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标记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20例进行标记。结果 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p63和Cytokeratin 5/6(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对150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368个病灶分别进行p63和CK5/6染色。结果:CK5/6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均阳性表达,35例普通型增生中,33例CK5/6呈马赛克式阳性表达,仅2例弥漫阳性;在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中,CK5/6主要呈阴性表达,仅6例阳性,其中有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CerbB-2阴性,符合基底细胞样癌的特点。p63在良性病变和非浸润性肿瘤性增生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例原位癌不表达p63和CK5/6。浸润癌中有3例(3/43)p63散在肿瘤细胞阳性,其余均阴性。结论:不同类型乳腺增生性病变中p63及CK5/6的染色模式存在一定规律,有助于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在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腺体周围肌上皮存在,而恶性病变出现浸润时肌上皮消失.因此乳腺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前认为肌动蛋白异构体是乳腺肌上皮细胞较好的标记物,后又发现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和平滑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特异性优于肌动蛋白异构体,但仍未解决平滑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共同表达的问题.近年来,p63蛋白的应用解决了以上抗体交叉后反应的问题,使得一些构象复杂的乳腺上皮性病变易于诊断.本文应用p63、calponin和SMM-HC 3种抗体联合标记,对4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比较,探讨3种抗体联合应用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63和p73蛋白在乳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5例增生乳腺组织(增生组),15例原位乳腺癌组织(原位组),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浸润组)中p63蛋白、p7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肌上皮围绕,p63阳性;原位组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乳腺癌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p73在对照组、增生组、原位组及浸润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5),20.0%(1/5),33.3%(5/15)和66.7%(40/60),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乳腺肿瘤组织中,随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进展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p73表达阳性率则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p63蛋白、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63、p7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肌上皮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志强  魏兵  步宏 《华西医学》2005,20(2):391-392
正常乳腺导管和腺泡由两层细胞构成,即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ECs)。MECs位于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其胞浆中富含肌纤维,具有收缩性。双层结构完整存在通常是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学标志,恶性病变则出现MECs的缺失或不完整,因此MECs存在与否就成为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然而,许多乳腺良性病变均可因肌上皮或间质纤维细胞增生导致腺管扭曲受压,双层结构不易分辨,甚至形成假浸润现象,与恶性病变鉴别产生困难,如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导管内癌与早期浸润性癌等。因此,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MECs标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SMA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2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石蜡包埋标本,对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早期浸润以及浸润癌进行标记.结果在良性乳腺病变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导管内癌中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阳性细胞与良性病变细胞相比变得更为细长.结论P63/SMA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P63/SMA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2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石蜡包埋标本,对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早期浸润以及浸润癌进行标记。结果在良性乳腺病变中,可见双标记阳性的乳腺肌上皮细胞呈“花冠状”围绕表达阴性的乳腺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导管内癌中部分癌性导管外围有一层呈细线状的双标记阳性乳腺肌上皮细胞环绕,阳性细胞与良性病变细胞相比变得更为细长。结论P63/SMA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对疑难乳腺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6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进行HE染色和CK5/6、p63、CK8、E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IP)51例,伴不典型导管增生(ADH)或导管原位癌(DCIS)6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PC)4例,实性乳头状癌3例。32例伴普通型导管增生的IP其增生上皮CK5/6呈镶嵌状(+),CK8呈分散或簇状(+),其中21例ER呈不均匀(+);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导管内乳头状瘤伴ADH、IP伴DCIS、IPC和SPC的增生上皮CK5/6(-),CK8片状(+),ER均匀强(+);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或(+)。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是一组良、恶性混合存在的病变,应通过特定的组织形态、增生上皮CK5/6、CK8和ER的表达情况以及肌上皮的位置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p504S、VEGF、p63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504S、VEGF、p63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p63表达,少数呈间断表达,但p504S均皆呈阴性,大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VEGF呈阴性;高级别上皮内瘤p63呈不连续表达,p504S呈弱阳性或阴性,VEGF呈阴性或弱阳性;7例非典型腺瘤性增生,p63均呈阳性;40例前列腺癌,p63均呈阴性,p504S均呈阳性;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与p504S免疫表达无关,但与VEGF表达有关。结论:联合检测p504S、VEGF、p63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尤其适合于体积较小的前列腺穿刺标本进行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组织标本66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同时标记p63和SMA作对比研究。结果16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1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细胞几乎全部p63和SMA( ),4例良性病变中的少数导管见p63呈不均匀的间断表达,p63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无交叉反应;50例恶性病变中仅2例见小灶状癌细胞p63( )。SMA除标记肌上皮细胞,还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成分有交叉反应。结论p63可作为识别乳腺肌上皮细胞的一个新的特异性标志,同时检测p63和SMA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p63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p63蛋白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50例(纤维腺瘤、纤维囊性病、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单标记(p63)和双标记(p63/SMA)的方法检测p63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的良性病变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都表达p63。除1例纤维腺瘤中有少许腺上皮细胞表达p63外,其余病例的腺上皮细胞都不表达p63。在导管内癌中,一些外周可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环绕(23.8%),部分肌上皮细胞不完整(62.4%),甚至无肌上皮细胞(13.8%)。而在浸润性癌的癌细胞巢外缘未见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的所有良、恶性病变中,间质的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都不表达p63。结论p63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有助于我们在疑难的乳腺病变中正确识别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p63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和电切标本的病理学特征 ,研究 p6 3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微波 SP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 p6 3在不同前列腺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良性前列腺增生 37例、低度 PIN10例及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 8例 ,p6 3均呈强阳性反应 ;高度 PIN2 5例 ,其中 15例 p6 3染色呈不连续表达 ,10例 p6 3染色呈阴性反应 ,可诊断为前列腺癌 ;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5例 :p6 3染色呈不连续表达 ;前列腺癌 30例 ,p6 3染色呈阴性反应。结论 :前列腺穿刺或电切标本的病理学诊断 ,必须以组织结构为依据 ,p6 3阴性表达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三维乳腺数字化断层摄影(DBT)钙化分数对于钙化征象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行乳腺DWI检查和DBT检查的患者,DBT检查发现有钙化征象,其中乳腺癌患者51例,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髓样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腺癌;乳腺良性病变67例,病理类型包括:纤维腺瘤、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对所有患者DBT图像的钙化征象进行钙化评分并且测量相应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ADC值、钙化分数及二者联合在乳腺含钙化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乳腺癌组ADC值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钙化分数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DC值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钙化分数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值为0.855,采用Delong检验得出两种方法对诊断乳腺含钙化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效能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两种方法(钙化分数+ADC值)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相结合的AUC值为0.903,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将ROC曲线(钙化分数、ADC值、两种方法结合的预测概率)经两两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结合的ROC与单一RO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22)。  结论  DWI与DBT钙化分数对于钙化征象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无差别,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方法,为乳腺含钙化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切除乳腺隐匿性病灶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超声引导下钩针定位对手术切除乳腺隐匿性病灶的价值.方法 对触诊阴性但超声检查阳性的乳腺和腋窝隐匿性病灶进行靶向钩针穿刺固定,外科手术切除活检,分析病灶良恶性、完全切除率及超声对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该方法对手术时间、术后美容效果的影响.结果 61个隐匿性病灶中,恶性病灶16个(26.2%),良性病灶45个(73.8%);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超声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93.8%,特异性91.1%.结论 超声靶向钩针固定技术可以协助手术准确定位隐匿性病灶,在保证病灶完全清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切除范围,从而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15.
术中印片在乳腺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印片细胞学对4种易误诊的乳腺良性病变在术中诊断的价值。方法 乳腺肿块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同时做细胞印片检查,并计算各自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在2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冷冻切片显示导管内乳头状增生活跃,部分区域难与癌相鉴别,诊断特异性为78.3%(18/23);印片细胞学涂片显示细胞异型程度为轻~中度,细胞团中可见肌上皮混杂,诊断特异性为91.3%(21/23),差异显著。在33例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中,冷冻切片仍显示与硬癌难以鉴别,诊断特异性为75.8%(25/33);印片细胞学涂片可见肌上皮成分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的特征,在浸润性癌及小管癌时可见恶性细胞学特征,诊断的特异性为90.9%(30/33),差异显著。结论 术中印片细胞学检查,能够清楚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可防止冷冻切片过诊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FNL)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8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照相可疑病变的患者,根据轴位及侧位摄片显示的病灶位置,将穿刺细针穿入,并将导丝留置于病变内,随后外科医师沿留置的导丝将病灶切除,行病理检查。结果 5例病灶病理诊断为原位癌,1例浸润癌,阳性率为23.1%,患者行局部放射治疗,一年后未见转移及复发。1例轻度非典型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另6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乳腺组织增生,1例穿刺失败。结论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不仅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协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量乳腺病变大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