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 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贾旺  于春江  王凤梅  陈菲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9):1202-1205
目的探讨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侧方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颅内段分为五段,即脑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脑桥小脑角段和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迷路段最短最细,约3.8mm±0.7mm长;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乳突段长约15.5mm±1.9mm,经茎乳孔出颅.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可利用第四脑室脉络丛定位面神经脑干端;经岩前人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浅大神经定位面神经内耳道段和迷路段部分鼓室段骨壁缺如,面神经直接裸露在岩骨表面;外半规管至二腹肌嵴前端是面神经乳突段的标志线.  相似文献   

3.
51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和面神经保留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和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51例听神经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尽可能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结果:肿瘤全切除45例(88.2%),次全切除6例(11.8%).面神经解剖保留44例(86.3%0.7例(13.7%)未保留成功.结论:认为仔细辨认面神经起始端及面神经与肿瘤关系和近内听道处锐性分离等技术是面神经解剖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乳突联合颅中窝入路的方法,暴露面神经管全程,分层解剖15个成年国人湿性头颅标本(30侧颞骨),显露并测量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管分三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为2.67±0.23 mm(左)、2.60±0.23 mm(右),直径为1.46±0.60 mm(左)、1.50±0.56 mm(右);鼓室段长度为10.63±0.58 mm(左)、10.58±0.75 mm(右),直径为1.93±0.09 mm(左)、1.94±0.11 mm(右);乳突段长度为14.37±0.93mm(左)、14.31±0.97mm(右),直径为2.37±0.12 mm(左)、2.37±0.10 mm(右);鼓室段与迷路段夹角为76.6°±3.13°(左)、76.5°±2.75°(右),鼓室段与乳突段夹角为113.1°±3.94°(左)、112.4°±2.77°(右)。结论:二腹肌嵴、外半规管凸、砧骨短突、面神经隐窝、匙突、弓状隆起、棘孔、面神经管裂孔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管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管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及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颞骨内面神经不同分段的长度及成角的实际测量值与利用高分辨率CT所得测量值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高分辨率CT测量是通过对标本进行常规高分辨率CT扫描后将扫描结果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的测量。实际测量是通过对标本颞骨内面神经各段进行具体解剖测量。结果颞骨薄层高分辨率CT测量结果:面神经的内听道段长度为11.7mm±1.2mm;迷路段长度为3.8mm±0.5mm;鼓室段长度为11.4mm±0.4mm;乳突段长度为11.6mm±1.0mm。颞骨标本上解剖学测量结果:面神经的内听道段长度为11.7mm±2.2mm,迷路段长度为3.5mm±0.5mm,鼓室段长度为11.0mm±0.9mm,乳突段长度为12.2mm±1.3mm。面神经第一膝CT测量值为62.9°±14.2°,第二膝为125.6°±14.4°。经解剖得到的面神经第一膝实际测量值为60.4°±7.8°,第二膝为122.7°±11.4°。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面神经段长度及成角CT测量值与解剖实际测量值经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颞骨内面神经内听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第一膝和第二膝角度实际测量值与高分辨率CT测量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中部位选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的较佳部位及颈袢是否适合与面神经进行吻合。方法(1)在21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舌下神经颈段走行及其毗邻关系。(2)3例新鲜标本取舌下神经近、远段、颈袢及面神经干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神经束数目和横切面积。结果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5.1±0.2,4.6~5.7)mm2;舌下神经近段神经束为(1.6±0.8,1~4)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7.5±0.7,6.8~8.0)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4.7±0.6,4.1~5.5)mm2;舌下神经远段神经束(3.6±0.5,1~5)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5.6±0.5,4.9~6.1)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1.6±0.4,0.9~2.2)mm2;颈袢含神经束为(2.4±0.8,1~3)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1.1±0.7,0.6~2.2)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0.5±0.3,0.3~1.2)mm2。结论颈袢不适合与面神经进行吻合,舌下神经近段具有部分转位与面神经吻合的良好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大型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8例听神经瘤病人,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在面神经监护下,观察肿瘤与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8例。结论术中首先识别不与肿瘤黏连的面神经脑干端及内听道端。再从两端沿面神经锐性分离肿瘤,是面神经解剖保留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Wu RG  Tang BH  Li LC  He YQ  Huang DC  Huang H  Wang ZC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2):1551-1555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研究中耳乳突手术相关面神经管解剖.方法 选取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发现373侧耳没有颞骨骨质异常187例成人,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成像,在重组MPR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乳突段、后膝及鼓室段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 面神经管乳突段至颈静脉窝、乳突外侧缘、外耳道后壁、后颅窝硬膜板、乙状窦、鼓岬及蜗窗的距离分别为5.43、15.99、4.42、9.01、9.44、6.02和6.51 mm,面神经管后膝至锥隆起、后半规管的距离分别为2.64和3.12 mm,面神经管鼓室段至前庭窗、锤骨头、砧骨短突和外半规管的距离分别为1.19、2.27、3.09和0.90 mm.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可以准确研究面神经管与周围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中耳乳突手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Wu CY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06-610
目的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探讨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结构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4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入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中用不同颜色标出重要结构的范围。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耳后7cm“C”型切口,分层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做耳后约3.5cm×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轮廓化乙状窦、骨半规管、面神经管,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观察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前后显露结构的差异,测量术野范围和乙状窦前间隙最大术野角度。结果(1)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切口完全满足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要求。(2)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3)该入路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的重要结构。(4)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的水平视野为:左侧(18.8±1.6)mm),右侧(17.7±1.2)mm;最大术野角度为:左侧(59.3±9.2)°,右侧(57.0±11.0)°。垂直术野的增加值为:左侧(10.0±1.0)mm,右侧(10.0±0.8)mm。双侧术野范围和最大术野角度的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可显著增加术野范围和术野角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组(CPR)在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患者面神经管曲面重组表现。结果74例患者为单侧胆脂瘤,9例为双侧胆脂瘤。共92患耳,包括AustinⅠ度4耳,Ⅱ度10耳,Ⅲ度68耳,Ⅳ度10耳。面神经管CPR发现67耳面神经管骨质破坏,表现面神经管壁骨质模糊、缺损,以鼓室段最多见,占74.6%(50/67),AustinⅢ~Ⅳ度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管的比例占88.1%(59/67)。手术发现42耳面神经管骨质缺损。结论面神经管CPR能准确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可为每位患者术前提供可靠的形态学研究,有效避免术中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