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8细胞 ,在体外分别经EmAg ,anti-CD3 ,IL - 2 ,TNFα ,PWM刺激培养 16h ;Tunel和PI双染后 ,FCM分析凋亡细胞数 ;并用C -myc ,TGF - β ,bcl- 2cDNA探针检测感染 2 5周EmAg诱导CD+ 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FCM分析 ,感染 12周组CD+ 4 ,CD+ 8细胞凋亡数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感染 2 5周组CD+ 4 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也显著性高于同组CD+ 8细胞 (P <0 0 1)。CD+ 4 细胞内C -myc,TGF - 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bcl- 2mRNA水平则减弱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寄生宿主后期 ,可诱导宿主成熟T细胞中CD+ 4 细胞发生凋亡 ,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凋亡的形成与凋亡信号增加 ,抑制信号减弱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 方法  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2 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 ,用 FCM分析了 CD3+ 、CD4 + 、CD8+ 、CD1 9+ 、CD38+ 、CD1 6 + 56 + 和 HL A- DR+ 细胞的数量。 结果 治疗 12个月后 ,患者 CD8+细胞数继续上升 (P<0 .0 1) ,CD4 + / CD8+比值进一步倒置 ;治疗 2 4个月后 ,CD4 +细胞数开始升高 (P<0 .0 5 ) ,CD8+ 细胞数下降 ,CD4 + / CD8+ 比值升高 (P<0 .0 5 ) ;CD1 9+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显著性升高 (P<0 .0 5 ) ;CD38+ 和 HL A-DR+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呈显著性下降 (P<0 .0 1)。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CD8+ 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所减轻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泡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CD8+ T细胞免疫功能耗竭的影响。方法 采集泡球蚴原头蚴虫体,经肝门静脉建立低(50个原头蚴)、中(500个原头蚴)和高剂量(2 000个原头蚴)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感染后早(2周)、中(12周)、晚期(24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脾脏中记忆性CD8+ T细胞表型、免疫抑制性分子2B4表达水平,及其分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IL?10的能力。结果 在感染早期,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中心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为(35.50 ± 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90% ± 2.46%)(P < 0.01);在感染晚期,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均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效应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分别为(25.70 ± 4.12)%和(28.40 ± 4.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50% ± 6.45%)(P均 < 0.05)。高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中心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感染早期(P均 < 0.01);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效应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感染早期和中期(P均< 0.05)。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早期,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IL?17A能力显著增强,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虽然促进小鼠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但感染晚期其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显著低于早期和中期(P均< 0.05)。此外,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脾脏CD8+ 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性分子2B4呈高表达,其比例分别为(4.73 ± 1.56)%和(4.94 ± 1.90)%,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2.49% ± 0.58%)和对照组(2.92% ± 0.60%)(P 均< 0.05)。结论 在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机体利用自身免疫应答能力对虫体起到杀伤和清除;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可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上调2B4分子表达,导致免疫耗竭,造成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白细胞介素-21(IL-21)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肝棘球蚴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5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fh细胞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1水平,分析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T细胞(18.49%±5.67%vs. 16.18%±4.04%,P0.05)、CD4+CXCR5+PD-1+T细胞(4.94%±1.91%vs. 2.29%±0.79%,P0.05)和CD4+CRCR5+ICOS+PD-1+T细胞比例(30.93%±24.10%vs.21.07%±14.25%,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RCR5+ICOS+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0.32%vs. 0.25%±0.31%,P 0.05)。肝棘球蚴病患者血清IL-2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93.35±2 03.65)pg/mL vs.(192.72±70.09)pg/mL,P0.05],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无相关性(P 0.05)。结论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及血清IL-21表达水平升高,Tfh细胞和IL-21可能参与了肝棘球蚴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LMS)对细粒棘球蚴感染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建立感染动物模型。在感染后2、4、8、12、16、20周,未治疗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左旋咪唑(25mg/kg),连续7d,测定各组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及囊重,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小鼠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动态变化。另设8只未接种小鼠为健康对照。结果生理盐水组小鼠感染2周时CD4^+、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后CD4^+T细胞的百分率逐渐降低,CD8^+T细胞的百分率逐渐增高,至感染后16周和20周,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1)。与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左旋咪唑组小鼠在感染2周时CD4^+、CD8^+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与健康组小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感染16周和20周时脾指数升高,CD4^+T细胞百分率上升,CD8^+T细胞的百分率下降,CD4^+/CD8^+比值升高,平均囊重下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左旋咪唑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感染后期可升高小鼠脾指数,使CD4^+T细胞及CD8^+T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从而减缓细粒棘球蚴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硝唑尼特、阿苯达唑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的疗效。方法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口服泡状棘球蚴虫卵的方式建立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建模2个月后分别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经口灌胃,疗程持续35d后,检测各组小鼠泡状棘球蚴囊湿重及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IL-2、IL-4、TNF—α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5d后,继发性泡球蚴感染小鼠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显著下降(P〈0.01),结果现示硝唑尼特单独及联合均有明显抑制小鼠泡状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1.56%、67.68%、88.06%),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球蚴感染实验小鼠血清IL-2、IL-4及Ig-E的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白细胞介素?21(IL?21)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肝棘球蚴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5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fh细胞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1水平,分析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 T细胞(18.49% ± 5.67% vs. 16.18% ± 4.04%,P < 0.05)、CD4+CXCR5+PD?1+T细胞(4.94%±1.91% vs. 2.29% ± 0.79%,P < 0.05)和CD4+CRCR5+ICOS+PD?1+ T细胞比例(30.93% ± 24.10% vs. 21.07% ± 14.25%,P < 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RCR5+ICOS+ 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 ± 0.32% vs. 0.25% ± 0.31%,P > 0.05)。肝棘球蚴病患者血清IL?2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93.35 ±2 03.65 pg/mL vs. 192.72 ± 70.09 pg/mL,P < 0.05),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及血清IL?21表达水平升高,Tfh细胞和IL?21可能参与了肝棘球蚴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及脾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同时设有空载体、Bb和MRS对照。结果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疫苗接种组的脾CD4+和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鼻腔内接种和口服免疫组的的CD4+T细胞亚群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皮下和肌肉注射组。结论CD4+和CD8+T细胞亚群在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中起重要作用。疫苗鼻腔内接种和口服免疫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肉眼直视下肝脏穿刺感染泡球蚴。分别于感染后2 d8、d、4周、12周、24周、36周采取小鼠肝脏组织,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泡球蚴感染不同阶段的TGF-β1动态变化。结果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汇管周围出现炎细胞浸润、脂肪变性、坏死、钙化和肝泡球蚴纤维囊壁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TGF-β1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再下降趋势,感染4周、12周、24周、36周时的阳性率分别为(1.44±3.22)%、(18.83±4.03)%(、9.44±4.71)%和(8.13±3.65)%,其中感染12周和36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TGF-β1表达上调,可能与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L-12质粒DNA免疫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pIL-12质粒DNA肌肉注射免疫BALB/c鼠,免疫后8w用Eg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w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取脾并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EgAg或ConA刺激培养脾细胞,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pIL-12质粒DNA免疫组的减蚴率为44.85%,脾CD4+和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IL-2、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结论pIL-12质粒DNA可诱导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产生一个保护性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多房棘球蚴感染与宿主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多房棘球蚴感染12wk,25wk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4~+、CDS8~+T细胞,在体外分别经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抗CD3抗原(anti-CD3)、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商陆丝裂原(PWM)刺激培养16h,用DNA凝胶电泳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碘化丙锭(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凋亡细胞数和凋亡发生的细胞周期。结果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DNA电泳图均出现典型“梯形”条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胞质出泡、凋亡小体形成;CD8~+T细胞DNA电泳国无梯形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电子密度增强。FCM分析,感染12wk小鼠,CD4~+、CD8~+T细胞凋亡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也显著高于同组CD8~+T细胞(P<0.01)。凋亡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结论多房棘球蚴寄生宿主后期,可诱导宿主成熟CD4~+T细胞发生活化诱导性死亡(AICD),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孕鼠T淋巴细胞亚群在外周血及蜕膜的变化。方法 正常及弓形虫感染 (感染后 72h)孕鼠均于孕 1 8天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及蜕膜CD+ 4、CD+ 8T细胞百分率。结果  (1 )在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变化表现为CD+ 4T细胞增多 (P <0 0 1 ) ,CD+ 8T细胞几乎无改变 ,CD+ 4/CD+ 8细胞比值增大 (P <0 0 1 )。 (2 )在蜕膜 ,T淋巴细胞的变化表现为CD+ 4T细胞减少 (P <0 0 5) ,CD+ 8T细胞增多 (P <0 0 5) ,CD+ 4/CD+ 8细胞比值减小 (P <0 0 1 )。结论 蜕膜局部对于阻断弓形虫感染孕鼠的母婴垂直传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定量分析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CD+ 3 、CD+ 4 、CD+ 8T淋巴细胞水平。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FCM) ,对 76例无症状抗 HIV阳性的静脉吸毒者 ,16 5例抗 HIV阴性的静脉吸毒者及 6 1名正常对照 ,分别检测CD+ 3 、CD+ 4 、CD+ 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 4 /CD+ 8比值。结果 HIV感染组与静脉吸毒组及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F =10 5 0 2、15 9 13、2 2 0 0 8,P均 <0 0 1) ;CD+ 4 细胞计数和CD+ 4 /CD+ 8比值表现为HIV感染组 <静脉吸毒组 <正常对照组 (q =18 4、2 4 6、11 1,P均 <0 0 1) ,CD+ 3 细胞计数呈现为HIV感染组 >健康对照组 >静脉吸毒组 (q=19 8、6 5、10 8,P均 <0 0 1) ,CD+ 8细胞计数表现为HIV感染组 >静脉吸毒组 >健康对照组 (q=2 7 2、2 4 9,P均 <0 0 1;q =3 4 8,P均 <0 0 5 )。结论 HIV感染和 /或静脉吸毒均可不同程度的导致CD+ 4 和CD+ 8细胞水平的改变 ,有关静脉吸毒合并HIV感染对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IgG亚类和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分别于2、4、8、12、16、20及25wk(IgG含量达高峰)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分别以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诱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以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诱生干扰素γ(IFNγ)。检测培养上清中IL2R、TNFα、IL1及IFNγ含量。各组均设RPMI1640培养液平行对照。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亚类水平。 结果 小鼠感染泡球蚴16wk后NO水平明显升高,IgG、IgG1和IgG3水平升高,IgG2a及IgG2b呈低水平。感染后的前12wk,脾淋巴细胞以分泌IL2R和TNFα为主,12wk后以IFNγ为主、16wk后以IL1为主。 结论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的前8wk呈Th1反应。感染后期Th2反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The expression of Langerhans cell (LC) and dermal dendritic cell (dDC) as well as T CD4(+) and CD8(+) immune responses was evaluated in the skin of BALB/c mic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by L. (L.) amazonensis (La) and L. (V.) braziliensis (Lb). At 4th and 8th weeks post infection (PI), skin biopsies wer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the parasite load and CD207(+), CD11c(+), CD4(+), CD8(+), iNOS(+) cellular densities. Cytokine (IFN-γ, IL-4 and IL-10) profiles were also analysed in draining lymph node. At 4th week, the densities of CD207(+) and CD11c(+) were higher in the La infection, while in the Lb infection, these marker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t 8th week. At 4th week, CD4(+) and CD8(+) were higher in the La infection, but at 8th week,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th markers in the Lb infection. iNOS(+) was higher in the Lb infection at 4th and 8th weeks. In contrast, the parasite load was higher in the La infection at 4th and 8th weeks. The concentration of IFN-γ was higher in the Lb infection, but IL-4 and IL-10 were higher in the La infection at 4th and 8th weeks.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 role of the Leishmania species in the BALB/c mic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dendritic cells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细胞)的致病作用及其表面标志分子.方法 取30只C3H/Hej小鼠,腹腔注射10 pfu 3型鼠肝炎病毒(MHV-3),采用磁珠分选和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杀伤活性测定方法,检测MHV-3感染后0、4、15、30、40 d脾脏DNT细胞分别对肝细胞、脾脏CD8+T淋巴细胞以及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脾脏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荧光分析法对脾脏内DNT细胞的表型进行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S-N-K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 MHV-3感染后的DNT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比例增加而增强.感染15 d时,当效靶比为1:1,2.5:1,5:1,10:1时,其杀伤效率分别为8.1%,38.6%,62.4%,90.3%.而对感染后的肝细胞以及非相关病毒感染的CD8+T淋巴细胞无明显杀伤效应.表型分析提示此群DNT细胞为一群全新的细胞群(TCR αβ+CD3+CD4-CD8 CD25 CD28-CD30-CD44+).结论 C3H小鼠感染MHV-3后的TCR αβ+CD3+CD4-CD8 CD25-CD28-CD30 CD44+细胞对同种病毒感染后的CD8+T淋巴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提示该群细胞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导致病毒感染慢性迁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小鼠免疫应答中的动态变化。方法DBA/2和BALB/c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夏氏疟原虫(P.cAS)和P.y17XL+P.cAS(1∶1)混合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脾细胞中Tregs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P.y17XL+P.cAS感染的DBA/2小鼠于感染后18d自愈;而BALB/c小鼠于感染过程中虽然出现死亡(8d),但与P.y17XL感染小鼠(5d)相比,死亡时间明显延迟;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5d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均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相比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10d达峰值,是其它两种同天感染鼠的3倍和2倍,且小鼠全部死亡;而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均迅速升高,分别于感染后第5d和第8d达30%左右,小鼠全部死亡,相比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缓慢升高,于感染后第5d达14%,随后开始下降。结论①P.y17XL+P.cAS混合感染DBA/2鼠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BALB/c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也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但变化的时间明显被滞后;②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升高与感染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国内HIV/AIDS患者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24例,用bDNA法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结果:AIDS患者的血浆病毒载量明显高于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与CD4^ 细胞计数呈显著负相关,但其最高峰位于CD4^ 细胞计数100/μl处,然后随着CD4^ 细胞计数的下降而减少。CD4^ T细胞计数为AIDS组<HIV组<正常对照组:HIV感染者的CD8^ T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和AIDS组,而AIDS患者CD8^ T细胞数则随着CD4^ T细胞减少而下降。结论:血浆病毒载量随着疾病进展而显著升高,但在疾病晚期则有所降低。外周血CD4^ T细胞计数随着疾病的进展而进行性减少;CD8^ T细胞计数在感染早期显著升高,进入晚期则减少。在评价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病情时,应结合病毒载量、CD4^ 、CD8^ T细胞计数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旋毛虫抗小鼠体内SP2/0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对BAlB/c小鼠体内SP2/0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不同方法致弱的旋毛虫感染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接种SP2/0细胞,于荷瘤后20 d解剖小鼠,测定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重量和无瘤生长小鼠比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1)未致弱组、紫外线致弱组和60Co致弱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瘤生长小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接种750条、500条和250条旋毛虫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瘤生长小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接种3 d1、1 d和21 d后荷瘤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瘤生长小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未致弱的旋毛虫和经不同方法致弱的旋毛虫对BALB/c小鼠体内的SP2/0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接种剂量增加,抑瘤效果越明显,但对实验动物的机体损伤也加重。接种11 d后荷瘤组的抑瘤效果好于接种3 d后荷瘤组和21d后荷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