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61例尿路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患者临床治疗和追踪,中药防治组34例在排出结石后连续3个月口服六味地黄丸,对照组27例未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年。结果:中药防治组复发率为8.82%,对照组复发率为29.62%,中药防治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降低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耳针和六味地黄加味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针和六味地黄加味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切除 6月龄雌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 6组 ,各组分别经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和苯甲酸雌二醇的 3个月治疗后将大鼠处死、取血 ,用放免法测定血清 E2 ,BGP,IL-1,IL-6和骨 BMD,BMC含量。结果 :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和苯甲酸雌二醇的治疗均能提高 E2 ,BMD,BMC的水平 ,同时能抑制 BGP,IL-1,IL-6的分泌。结论 :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有调节作用 ,能早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穴和“补 肾密骨”食疗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6月龄雌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以假手术组和雌二醇作为对照组。耳针组、“补肾密骨”食疗组,耳针+“补肾官骨”食疗组。雌二醇组分别经耳针、“补肾密骨”食疗和雌二 醇的3个月治疗。然后将大鼠处死,取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的E2、BGP、IL-1、IL-6和骨的BMD、BMC。结果;耳针、“补肾密骨”食疗,雌二醇的治疗均能提高E2、BMD、BMC的水平。同时均能抑制BGP、IL-1、IL-6的分泌。结论:耳针、“补肾密骨”食疗,耳针+“补肾密骨”食疗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有调节作用。耳针与“ 补肾密骨”食疗通过刺激穴位和中药食补多方位和内部自身调节作用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加之它成本低廉,使用安全、方便,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32例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结果:痊愈8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5%。结论: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去势高脂雌鼠ER(a,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8周龄去势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地黄组、雌二醇组、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六味地黄丸(2.4g/d/只)、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2mg/3d/只)、生理盐水,观察6周.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放免法测FSH,E2,硝酸还原酶法测NO,RT-PCR法分析ERa,ERβ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黄组能明显降低TC,TG,有显著性差异(P<0.01),升高HDL-C(P<0.05),E2上升(P<0.05),NO明显上升(P<0.01),ERa,ERβ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血脂作用,并可调高去势高脂大鼠主动脉ERa,ERβmRNA的表达及升高血清NO的作用,该作用为其在绝经女性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体内代谢标志物及其相关通路的影响,探析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控作用,阐释六味地黄丸抗衰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SPF级ICR雌性小鼠共30只,3月龄雌鼠10只为青年对照组; 20月龄雌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六味地黄丸组,每组各10只。利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自然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比研究青年对照组、模型组与六味地黄丸组血浆代谢物的差异,确定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相关代谢途径。结果:鉴定出20个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六味地黄丸对其中10个有调整作用,进行MetPA分析后,发现其主要影响4条代谢通路。结论:六味地黄丸对Pantothenic acid等10个标志物有调节作用;通过影响Linoleic acid metabolism等4条通路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耳穴和“补肾密骨”食疗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切除 6月龄雌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 ,以假手术组和雌二醇组作为对照组。耳针组、“补肾密骨”食疗组 ,耳针 “补肾密骨”食疗组。雌二醇组分别经耳针、“补肾密骨”食疗和雌二醇的 3个月治疗。然后将大鼠处死 ,取血 ,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的E2、BGP、IL 1、IL 6和骨的BMD、BMC。结果 :耳针、“补肾密骨”食疗 ,雌二醇的治疗均能提高E2、BMD、BMC的水平。同时均能抑制BGP、IL 1、IL 6的分泌。结论 :耳针、“补肾密骨”食疗 ,耳针 “补肾密骨”食疗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有调节作用。耳针与“补肾密骨”食疗通过刺激穴位和中药食补多方位和内部自身调节作用达到早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加之它成本低廉 ,使用安全、方便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去势高脂雌鼠ER(α,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8周龄去势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地黄组、雌二醇组、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六味地黄丸(2.4g/d/ 只)、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2mg/3d/只)、生理盐水,观察6周。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放免法测 FSH,E2,硝酸还原酶法测NO,RT-PCR法分析ERα,ERβ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黄组能明显降低TC,TG,有显著性差异(P<0.01),升高HDL-C(P<0.05),E2上升(P<0.05),NO明显上升(P< 0.01),ERα,ERβ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血脂作用,并可调高去势高脂大鼠主动脉ERα,ERβmRNA的表达及升高血清NO的作用,该作用为其在绝经女性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去势高脂雌鼠ER(α,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8周龄去势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地黄组、雌二醇组、对照组共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六味地黄丸(2.4g/d/ 只)、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2mg/3d/只)、生理盐水,观察6周。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血脂、放免法测 FSH,E2,硝酸还原酶法测NO,RT-PCR法分析ERα,ERβ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黄组能明显降低TC,TG,有显著性差异(P<0.01),升高HDL-C(P<0.05),E2上升(P<0.05),NO明显上升(P< 0.01),ERα,ERβ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血脂作用,并可调高去势高脂大鼠主动脉ERα,ERβmRNA的表达及升高血清NO的作用,该作用为其在绝经女性防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六味地黄丸的来源、组成、药理作用及六味地黄丸(汤)加味的功效,在临床上作用及治疗范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钙尔奇组(对照组)30例,六味地黄丸组(治疗组)30例,比较治疗12个月后BMD的变化情况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腰椎B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腰椎、股骨颈骨、Ward’s三角BMD变化率分别为8.45%,4.39%,4.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P〈0.01),治疗组尿Ca/Cr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有效提高原发性疏松症(肾阴虚型)患者的BMD,尤其是腰椎的BMD,降低尿Ca/Cr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TNF-α、IL-6表达水平的影响及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机制的研究。方法复制DN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六味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及罗格列酮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大鼠肾功能、考马斯亮蓝法测24 h尿蛋白量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同时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结果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及罗格列酮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Scr、BUN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疗效与与罗格列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治疗组TNF-α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P0.01),其中六味地黄丸高剂量组与罗格列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六味地黄丸高、中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IL-6在肾脏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缬组在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DN大鼠肾脏中TNF-α、IL-6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MC3T3-E1细胞增殖以及对Runx2、FOXO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六味地黄丸混悬液,对成年Wistar大鼠进行灌胃,获取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常规培养MC3T3-E1细胞24 h后更换含10%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的培养基,分别培养48 h和72 h后用CCK-8法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对MC3T3-E1细胞进行诱导培养22天后进行饥饿培养24h,随后更换含10%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培养72 h后检测Runx2、FOXO1 mRNA表达。结果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同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能明显促进Runx2 mRNA的表达(P0.01),高剂量组的表达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的FOX0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同时能促进Runx2、FOXO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胰岛素抵抗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骨钙素的关系。方法将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分为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西药组(吡格列酮),模型组,加上正常组共6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和骨钙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能够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FBG(P0.01);六味地黄丸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Fins均明显降低(P0.01,P0.05);六味地黄丸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小鼠的未羧化骨钙素(P0.01,P0.05),同时小剂量组能明显升高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相关性分析显示,未羧化骨钙素与FBG存在负相关(P0.05);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与FBG和Fins均存在负相关(P0.01,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FBG和Fins;相比于未羧化骨钙素,未羧化骨钙素/羧化骨钙素能更好地解释六味地黄丸对糖代谢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RBP4及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组A)、模型对照组(组B)、六味地黄丸组(组C)、吡格列酮组(组D)。高脂饲料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分别造模前、造模后、给药第2、5、8周眼眶取血,动态观察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等指标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8周时,六味地黄丸组(组C)和吡格列酮组(组D)血清RBP4水平、FPG、TC、TG、LDL-C、Fins、HOMA-IR均低于模型组(组B)(P0.05)而体重、HDL-C、ISI则明显高于模型组(组B)(P0.05);在体重方面,六味地黄丸组(组C)和吡咯列酮组(组D)在第2周、第5周均不能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P0.05),在血清RBP4方面,六味地黄丸组(组C)在第2周血清RBP4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从第5周开始则显示降低(P0.05),吡格列酮组从第2周开始已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体重、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RBP4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方常用配伍组分"三补"药物组抗衰老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三补"药物组对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抗自由基能力及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并与六味地黄丸全方做对比。结果:亚急性衰老大鼠总抗氧化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及三磷酸腺苷酶活力降低,"三补"药物组干预后,衰老大鼠的总抗氧化能力提高,其升高效果与六味地黄丸相当,但对自由基的抑制能力不如六味地黄丸全方;对肝细胞膜ATP酶活性有显著提高作用,其效果与六味地黄丸全方作用相当,但对脑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显著。结论:"三补"组分具有抗衰老的药理作用,其抗衰机制可能与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细胞膜ATP酶活性作用有关,但与六味地黄丸全方对比还存在不稳定性,提示恰当的配伍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六味地黄丸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六味地黄丸的有效化合物,在PharmMapper数据库中预测化合物可能的靶点,与GeneCards数据库中高血压相关靶点相映射,获得六味地黄丸调节高血压的可能作用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揭示六味地黄丸治疗高血压可能的作用机制;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六味地黄丸中的69个化合物及269个作用靶点,其中作用于高血压的相关靶点有14个;PPI网络显示,血清白蛋白(ALB)、一氧化氮合酶3 (NOS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肾素(REN)是4个联系最多的靶点,涉及对胆固醇的反应、血小板活化的负调节等生物过程,作用机制与调控黏附分子表达、破骨细胞分化、FoxO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生物学通路有关。结论:六味地黄丸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成分有茯苓酸、泽泻醇、芍药苷、谷甾醇、豆甾醇等,ALB、NOS3、EGFR、REN是其主要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TJ-87)对产后母性束缚应激致仔代生长迟缓的影响。方法应用ICR小鼠建立产后母性束缚应激模型,产后第2天将母鼠移离仔鼠,给予母鼠每天1次每次3小时的束缚应激,持续至产后3周断乳时结束。本研究以仔鼠为研究对象:①研究断乳时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观察两组仔鼠的体质量、身长、股骨长、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及脑垂体生长激素GH mRNA表达情况;②研究断乳后给予六味地黄丸(TJ-87)大、中、小剂量各治疗组(药物与饲料混合浓度为1.8%,1.2%,0.6%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与模型组,观察治疗后各组仔鼠的体质量、身长、股骨长、血中IGF-1水平及脑垂体GH 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产后3周断乳时模型组仔鼠表现出低体质量、低身长及低股骨长,同时模型组仔鼠血浆IGF-1水平降低,垂体GH mRNA相对表达低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经六味地黄丸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丸大、中剂量组仔鼠身长及股骨长增加,同时六味地黄丸大、中剂量组仔鼠血浆IGF-1水平升高,其垂体GH mRNA相对表达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六味地黄丸大、中、小剂量组仔鼠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GH—IGF-1通路改善产后母性束缚应激仔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培养MC3T3-E1细胞后,对上清液中羧化、未羧化两种状态的骨钙素的作用,并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的共同物质基础。方法制作六味地黄丸混悬液,对成年Wistar大鼠进行灌胃,获取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分为含药血清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MC3T3-E1细胞诱导培养22天后进行饥饿培养24 h,随后更换含10%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培养24 h、48 h、72 h后,各组吸出1 ml上清液,检测羧化及未羧化骨钙素;培养72 h后检测骨钙素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骨钙素mRNA表达比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骨钙素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上清液中未羧化骨钙素比较:含药血清中剂量、高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P0.01)。上清液中羧化骨钙素比较:含药血清低剂量组在培养48 h时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各时间点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中剂量组在培养24 h、72 h时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在培养72 h时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和中剂量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羧化与未羧化骨钙素的含量,提示骨钙素可能就是六味地黄丸治疗两种疾病,即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六味地黄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i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一氧化氮(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小鼠AS模型;Griess法检测血浆中NO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iNOS的表达。结果:AS小鼠9周时开始出现NO显著增加,六味地黄丸能显著抑制NO水平,并降低iNOS的表达。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AS小鼠NO水平,防治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