入路术 野浅、暴露充分,不造成骶骨缺损和严重骶神经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骶骨肿瘤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S3以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控制方法。方法:对11例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复习既往81例S3以上骶骨肿瘤行髂内动脉结扎后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出血量。结果: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出血量为200~4200ml,平均2000ml,大量出血发生在松开腹主动脉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4000ml,最多超过10000m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靶血管栓塞与球囊阻断2种方式对骶骨肿瘤术后患者伤口影响的比较。方法将104例骶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前行选择性靶血管栓塞(A组)53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B组)51例,其中20例患者术前已经行放、化疗。记录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肤红肿5例,愈合不佳8例,伤口窦道瘘口2例,皮肤坏死6例;皮肤大面积坏死2例;B组皮肤红肿1例,愈合不佳1例,伤口窦道瘘口1例;2组间比较,B组切口愈合不佳及皮肤坏死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组患者术后0.5、1、2年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死亡、1例发生骶神经损伤,3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B组术后无死亡,1例发生一过性神经症状,1例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术后1年左右恢复。结论球囊腹主动脉阻断可有效地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与选择性靶血管栓塞相比对伤口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在骨盆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围手术期相关血管问题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间265例骨盆肿瘤患者的资料.在行骨盆肿瘤手术前运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置管,在肾下腹主动脉内留置球囊导管,肿瘤切除过程中,球囊完全阻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主干血供,术后撤除球囊导管,保留股动脉鞘管6h.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应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球囊阻断时间平均(66 ±4) min,未出现腹主动脉破裂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6例术后引流出血多,重新进手术窒进行术野造影诊断,其中3例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1例行腰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2例髂总动脉主干管壁破损出血,应用小覆膜支架封堵破口;6例术后出现穿刺侧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双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予以股动脉切开取栓恢复血运.2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予以缝合修补治疗,愈合良好. 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对于减少骨盆肿瘤手术出血是有效的,使用过程应规范.对于围手术期出血和动脉血栓形成应有认识,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9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2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9例。就诊时年龄17~71岁,平均48岁。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2及以上者15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9例瘤体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置入主动脉球囊术中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11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术中尽量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和一侧S3神经根。9例切除S1椎患者同时行腰椎髂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并发症。单纯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5000ml,平均1995±2076ml;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术中出血量为400~6300ml,平均2400±1678ml,其9例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者术中出血量为2333ml。术后伤口发生并发症11例,6例不愈合,4例感染,2例皮肤坏死,1例窦道形成,均经换药及清创处理,其中2例行二期肌皮瓣转移术,均治愈。23例术前穿刺活检者22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者11例,随访期间8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4例获得9~198个月随访,平均45.6个月,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复发9例,其中脊索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神经鞘瘤1例,初次平均复发时间12.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日常生活和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骶骨原发肿瘤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可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肿瘤累及S2及以上的病例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可有效减少出血;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和至少一侧S3神经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的临床意义、应用经验与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16例患者(骨盆肿瘤14例,下腰椎肿瘤2例)。使用AngiostartTOP1250mA血管机配置的径线测量软件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直径大于测量数值1~2mm的双腔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肾动脉远端的腹主动脉段。切开皮肤前充盈球囊。每次充盈时间为45min,间歇10min,使手术操作在腹主动脉血流暂时阻断的情况下得以完成。结果16例中,手术时间为45~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ml,14例骨盆肿瘤平均出血800ml,2例下腰椎肿瘤出血分别为1500ml和2000ml。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可靠,能大幅度减少手术出血,不增加新的切口和损伤,减少了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切刮术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的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有效控制出血的前提下,评价切刮术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2007年7月我院共收治骶骨GCT患者43例。有随访记录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61岁,平均32岁。GCT位于S1~S5者5例,S1~S4者9例,S1~S3者12例,S1~S2者3例,S2~S5者2例;S3~S5者1例;L5~S1者3例。31例患者进行了病灶内切除术,有4例患者进行了广泛切除术。23例患者联合应用术中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术:其中6例采用了前路手术腹膜后分离腹主动脉阻断,17例采用了术前X线介入下腹主动脉植入球囊,术中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的方法。未行血管阻断12例。随访12个月~8年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除1例患者肉瘤变后接受辅助放疗,其余均未接受辅助放疗。结果:血管阻断组平均失血量为3278ml,未行血管阻断者手术平均失血量为5150ml,两组间比较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14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40%),经过手术引流、清创后伤口愈合。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血管阻断组局部肿瘤复发率为30.43%(7/23),血管未阻断组复发率为66.67%(8/12),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骶骨GCT行切刮术治疗,术中采用血管阻断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术中出血,有利于肿瘤的彻底切除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腰臀皮瓣、臀大肌皮瓣治疗骶骨肿瘤术后局部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9例骶骨肿瘤术后出现切口局部皮肤坏死,残腔或内固定器械暴露,伴深部创口感染、皮肤缺损等并发症.男6例,女3例;年龄20~57岁.皮肤坏死范围为4 cm×3 cm×3 cm~6 cm×6 cm×4 cm.手术行臀大肌局部皮瓣移位4例,腰臀皮瓣移位4例,两者联合应用1例. 结果 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创口I期愈合,6例创口经换药后3周~4个月愈合.3例术后1~2个月供区出现平均3 cm×2 cm瘢痕;1例术后2周供区脂肪液化,皮下积液,打开创口,通畅引流后好转.患者供区移植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无明显臃肿,感觉功能佳.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创口仍有间歇性极少量清亮渗液,但局部无感染现象. 结论 应用腰臀皮瓣和臀大肌皮瓣修复骶骨肿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适用的办法,术后皮瓣供区与移植区外形美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Yang Y  Song Y  Xiao XR  Gao JP  Hong B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33-835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阻断下腔静脉治疗肾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总结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肾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3岁;右肾肿瘤8例,左肾肿瘤1例。对患者在球囊辅助下阻断下腔静脉,行患肾切除下腔静脉取栓。结果手术均单纯经腹切口完成,取出下腔静脉内瘤栓平均长度5.0cm(3.0~6.7cm),术中血压、心率平稳,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18个月,死亡1例,存活8例。结论应用球囊辅助阻断下腔静脉,极大地方便了Ⅱ型、Ⅲ型瘤栓手术的操作,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无X线引导定位球囊置入腹主动脉低位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诊断为PPP、不愿X射线照射的14例孕妇及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孕妇,利用解剖标志和手法定位将球囊置入腹主动脉行低位阻断术。结果15例腹主动脉低位阻断术均成功,14例术前置入球囊者,术中出血量为200~900ml,平均(670±247)ml,术后仅1例因术前贫血伴出血者接受输血,7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均未切除子宫;另1例术中大出血后紧急抢救置入球囊者顺利完成次全子宫切除术。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无X线引导定位实施球囊置入行腹主动脉低位阻断对手术的顺利实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22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本组均采用DSA下经导管栓塞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及肿瘤其他靶血管,栓塞后行后路手术治疗。随访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休克或死亡病例。术中平均出血1206mL(200-3200mL),手术近期并发症有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3例,切口皮缘坏死5例,9例出现小便功能改变,8例出现大便功能障碍。平均随访36个月(9~80个月),死亡1例,复发9例,无转移病例。结论术前经DSA下靶血管栓塞后行单纯后路手术可以完全切除骶骨脊索瘤,术中出血较少,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和骶骨重建方式.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及骶骨重建,骶骨部分切除12例,全骶骨切除1例.全骶骨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髂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加腓骨植骨术重建后骨盆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 结果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本组13例中,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有5例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 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骶骨重建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9月~2006年2月经前、后联合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3岁。恶性肿瘤14例,包括脊索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根据Ennek ing分期均属ⅠA~ⅠB;良性肿瘤4例,包括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果]18例患者无术中死亡,术中无严重并发症,肿瘤均获安全彻底切除,术中出血1000~5000m l。4例术后5~7 d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2例愈合,另2例经后期臀大肌瓣推移覆盖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5年,平均2.6年。至目前仅2例脊索瘤术后2年复发。[结论]骶骨巨大肿瘤的骨破坏往往较广泛,盆腔残留间隙狭小,盆腔脏器多有黏连或侵犯,骶骨肿瘤切除术通常有显露困难、出血多、易致大小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和肿瘤不易彻底切除的特点。经前、后入路切除骶骨巨大肿瘤具有骶前显露充分、利于肿瘤完整分离、便于处理血管、利于保护下腹下神经丛等优点。保留单侧S1、S2、S3或双侧S1、S2单侧S3可保全大部分括约肌功能,同时保存大部分下腹下神经丛,可避免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进行骶尾部肿瘤根治手术时常常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当前,有效、安全地控制这类出血仍是一个难题。在此我们报道在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间歇阻塞腹主动脉远端来控制出血的一种方法。球囊管由股动脉插入,并进入腹主动脉。操作中,通过比较双侧脚趾的氧饱和度信号和超声定位来引导和确保球囊进入腹主动脉中肾动脉远端的位置。腹主动.脉内血流每阻断60分钟就开放10分钟。在进行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的5例患者使用球囊阻塞后,失血量均小于300ml,手术时间短于2小时。手术后患者的肾脏、盆腔脏器以及下肢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变。故经皮主动脉球囊阻塞术可对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中出血进行有效而安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