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防范医疗纠纷、医疗过错的前提.出现危急值,临床医生若能及时得到信息,给予干预措施或治疗,或可挽救患者生命.根据实验室验证及经相关科室专家两轮讨论,江苏省某三甲医院修订制定了检验科“危急值”以及心电图、B超、放射科等科室的危急预警范围.人工模式、短信模式和电子病历系统的“报警”模式同步进行,这样能充分保证“危急”值的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2.
借助医疗联合体优势,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基于医技检查预约存在问题,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与实际需求,设计并建立医技检查电子预约系统,优化了医技检查预约流程,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检查等候时间,提高了社区医院医技检查水平,使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分级诊疗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阐述医院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设立及运行模式,通过科学遴选预警项目、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临床反馈机制等措施,优化系统流程设计.分析评价预警防控系统的运行效果,指出系统紧贴临床实际,缩短检验结果的周转时间,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临床路径实施、质量文化建设、不良事件报告及手术病人的安全管理、重大阳性结果及检验危急值的实时处理追踪系统的建立、不合理用药的及时干预和超常预警机制的建立,多层面揭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在保障医疗安全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阐述医院住院检查检验危急值管理流程以及优化方案和质控点.结合国家2010年开始实施的《电子病历等级评审》相关要求,探讨如何解决检查检验危急值闭环管理.当检查检验结果出现时危机值时,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并使得危急值处置记录有迹可查,降低医疗风险,方便医务科室监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展环节实时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建立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相互之间实时的、互动的质量控制模式,临床科随时对医技科的质量实行实时质控、医技科随时对临床科的质量实行实时质控,医教科对所有临床科和医技科的质量实行日常随机抽查和每季度集中检查.结果开展环节实时质控2年多来我院的医疗质量有明显提高,就医者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医疗投诉事件明显减少.结论实施环节实时质控是基层专科医院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危急值提醒医疗安全警示系统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临床检验危急值,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风险。方法:研发和应用危急值提醒医疗安全警示系统,系统核心是仪器结果的警示提醒和检验危急值的短信警示提醒。结果:通过使用该系统,保证临床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检验危急值信息,缩短了临床检验危急值的通知时间,扩大了通知范围,实现了危急值分级管理。结论:该系统的应用加强了危急值的管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成为信息化创造价值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6,(7):1027-1030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预警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实施防范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损害程度。方法根据临床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医疗不良事件,在循证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风险点及不良事件提出解决方法,建立预警机制。结果医疗不良事件预警机制包括建立预警组织机构、医疗不良事件分级、风险预警匹配分级、干预措施。结论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预警机制是预防医疗不良事件、降低损害程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保障患者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网络信道和短信信道在检验科建立危急值快速报告系统,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检验科的实验室信息系统以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无线短信平台,构建相应的程序系统。结果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判断符合规则定义的危急值,然后通过网络信道和短信信道,会将相应的信息直接发送到医生工作站或者医生的手机。结论这两种信息数据报告系统的互补,克服了电话报告的多种缺点,更加方便、快捷,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展环节实时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建立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相互之间实时的、互动的质量控制模式,临床科随时对医技科的质量实行实时质控、医技科随时对临床科的质量实行实时质控,医教科对所有临床科和医技科的质量实行日常随机抽查和每季度集中检查。结果:开展环节实时质控2年多来我院的医疗质量有明显提高,就医者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医疗投诉事件明显减少。结论:实施环节实时质控是基层专科医院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移动医护查房系统是基于无线网实现医生、护士在床旁对病人信息的及时交互和实时查询、诊断、处理等工作。本文详细阐述了关于移动医护查房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尽管发展迅速,但受到诸多技术因素制约,其当前的运算处理能力仍很难与个人电脑相媲美,这就严重限制了手机潜在的广泛用途,特别是手机医疗的普及。本文针对这一新出现的问题,从手机医学图像应用入手,选取图像浏览、编辑和传输作为实现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概念的、用以传输文件并显示图像乃至操控软件的模式,可通过手机调用远程的计算机资源,由此完成一系列对运算量有很高要求的操作,文章演示了所实现的典型结果并作了相应分析。该方法预计在今后的远程医学中会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以手机为医学图像载体的辅助管理系统,实现针对个人的医学影像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健康信息的综合分析。文中讨论了以手机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无线传输技术、手机在移动医疗中的技术能力和手机管理医学图像的方案.并以医用远红外图像的手机一计算机交互为例验证了此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现况,为手机成瘾性行为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自填问卷方式,选取380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为工具对西安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检出率为20.53%。越是低年级(χ2=8.847,P=0.012),手机话费支出越高(χ2=8.347,P=0.040);手机使用的频率越高(χ2=28.336,P=0.000),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越高。手机使用时间(OR=1.714)、学习上的自我感觉较差(OR=1.805)及同学的融入情况较差(OR=1.627)是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安某医学高校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较高,学校应当高度关注手机对医学生不良影响,加强教育宣传管理力度,减少医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ATP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医务人员手机表面细菌含量。方法随机抽取某院内科、外科、医技、行政科室医务人员各50名,应用ATP荧光检测仪对其手机表面细菌含量进行现场检测,同时记录相关信息。结果共检测200台手机,33台手机表面检测合格,合格率为16.50%。不同科室医务人员、不同消毒情况手机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46、10.24,均P0.01);手机不同类型、不同使用年限、不同保护方式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7、1.87、0.25,均P0.05)。结论医务人员手机细菌含量合格率低,建议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定期对手机擦拭消毒,以降低手机表面细菌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基于智能手机的病人移动护理的原型系统,该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病人信息管理;医嘱检查校验;护理执行记录;护理计划制订。系统提供了易于使用的数据输入人机界面接口,能够输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护理记录;整个系统由手机客户端与移动支持中间件系统MSS(Mobile Support System)组成,MSS支持移动手机和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该系统在医院临床实际应用中进行了试用,结果表明,移动护理系统能够把护士从日常繁琐的文书记录中解脱出来,其人机界面的友好性对应用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并实现移动医生工作站,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法:该系统通过无线局域网访问医院的数据库服务器,获取临床医疗数据,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和Web服务技术使分散的异构医疗数据能够通过iPad集中访问。结果:在临床环境中,医生能够在患者床旁使用iPad临床信息系统随时随地地查看患者的医疗信息。结论:该系统能够优化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机硬件配置及功能日益丰富,其包含的服务种类与日俱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手机医疗相关问题逐步受到国内外关注。本文以手机远程可视化医学应用技术为中心,研究了基于IP摄像头和服务器推送模式的远程医学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构建了原理性应用系统并编写了软件接口和显示界面,就该系统的视频特性给出了测试结果,证实了新技术的有效性和低成本特性,并归纳出手机远程可视化技术的系列新颖的医学用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海南省某医学院的210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医学生在手机成瘾得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医学生的手机成瘾总分高于农村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三个变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49.结论:高心理弹性是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克服手机成瘾倾向的“保护因子”.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角度入手,进而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in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orld to incorporate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y to offer more efficient, cost effective, and higher quality healthcare. Misunderstanding of mobile phone system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with medical devices, and available management solutions, however, has led to a wide range of inconsistent hospital policies. Recent review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subject have provided inconsistent and in some cases factually incorrect information that confuses the issue. At one extreme, unmanaged use of mobile phones in areas where life-critical medical devices are in operation can result in atypical situations that may place patients at risk. At the other extreme, overly-restrictive policies based upon speculation may deny benefits by acting as an obstacle to technology. Overly-restrictive policies may also not address growing and legitimate communication needs of patients and visitors in times of crisis. While it may not be feasible for hospitals to manage every mobile phone handset that is randomly brought into their facility without certain limits on use in areas where life-critical devices are commonly in operation, restrictions are not usually necessary throughout the entire facility. Restrictive policies are also better facilitated when easily accessible areas are designated where mobile phone use is encouraged. Controlled mobile phone systems for use by doctors and staff for hospital-specific communication, by contrast, can operate compatibly throughout the entire hospital facility with appropriate system design and management, even in sensitive areas, and such systems have already been deployed in a number of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