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唐容川《血证论》言咳血有寒热虚实内外因,其证候类型包括实咳、虚咳、痰咳、气咳、骨蒸咳、痨虫咳等,其辨证明确,治法用药在前人诊治杂病的基础上,加入血证的考虑,贯彻其“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的主张。又提出“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或十补一攻,在医者善治焉”。总结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降清浊之活剂”;犀角地黄汤“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六君子汤取和中补肺之功;逍遥散治“肝经风火,血不能静者”;《十神药书》消化丸攻补兼施等,迄今仍然在临床诊治一般咳血、肺结核咳血、肺癌咳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与经行吐衄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科  唐勇  姜杰  孟辉  夏清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00-1101
《血证论》一书对脾阴有其独到的见解。提出脾阴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统血及濡养作用;认为脾阴和脾湿是生理和病理的两个不同的内容:提出了脾阴虚的临床症候,又论及脾阴虚导致其它脏腑的症候;提出补脾阴以开胃进食为先治疗脾阴虚。是脾阴学说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浅析《血证论》对血瘀证之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王倩 《中医药学报》2007,35(2):F0003-F0003
唐容川是清代著名医家,在其所论著的《血证论》中,对血瘀的论述颇为精辟,对血瘀证的治疗亦有独到的见解,为血瘀学说的发展贡献颇著,其许多观点至今仍被临床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血证论》治肺10法卢跃卿1)陈玉龙2)任小巧2)关键词唐容川血证论血证从肺论治《血证论》是清末名医唐容川论述血证证治的专著,其中从肺治血独到新颖,治肺法也随机而立。笔者将治肺法归纳为4类10法,介绍于下。1和法和法为治疗血证第一良法,唐氏尤为推...  相似文献   

6.
论《血证论》中和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为八法之一,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肠胃之分。《血证论》中以和法为第一良法,运用于所有血证治疗之中,为治血证之总则,用于表里、营卫、脏腑、气血、阴阳不和的各种血证。临证治法有补气和血、补血和气、补阴和阳、补阳和阴、润燥和血、泻火和血、降气和血、化痰和血、泻水和血、化瘀和血十法。  相似文献   

7.
《血证论》,为清·唐容川所著,是论述血证之专书,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近医多有研究和发挥。笔者倾读之余,认为病机说、脾阴说,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均有所发微创新,为前医论所不及。试择几点,简述如下。一、唐氏临证,博古通今,既遵于古但不泥于古,虽取之于西洋医学,  相似文献   

8.
唐容川( 1846-1897),即唐宗海,清代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经方家,同时也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血证论》是其最有价值的著作.全书综合了各种血证的证治,包括血证总论和170余种血论,还选录了200余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血证的首创专著.该书提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至今仍为许多医家接受并应用于临床.该书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治疗血证的原则,对后人很有启发.咳嗽一病,唐容川在充分学习并继承前代医家辨证论治经验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并系统着重于从"血"辨治,开篇即言:"杂病咳嗽,另有方书可查,未及备论.兹所论者,虚痨失血之咳嗽也."兹将唐客川对咳嗽的诊治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对《血证论》中水血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析。水与血关系密切,生理上水血相倚,互济互养;病理上水血相因,互累互病;治疗上水病累血,治水以调血,血病累水,治血以调水,血既变水,即从水治。  相似文献   

10.
《血证论》为清代名医唐容川代表性著作,书中对心系疾病辨证独特,用药精当.文章通过分析《血证论》治疗心系疾病所选方药,结合阴阳水火气血理论,从血火同病、气血同病、气火同病、血气火同病、水气同病、水火同病、火病7个角度总结唐容川辨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医生临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唐氏治疗“血下泄证”的学术观点、治疗理念、方药特色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发。唐容川在“血下泄证”的论治中强调,(1)下部出血,治金为先,活用宣、润、清三法,多用风药、喜遣荆防;颇爱花粉、多配柴胡;恒赖“泻白”、常伍人参。(2)遵古不泥,每有灼见,多有豁然开朗之论。发挥赤豆当归散与槐角丸,强调升降同调;拓展黄土汤与石莲汤,凸显清补并行。(3)偏爱种仁之属,力遣一药多能之品,水、火、气、血同治,协调配合,环环相扣,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重脾阴的思想以血病津伤累气为理论基础,应用甘淡养阴滋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固护脏腑津液,并结合清心宁血、心脾兼治、培土疏木、抑火生血、宁血止血的治疗法则,达到滋阴生血益气的治疗效果。《血证论》甘淡滋脾治疗贫血的理论,摆脱了现代医学对中医思路的限制,以中医传统阴阳气血水火理论为基础,顾及到血虚患者津伤病气,同时容易发生火性炎上、肝郁不疏、心血不宁的病理表现。为中医治疗贫血提供有益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病机为热、瘀、虚,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消瘀、养阴宁络、健脾补虚为治则,清热止血为第一要法,活血消瘀以防复发,养阴宁络以防血复动,健脾益气摄血以善后收功,且活血消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证治充分验证了唐容川的止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证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故治血四法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具...  相似文献   

15.
探析清代徐鹤所著《伤暑论》的学术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以暑为温热之总纲”的观点,主张以暑邪统温、热、火等病邪所致之证,倡导三焦分论、治宜合参;临证方面继承古法、创立新方,同时辨驳古今临床谬误,阐明己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7.
龚轩  王庆国 《河南中医》2011,31(11):1209-1211
从《伤寒论》中的证候分类入手,以六经中风病为切入点,依据《京氏易传》进行象数与卦理分析,推论出《伤寒论》各组证候均可依此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完善临床辨证与诊治思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略论血瘀与中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富汉 《国医论坛》2003,18(1):43-44
中风 ,亦称卒中 ,乃内科急危病证。笔者认为 ,中风之发生 ,虽多由风、火、虚、痰、气而起 ,然与血瘀阻络也不无关系。中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脑卒中大体相同 ,它是由各种不同原因产生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的一组脑血管病 ,故临证治疗血瘀阻络所致的中风 ,早期应用活化血瘀之法 ,对于迅速控制病情发展 ,提高临床疗效 ,缩短病程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血瘀的成因、血瘀与中风的关系及活血化瘀疗法等 ,略作论述。1 血瘀的成因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 ,尤以老年人发病为最 ,其血瘀形成的原因 ,亦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阳气…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抑郁症相关病证和方证的因机证治,及后世医家对相关病证和方证的论述,总结归纳其辨治规律为:抑郁症相关病证和方证均因情志不舒发病,或思虑过多,或惊恐刺激,或七情郁结所致,可致肝郁失疏、气机不畅、气滞痰凝、气郁化火、火热伤阴等病机变化;病变部位涉及肝、心、脾、胃等脏腑;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解枢机为主,或清泄肝胆养血和胃、或补益心脾宁心安神、或顺气开结化痰、或养阴清热。该规律的总结为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是清代医家唐宗海所著与各种出血和血液紊乱有关的证治专著。其医理精深 ,论述精辟 ,成书以后影响广泛 ,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界对于血证的临床治疗实践。尤其是其吐血篇所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被奉为治疗出血病证的指导纲领 ,为现今一代又一代医学生研习和遵从。但其可取之处绝不仅止于此 ,其理法方药及其所体现的学术思想源出《内经》、《难经》 ,发其精旨奥义 ,又有临床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有作者个人的心得体会和对医学的独特见解 ,值得我们详加研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