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与DNA倍体分析对白血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及预后、转归的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对MDS、对照组(急性白血病(AL)、良性血液病、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 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札和恶性肿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与恶性肿瘤比较(p>0.05);MDS较ALL、恶性肿瘤明显降低.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DNA异倍体率:AL及恶性肿瘤分别与良性疾病和正常人有差异(p<0.05及p<0.01);MDS较ALL明显减低(p<0.01);而与ANLL和良性肿瘤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DNA异倍体率均较微核阳性率明显减低(p<0.01),并与疾病进展、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及DNA异倍体丰,二者关系密切,可作为白血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与DNA含量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早期诊断 ,特别是癌前、MDS转白前瞻性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 ;DNA异常倍体周期分析 2项指标 ,对 80 2例不同种病人、正常人 2 80例综合观察研究。结果 :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 ,MDS较ALL、恶性肿瘤明显减低 ,但较良性疾病及正常人明显增高 ,相互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1) ;AL与恶性肿瘤二组之间 ;良性疾病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DNA异倍体及周期分析 ,MDS、AL、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疾病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各组DNA异倍体率 ,分别较微核阳性率明显减低 (P <0 .0 1)。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及异常倍体可做癌前、MDS转白前瞻性的诊断 ,为白血病、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及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提供重要方法和理论依据。并对MDS、AL、恶性肿瘤疗效、预后转归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微核人员出现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所检测的六类疾病,白血病、MDS、贫血、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其他良性疾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类疾病中,白血病。恶性肿瘤病人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因此该项指标的建立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并且适用基层单位对肿瘤的普查和筛选,该法是任何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实用;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白血病、MDS、贫血、良、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各项指标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较传统诊断方法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和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yelogram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lycylproline dipeptidyl aminopeptidase,GPDA)活力测定,国内外未见报道,为AI和MDS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io改进后的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对32例白血病非缓解(acute leukemia-no-respite,AL-NR)`20例白血病完全缓解(acute elukemia-complete respite,AL-CR)和33例MDS患血清GPDA活力进行测定。结果:AL-NR及MDS组血清GPDS活力较正常组显降低(P>0.01),AL-CR组与AL=-NR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仍比正常组低(P<0.05),MDS组与AL-NR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但与AL-CR组比较差异非常显(P<0.01)。结论血清GPDA活力测定作为AL和MDS等疾病的实验诊断标准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创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方法,提高早期诊断技术。方法对3031例恶性肿瘤、白血病、MDS、良性肿瘤及其它各种不同疾病病人,及正常对照组540例进行检测,综合分析,找出相关性,揭示p值变化。结果微核细胞率,恶性肿瘤异常增高,并出现在癌变细胞及白前变细胞之前,其诊断准确率较高93.6%,假阳性假阴性6.4%,DNA异倍体虽然是诊断恶性肿瘤重要方法,但诊断准确率仅占65.2%,假阳性假阴性占34.8%。但通过微核及DNA异倍体联合测定,提高了对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水平。结论两法联合测定不仅弥补一种方法的不足,排除了干扰,提高了对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早期诊断的符合率,并对药物选择、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更具有前瞻性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细胞DNA含量,并对DNA倍体和细胞周期各时相比例进行分析。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异倍体率和S期增高率分别为50.0%、42.3%,并且50岁以上患者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有明显差异(P〈0.01);腺癌明显高于鳞癌(P〈0.05);卵巢癌异倍体率及S期异常率最高,而宫颈癌最低;随病理分级的增高,异倍体率及S期异常率也呈增高的趋势。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DNA倍体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了解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及恶变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实用; 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白血病、MDS、贫血、良、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各项指标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 ,较传统诊断方法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对血液病的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的治疗和愈后。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关系,求出p值及相关性。结果在检测的9种疾病中,慢性白血病(CL)CD4、CD8、CD3明显减低,p〈0.01,CD4/CD8比值虽然较正常对照减低,但较其他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CD4与正常对照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慢性白血病(CL)减低明显p〈0.01,其次排序是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粒细胞减少症(AG)、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HIA)、慢性白血病(ACD);CD8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p〈0.05),尤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增高明显,其次排序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AC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粒细胞减少症(AG)、溶血性贫血(HIA)、缺铁性贫血(IDA);CD4/CD8比值除AA、ITP、AL、MDS、AG、CL减低外,p〈0.05,其他无显著差异p〉0.05;CD3除CL明显减低外,其他疾病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障碍与T-淋巴细胞亚群有关。通过该项检测有助于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指导临床的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NA倍体及增殖周期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MDS组和良性血液病组骨髓细胞的DNA倍体及增殖周期。结果 良性血液病组无一例检出DNA非整倍体,MDS组DNA非整倍体检出率(25.7%)明显高于对照组。MDS组骨髓细胞G0/G1期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G2/M期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及周期分析是MDS一个重要的诊断指标,对于MDS的疗效,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涎腺肿瘤DNA倍体、DI指数及S期细胞增生率的检测,分析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能力。方法对156例涎腺良性肿瘤、临界瘤及恶性肿瘤新鲜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未检出异倍体;临界瘤组44例检出异倍体,S期增生率达最高,提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肿瘤组异倍体的检出率最高。DI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SPF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DNA异倍体的检出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S期细胞增生率为恶性肿瘤增生的指标。临界瘤中检出异倍体预示有癌变倾向;SPF高揭示肿瘤增生活性强。DI可以鉴别细胞的良恶性;DI和SPF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海斌  潘志远  洪国平 《海南医学》2010,21(13):112-113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岛微球蛋白的变化,探讨其对AL诊断及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速率法和化学发光法动态检测69例AL患者治疗前、完全缓解期LDH、HBDH和β2微球蛋白,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急性自血病患者治疗前血清LDH、HBDH和岛微球蛋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HBDH和度微球蛋白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AL)的诊断和疗效观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DNA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方法检测58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并以36例健康体检者做正常对照。检测分析33例肺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DNA倍体。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与病理、类型无关(P〉0.01),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1)。33例肺癌患者的DNA倍体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的临床分期或病理分级的发展,异倍体肿瘤的检出率逐渐上升。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检测对肺癌患者病情判断及指导化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测定癌及癌旁细胞的DNA倍体,在评估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DNA倍体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DNA检测试剂盒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DNA倍体、合成期细胞百分比(SPF)、增殖指数(PI)并与DNA倍体分析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52例急性白血病(AL)中,28例为二倍体,22例为异倍体,2例为可疑异倍体,异倍体检出率为42.3%,22例异倍体(1例近二倍体,5例四倍体,4例多异倍体和12例非整倍体)中,8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混合细胞性白血病。ALL与AML异倍体检出率分别为42.1%(8/19)和36.7%(11/30)。异倍体组与二倍体组及与对照组两两比较,P<0.05或<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NA倍体分析可为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居彬  熊灏  马黄花 《广西医学》2002,24(2):180-18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急性白血病(A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AL患IL-6含量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ALL又明显高于AML(P<0.05);TNF-α也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ALL与AML两组间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TNF-α水平与AL发病,发展有密切相关;IL-6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有关;而TNF-α水平与白血病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白血病DNA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分布与分型和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65例小儿AL骨髓单个核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不同类型的AL异倍体发生率不同,B-ALL异倍体率最高,AML次之,T-ALL最低,有显著差异(P<0.05)。AML与ALL比较,异倍体细胞周期无差异,AL与对照比较G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白血病病人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86例初发白血病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45例健康人比较。结果 白血病病人血浆D-D、GMP-140、vWF:A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9.208~10.782.P〈0.001).且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病人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性自血病(ALL)及慢性白血病病人(t=5.237~31.598.t〈0.001).而ANLL病人AT-Ⅲ活性明显低于ALL、慢性白血病病人及对照组(t=9.857~19.963.P〈0.001).慢性白血病病人除了vWF:Ag含量高于对照组外(t=2.534,P〈0.05).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01~1.889.P〉0.05)。白血病病人血浆GMP140、vWF:Ag、D-D、AT-Ⅲ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59~0.915,P〈0.05、0.01)。结论 白血病病人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表现为血小扳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降低及继发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RFC—SPA法对临床诊断的4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抗原及微核进行了检测。抗原阳性率为93%,其对照组抗原检测为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微核率为5.07‰,其对照组做核率为0.57‰(P〈0.01)。试验组微核率高与抗原阳性率高相符。试验结果表明RFC-SPA抗原检测是简易、早期、快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可靠方法,可以在基层单位推广。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的一项新的辅助指标,抗原及微核检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 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微核人员出现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 所检测的六类疾病,白血病、MDS、贫血、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其他良性疾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类疾病中,白血病,恶性肿瘤病人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 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 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因此该项指标的建立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并且适用基层单位对肿瘤的普查和筛选,该法是任何传统方法 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