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岁明 《河北中医》2002,24(1):54-56
《血证论》为清代蜀地名医唐容川为血证而厘之专本 ,综括 1 70余种血证 ,遴录治方 2 0 0有余 ,条分缕析 ,辨疑决惑 ,论证颇具慧识 ,用药尤多独到之处。其与血证 ,尤重脾胃 ,所列治血四术 ,法皆融贯治脾之旨。今据是编 ,述其涯略于次。1 论阴阳水火气血 ,扬治血以脾为主之旨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阴阳水火升降之枢要 ,故与血证关系密切。唐容川熟讠音此理 ,开宗明义 ,于篇端即以阴阳之说为纲 ,目出水火气血。认为“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不但说明阴阳气血的关系 ,同…  相似文献   

2.
唐宗海的《血证论》,不仅以治血证见长,而且在调治脾胃方面颇有创见。唐氏认为:李杲的《脾胃论》专补脾阳,而忽视了脾阴的重要意义,应该说脾运作用是由脾阳和脾阴两种因素共同完成的,作者参用西医的观点阐述了补益脾阴法的二重观,颇有启发意义。补益脾阴以存津液为依据唐氏衷中参西,指出:“《内经》之旨,谓脾胃主消磨水谷,肝胆之气寄于胃中,以疏泄水谷。西医则云:谷入于胃,有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处,下出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患统称“血证”。祖国医学对治疗血症有着诸多记载,归纳为止血、祛瘀、宁血、补虚乃称治血“四法”。1止血《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明给伤则血内滋。”《济生方·吐血》指出:“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血也。”《景岳全书·血证》』9结前人经验.归纳出血的原因为火与气两个方面谓:“血动之由.推火稚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家其气虚气实。安…  相似文献   

5.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属中医“血证”、“衄血”、“紫斑”范畴 ,现从其病因病机、治疗体会等方面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 :“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火为阳而生血之阴 ,即赖阴血以养火 ,故火不上炎 ,而血液下注 ,内藏于肝 ,寄居血海 ,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 ,以温养肢体”。火与血作为一阴一阳 ,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1火旺伤血 :小儿气血未充 ,卫外功能不足 ,易受外邪入侵。小儿又为纯阳之体 ,外感风热…  相似文献   

6.
《血证论》一书对血证颇多创见。而书中对妇科血证的论治也多独到之处。笔者兹选有关内容讨论如下。一、冲任不足宜补脾生血冲任两脉起于胞中,隶于阳明。阳明为水谷之海,居中宫称戊土,为“生血之源”。故《血证论·崩带》云:“凡是崩中”,“治法总以治脾为主”,认为补养脾胃为补生血之源。如阳明冲任之血不足,证见经血清淡,多水浆而少鲜血者,用炙甘草汤、养营汤以补生血之源,此方也可用于治崩漏。唐氏论治经血、产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8.
浅谈脾阴虚     
万物皆有阴阳,而脾虚自然也有阴阳之分。研究脾阴虚证治,对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形质而言,脾阴指水谷所化生之营血、阴液、脂膏之类精微物质;就功能而论,脾阴,主要指脾有濡养本脏以及它脏、四肢、九窍的作用。血液的生化有赖于脾阴的润养,故清代唐容川有“脾阳虚则不能滋生血脉”之说。脾主运化的功能除包括脾阳的作用外,脾之阴液参与也必不可少。唐容川谓:“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  相似文献   

9.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血证论》,为集血证之大成,对诸血证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阐述周详;证治方药,法古通今,颇具新意。兹就与其有关的安冲、补脾方法探讨如下。一、治血重安冲,阳明肝肾并调气逆血升、气迫血行,是血证病理之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