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方法1996年以来共矫治此类畸形2l例,采用手术方法如下:Le FortⅠ型截骨术7例;多片段Le FortⅠ型截骨术5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4例;BSSRO加颏成形术2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下颌体部截骨术2例;BSSRO1例。结果2l例术后均达到模型外科设计要求,术后随访14例,平均25.6个月,九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12例行术前后正畸治疗者希关系及面部外形均满意,另2例个别牙齿矛台关系欠佳。结论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成年期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
多片段LeFortI型截骨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 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Le Fort 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  相似文献   

4.
正畸-正颌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唇腭裂患术后牙颌面畸形正畸-正颌外科的防治方法。方法:56例唇腭裂伴牙颌面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8~38岁。其中25例患者为替牙列期或恒牙列初期,31例为恒牙列期。所有患者均进行正畸治疗,替牙列或恒牙列初期采用唇挡或颅颌面架干预性诱导上颌骨前后位的发育,上牙弓扩弓器扩大上颌骨左右位的发育并行牙槽裂植骨术;恒牙列期患者在完成排挤牙列、矫正错位牙、去代偿、关闭间隙等正畸治疗,手术方法如下:①伴牙槽裂的患者前期行髂骨取骨植骨术;②上颌Le Fort I型截骨前徙术;③上颌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④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⑤BSSRO+颏成形术。所有病例骨间均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并辅以2~3周颌间牵引固定。术后应配合正畸治疗并定期随访12~49月。结果:青少年患者经唇挡、腭弓扩大矫正器和上颌前牵引面架干预性诱导上颌骨发育,伴牙槽裂患者行牙槽裂植骨术,其颜面形态及牙牙A关系明显改善;成人患者经正畸-正颌-正畸治疗模式后,面部比例协调,咬合关系及面型均较满意。结论:正畸-正颌外科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确切;应以患者牙袷关系的具体情况、要求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宜于推崇。  相似文献   

5.
应用双颌手术矫治严重的颌面部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颌手术在矫治颌面部畸形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应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Ⅰ期完成多个颌面部畸形矫治,达到改善容貌和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结果:31例颌面部畸形病例,均按上述方法完成矫治,治疗结果通过开口度、开口型、面形、咬合关系、咀嚼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颌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颌面部畸形的方法,应成为矫治颌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节成型术后颞颌关节强直小颌畸形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敬才  荀文兴  张怡  曲晓莉  崔鲁曼  李蓉  肖光裕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400-1402,I0008
目的:总结颞颌关节强直关节成型术后小颌畸形的临床矫治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 ̄2005年12月收治的7例颞颌关节强直关节成型术后小颌畸形患者,在系统的围手术期准备后,对不同关节成型术的小颌畸形患者,进行了改良和常规口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颏水平前徙成形术。结果:7例颞颌关节强直关节成型术后小颌畸形患者,矫正了小颌畸形,面容获得明显改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论: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常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颏水平前徙成形术,是颞颌关节强直关节成型术后小颌畸形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下颌升支牵引成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颌升支牵引成骨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至2006年采用下颌升支牵引成骨矫治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畸形患者15例,其中幼儿及青少年患者12例,成年患者3例,部分患者一期或二期采用了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颏成形术及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术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平均牵引距离21.25舢(15~40 mm).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新骨形成良好后去除牵引器.术后患侧面部丰满度和面部对称性均得到明显提高,咬合关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咬合平面基本摆正.无一例出现感染或成骨不良等并发症.未出现永久性下牙槽神经功能损伤症状.结论 下颌升支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严重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较好方法,且矫治效果优于传统正颌外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组织变化规律,明确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所带来的面形轮廓三维空间变化范围及大小。方法收集30例行上颌骨Le Fort Ⅰ截骨前徙术+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全头颅CT扫描检查,并在软件中进行头颅模型三维重建,于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标记点定点、测量,分析面部各区域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变化。结果上、下颌骨水平横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矢状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平均前徙2~3 mm,下颌平均后退5~6 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上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结论双颌手术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范围下颌大于上颌,面部整体变化表现为变短、饱满。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11例,严重出血1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4例。结论: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骨折、感染和复发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偏颌畸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偏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颏部水平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和假体置入等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9例,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面形、(牙合)关系有较大改善,效果满意,所有截骨线愈合良好,无牙根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偏颌畸形类型及程度选择手术方式,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可得到满意效果,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结合下颌骨整形术治疗轻度的偏颌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双颌手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双颌手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16~33岁,平均24.5岁。单侧唇腭裂15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均联合应用双颌手术和术后快速正畸建矫治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结果:18例患者手术后效果良好,复查头颅X线片,上、下颌骨位置均达到术前设计位置。手术前后头影测量结果(SNA角、SNB角,ANB角)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3~8个月快速术后正畸治疗,均建立良好的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3~7年,效果稳定。结论:唇腭裂术后严重双颌畸形采用双颌手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不但能够显著地改善双颌畸形,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Fifty patients with clefts (30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 9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BCLP), and 11 cleft palate only (CP), mean age 25 years) treated with Le Fort I osteotomy were compared retrospectively from cephalograms taken shortly before operation, and at six months and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Patients with bimaxillary surgery or previous velopharyngoplasty, or both, were excluded. Maxillary advancement was moderate in all groups.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73%–90% of the sur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sagittal depth of the nasopharyngeal airway but not in the depth of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the length of the soft palate or the position of the hyoid bone. The nasopharyngeal airway was largest in the CP group both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Eleven patients (7 CP, 4 UCLP) had a velopharyngoplasty after the osteotomy to improve their speech.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nasopharyngeal airway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velopharyngoplasty compared with those not so treated, but they seemed to have the shortest maxillas and the greatest surgical changes vertical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20例患者,联合应用整形外科鼻骨整形与耳鼻喉科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歪鼻改善明显。结论:整形外科鼻骨整形与耳鼻喉科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下外展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长期疗效。[方法]对17例(2l髋)先天性髋内翻行股骨转子下外展截骨术,术后平均随访13.6a。[结果]所有股骨头骺板早期闭合,平均10.6(5~13)岁;股骨颈部三角骨块于术后5(3~10)个月闭合;14髋股骨大转子过度增长,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股骨颈短缩;1例术后6a发生膝外翻。[结论]手术促进股骨近端骺板和三角骨块早期闭合,稳定髋关节,但引发髋关节周围形态的畸形。截骨同时行股骨大转子骺阻滞是防止股骨大转子过度增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68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鼻畸形整复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以68例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7~36岁,平均21.4岁,左侧41例,右侧27例。采用内收鼻翼外角、消除鼻前庭皱褶,鼻翼悬吊、矫正鼻翼塌陷,延长鼻小柱。术后持续戴鼻模3~6月。结果:68例患者开放性鼻畸形整复术后,随访59例(80.23%)共3~36月,术后效果达到优34例,良22例,差3例。无一例创口感染,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整复治疗,通过对鼻翼软骨、鼻唇软组织等多方面的矫正修复,可明显改善鼻畸形。开放式的鼻畸形整复术是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治疗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