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大应  刘杰 《西南军医》2011,13(1):21-23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疗方法,提高肾盂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肾盂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提示移行细胞癌19例,其中Gl级5例,G2级8例,G3级6例,低分化鳞癌2例;Ruben-stein分期:T1期8例,T2期7例,T3期4例,T4期2例。随防6月-7年,1年生存率80.9%,5年生存率61.9%,平均生存4.2年。结论 肾孟癌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盂癌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分为肾盂内肿块型10例,肿块浸润型6例,肾盂壁厚型3例;CT分期为Ⅰ~Ⅱ期8例,Ⅲ期7例,Ⅳ期4例。结论 CT检查在肾盂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是诊断肾盂癌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盂癌的MRI信号特点。方法:搜集有完整临床资料及经病理证实的肾盂癌32例,均作T1WI、T2WI、STIR序列检查,其中15例作MRI动态增强检查,层厚/间距:8/0mm。必要时为4/0mm。结果:移形上皮细胞癌28例,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腺癌1例。T1WI均匀低信号21例,混杂信号7例,均匀等信号4例。T2WI均匀高信号20例,混杂高信号7例,等信号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5例,肾门淋巴结转移2例。注入对比剂后,皮质期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5例;实质期及肾盂期13例病灶强化程度几乎没有改变,2例增强程度明显提高。MRU,肾盏饱满积水6例,肾盂积水扩张4例,肾盂内充盈缺损影3例。结论:仔细分析病灶信号特点,MRI能够准确诊断肾盂癌且能了解向肾实质及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4.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影像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例,占52.4%。超声检查20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发现肾窦分离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65.0%。MRI检查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3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85.7%。螺旋CT检查28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9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6例,占89.3%。增强19例中1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长位置主要影响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肿瘤的生长方式是主要影响超声的诊断。无论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癌灶的发现还是定性方面,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CT与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评价浸润性肾盂癌的 MRI 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肾盂癌的21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 平扫及 DWI 检查,其中3例进行 PWI 检查。结果21例浸润性肾盂癌中心均位于肾脏集合系统,肾脏轮廓大多无明显变化。病灶在 MRI 平扫上大多呈稍长 T1稍短 T2信号,5例病灶呈混杂 T1混杂 T2信号,病灶在 DWI 均呈高信号。3例行 PWI 扫描呈轻-中度强化。3例行肾 AMRA 检查显示肾动脉受包绕推挤,4例伴有静脉癌栓形成,1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伴有肾上腺转移。1例伴有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伴有膀胱癌。结论MRI 具有多参数成像能力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及周围关系,对浸润性肾盂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RU)、B超、CT检查对肾盂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18例经IVU检查;14例经逆行。肾盂造影;28例均经CT检查,其中11例为平扫,17例为平扫加增强;20例经超声检查。结果对照手术病理结果,IVU的敏感性为55,6%(10/18);逆行肾盂造影的敏感性为92.9%(13/14);CT检查的敏感性为89.3%(25/28);B超的敏感性为60%(12/20)。结论RU准确率最高,CT和B超其次,IVU最低,但因IVU是无创性检查,临床依然将其作为肾盂移行细胞癌常规的首选检查方法,RU,CT和B超作为IVU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对肾盂癌的诊断及影像分期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肾盂癌的41例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肾盂癌的CT表现并行影像学分期。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总结肾盂癌的CT表现特点,评估MSCT对肾盂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结果: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肾盂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4%(27/28)、84.6%(11/13)。CT对肾盂癌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5.2%(23/27),其中CT诊断肾盂癌Ⅰ期、Ⅱ期的灵敏度分别为80.0%(12/15)、87.5%(7/8)。结论:MSCT对肾盂癌的诊断及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肾盂癌C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差异主要在Ⅰ期、Ⅱ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MRI检查,3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 9例中,右侧6例,左侧3例;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2例.肿瘤直径2.7~7.3 cm,平均4.6 cm;肿瘤边缘光整7例,边缘结节状突起2例.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T2WI显示假包膜6例.MR信号不均匀7例,均匀2例.9例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为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实质期轻度强化8例,中度强化1例;肾盂期强化与实质期相仿.组织病理分型Ⅰ型7例,Ⅱ型2例.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一定的MR表现特征,动态增强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9.
肾盂移行细胞癌MS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震  胡道予  夏黎明  关键  肖明  彭莉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26-102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盂移行细胞癌MSCT和MR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32例术前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MR扫描,9例同时进行CT和MR扫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肾盂内肿块型19例,CT见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增强轻中度强化11例,明显强化5例。MR大多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肿块浸润型13例,CT见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不均匀强化,外周强化要明显高于内部。MR见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增强见伴坏死囊变的不均匀强化。肾盂壁增厚型6例,CT为肾盂壁不规则增厚影,增强少许强化。MR为轻度强化。结论:肾盂移行细胞癌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和MR均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并进行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10.
对于肾细胞癌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的分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报告了7例肾细胞癌病人通过CT、超声断层和动脉造影检查术前得到了准确的分期诊断。术前分期与手术或尸检结果做了对照。7例病人经手术或尸检证实,其中3例病人是1期,1例病人是2期,3例病人是4A 期。7例病人中6例做了CT 检查,7例均做了超声断层检查,6例做了动脉造影检查。肾癌浸润程度的判断是按照Robson 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肉瘤样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复习本院手术切除的肉瘤样肾细胞癌病例切片,观察肉瘤样成分的形态、数量及其对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影响。结果16例伴有肉瘤样改变的肾细胞癌中,9例为透明细胞癌,3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为嫌色细胞癌,2例为集合管癌。肉瘤样成分大于50%者9例,少于50%者7例,大于50%病例中T2 1例,T3和T4共8例;而肉瘤样成分少于50%的病例中T2 4例,T3和T4共3例。肉瘤样区域类似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存活期为19个月(8-154个月)。肉瘤样成分超过50%的病例平均存活期为14个月,而少于50%的病例存活期为27个月,两者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中透明细胞癌发生率最高,而且与肿瘤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肉瘤样成分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醛氧化酶(human aldehyde oxidase, hAOX)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86例肾癌及其癌旁肾组织病理标本中hAOX的表达,其中透明细胞癌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8例,颗粒细胞癌4例;TNM分期标准界定Ⅰ期26例,Ⅱ期31例,Ⅲ+Ⅳ期2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1例,无淋巴结转移55例。采用Prism 6.0统计软件分析hAOX与临床病理因素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86例肾癌标本中,免疫组化hAox的阳性表达率为23.25%,癌旁组织中hAox的阳性表达率达85.0%,明显高于肾癌组织中的表达。hAox的表达与肾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及肿瘤直径均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Ki-6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在hAox(+)表达的患者中,其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hAox(-)表达的患者组;且hAox(+)表达的病例预后明显优于hAOX(-)表达的病例。结论 hAOX的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对肾颗粒细胞癌的诊治经验,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对20例肾颗粒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男13例,女7例,其中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3例,合并肺转移1例,肝、骨转移2例,年龄20~74岁,平均(53.7±5.4)岁,1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系统性淋巴清扫术,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行根治性肾癌切除+腔静脉瘤栓取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3例远处转移者均为外院手术后患者,入院后给予行生物治疗。结果 2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颗粒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0M0 2例,pT1bN0M0 4例,pT2N0M0 5例,pT3aN0M0 1例,pT3aN1M0 2例,pT3bN1M0 2例,pT3cN1M0 1例,pT4NxM1 3例,Fuhrman病理分级:G17,例,G2,10例;G3~4,3例。15例获随访,随访6~40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7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10例无瘤生存超过3年。结论肾颗粒细胞癌临床表现与透明细胞相似,CT及MRI特殊表现可与透明细胞癌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阳性,CK8及CK18同时阳性,光镜表现为癌细胞胞浆含大量嗜酸性细颗粒,电镜下为丰富的线粒体;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膜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愈和延长生命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间60例肾癌术后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生成DC细胞;T淋巴细胞体外诱导生成CIK细胞.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DC+CIK细胞免疫治疗,并给予IL-2静滴21 d.免疫学反应和临床疗效分别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例Ⅰ~Ⅲ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2例失访,1例复发,余未见复发、转移,随访时间7~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8例Ⅳ期行姑息性肾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的17例中1例CR,3例PR,8例SD,5例PD,随访时间6~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无显著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DC+CIK联合IL-2治疗能够增强肾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并且对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也显现一定的疗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1例,1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细胞癌的CT诊断和病理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肾细胞癌CT表现对照病理结果。结果 :3 3例为透明细胞癌 ,血供丰富 ,皮质期后期增强较明显 ,3例梭形细胞癌血供不丰富 ,皮质期后期无明显增强。90 %病例有皮髓质分界消失征象。 47%肾癌生长以膨胀为主有假包膜征 ;60 %以浸润生长为主有边缘棘状突及分叶征象。结论 :于皮质期后期认识皮髓质分界消失征对肾实质性占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假包膜 ,棘状突 ,分叶征象对肾细胞癌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Six patients with ureteral or renal pelvic metastases from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were studied radiologically. Correlation with surgical and histologic findings confirmed renal venous involvement in 5 and lymphatic invasion in 3 patients. The possible role of nephroureterectomy or secondary ure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RCC is discussed i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ases, as are prior reports of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U结合常规CT在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31例常规CT和CTU表现,研究两种方法对本瘤检出率。结果肿瘤位于肾盂15例,肾盏9例,肾盂与输尿管交接部7例。肿瘤呈结节状充填肾盂或肾盏28例,沿肾盂表面浸润生长3例。肿瘤最大直径1.1-2.0cm,其中1.5cm以下8例,1.6-2.0cm20例,仅见肾盂壁界限性结节状增厚3例。敏感度常规CT为80.6%,CTU为90.3%;准确度常规CT为54.8%,CTU为77.4%。结论本组研究显示CTU结合常规CT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