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分为桡动脉组(164例)和股动脉组(92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2%。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9%,2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4例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9例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传统途径是经股动脉途径,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eij首先开展了经桡动脉行PCI术^[1]。由于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此途径的介入治疗:不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该治疗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另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加压固定3。6h即可.因此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痛苦小、术后出血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由于经桡动脉入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少医院已将其作为常规路径使用。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2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介入导管的进入途径首选股动脉,但存在如:股动脉生理性狭窄,下肢严重闭塞性动脉硬化,曾经在股动脉进行穿刺局部瘢痕形成等问题时,需选用挠动脉途径。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挠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30例,与股动脉治疗相比,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冠心病需行介入治疗的18例患者为对象,使用23cm桡动脉长鞘行PTCA支架植入。结果:18例中发现病变28处,对其中25处病变植入支架25枚,一次性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0%,术前和术后24小时Allen's试验无显著变化。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无需限制体位,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3岁,主因“突发性胸痛伴大汗、乏力5h”,于2002年7月6日凌晨0:00点急诊入院。患者于7月5日19:00时在家中休息时突然出现胸骨后针扎样疼痛,呈持续性,伴有大汗,全身乏力,面色苍白,腰背部有紧缩感,左上肢无放射痛,患者自觉胸痛剧烈直至来我院就诊一直无明显缓解。门诊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途径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在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中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患者22例,2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单支架置入7例,双支架置入14例,14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对吻球囊扩张,1例系支架术后再狭窄,单纯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术后每15 d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3~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22例PCI均取得成功,术后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4.5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2例(10.53%),1例再次行PCI术.术后平均随访(16.86±6.90)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vs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有10%~20%属于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显示,成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显著改善CTO患者的临床症状,甚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6月期间,123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2007年7月~2009年6月中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126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6.83%vs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无须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TRA组),TFA 142例(TFA组).比...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 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 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 ,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 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 ,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1例死亡。 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 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 17% (5 / 6 0 ) ,其中 2例猝死 ,1例再梗死 ,再次接受PCI成功 ,1例接受择期CABG。 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3-2004年全军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2005年4月向全军所属医院发出PCI注册登记表,根据表格提供的资料对2003-2004年全军完成的PCI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到61家军队医院16842例的PCI病例注册资料,其中2003年7052例,2004年9790例。共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3706处,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632处(6.9%),其余22074处(93.1%)植入了支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8086枚(占支架总数的36.6%)。PCI病例总成功率97.7%(16449/16842),其中支架植入成功率99.8%。主要院内PCI并发症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4.2%(708/16842),包括急性闭塞0.3%、亚急性闭塞0.4%、心包填塞0.1%、支架脱落0.1%、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0.1%、院内死亡1.2%(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等。随访中靶血管再血管化5.1%。共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 2467例,左主干PCI 576例,桥血管PCI 137例,经桡动脉PCI 305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 2124处,均较前次注册资料有大幅增加。平均每年完成PCI≤100例的医院占57.3%,≥200例的医院占13.2%,2家医院年例数在1000例以上。结论近2年全军医院PCI技术以每年完成例数增加40%左右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不同医院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够平衡,今后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培训和协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PCI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52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分别行运动和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PCI术后1~2周再次复查运动和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两次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PCI术后运动时间延长(6.13±0.27vs4.29±0.26,P<0.01),耗氧当量增加(7.19±0.27vs5.19±0.27,P<0.01),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增加(200.17±5.17vs172.81±6.59,P<0.01),心肌灌注显像缺损计分(运动显像)减少(9.57±0.83vs15.83±0.85,P<0.01);A、B型病变心肌灌注显像改善指数(0.49±0.04)明显高于C型(0.35±0.04,P<0.01)。将术后运动和术前运动心肌灌注显像缺损计分之差与术前运动灌注缺损计分的比值作为疗效,术前静息和术前运动心肌灌注缺损计分之差与术前运动灌注缺损计分的比值与疗效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63(P<0.01)。结论PCI术后运动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PCI术前运动与静息显像之间的匹配程度可以预测PCI疗效;与C型病变相比,A、B型病变PCI术后心肌灌注显像提示灌注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两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入选的合并DM患者共263例,其中122例随机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141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主要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D、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两组临床和冠脉造影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两组无支架内血栓和非致死性MI事件发生;三联组心性死亡、卒中、TVR发生率分别为1.4%、0.7%、7.8%,两联组分别为4.1%、3.3%、12.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255,P=0.186,P=0.223);但三联组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9.9%(14/141)]低于两联组[18.9%(23/122),P=0.038],其中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获益更明显.两组出血性事件、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DM患者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尤其对DM程度严重的ACS者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01至2020-09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冠脉穿孔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5758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90例术中出现冠脉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12月~2006年4月,43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8±11.3岁(45~86岁).既往有心肌梗死史4例(9.3%),合并高血压30例(69.8%),糖尿病5例(11.6%).结果 43例患者共植入56枚支架.孤立性LMCA病变4例(9.3%);LMCA合并其他血管病变39例(90.7%):其中LMCA开口病变11例(25.6%),体部病变6例(13.9%),分叉病变26例(60.5%).43例LMCA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2例(4.7%),其中TLR 1例(2.3%),死亡1例(2.3%).随访2~53个月,总MACE 4例(9.5%),其中靶段血管再建术(TLR)4例(9.5%).不同病变部位(开口、体部、分叉)住院期间MACE、随访期间MACE、症状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3.3%、89.4%、84.5%.结论 随着PCI策略及介入设备的不断改进,在有经验的介入中心,LMCA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 (冠脉 )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对 5 2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其中 30例闭塞冠脉成功开通 (开通组 ) ,2 2例闭塞冠脉无法开通 (未开通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与未开通组比 ,开通组高血压的发生率 (5 3%对 2 3% )较高 (P <0 .0 5 )。推测的血管堵塞时间较短 (P <0 .0 1) ,总胆固醇含量较低 ,分别为 (4 .8± 0 .85 )和 (5 .6± 1.5 )mmol/L(P <0 .0 5 ) ,闭塞病变呈平齐截断或有桥侧支或在分支开口附近或病变长度较长者比例较低 (17%对 4 5 % ,P <0 .0 5 ) ;随访期无胸痛胸闷者比例较高 (73%对 5 0 % ,P <0 .0 5 ) ;再次PCI ,外科冠脉旁路手术和再次住院的联合终点少 (13%对 36 % ,P <0 .0 5 )。结论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PCI成功率与推测的堵塞时间和闭塞病变的形态有关。闭塞病变开通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俞泓  张蛟  贾小伟  李屹  安军  刘惠亮 《武警医学》2018,29(6):611-614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组织突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2至2017-08接受直接PCI并行OCT检查的106例STEMI患者,包含血栓抽吸-PCI组(n=69)和标准PCI组(n=37)。在直接PCI术后立即进行OCT评估,以评估支架段的病变形态。结果 血栓抽吸-PCI组与标准PCI组最小支架面积相似[7.3(IQR:5.8~8.5)vs 7.3(IQR:6.0~8.7)mm2,P=0.818]。最大组织突出面积[0.6(IQR:0.2~1.1) vs 1.2(IQR:0.8~1.6)mm2,P<0.001],平均组织突出面积[0.1(IQR:0.1~0.2) vs 0.4(IQR :0.2~0.7)mm2,P<0.001],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上述值明显较小。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更大[7.1(IQR:6.2~8.0)vs 5.9(IQR:4.9~6.8)mm2,P<0.01]。结论 与标准PCI组相比,STEMI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前血栓抽吸组的组织突出面积明显减小,管腔面积较大。直接PCI术中的血栓抽吸有利于影响支架区段的病变形态,因此可作为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