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治疗足筋膜间室综合征8例,确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4例行走无妨碍,2例主诉不适感,但行走尚可,1例行走时足踝部疼痛,1例2~5趾锤状趾,站立时疼痛、无力、足弓减小。结论:对足部外伤患者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高度肿胀,难以忍受的疼痛,两点辨别觉减弱,足趾被动牵拉痛,骨筋膜间室压力增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和指标。选择不同的手术途径切开减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1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好切开减压,并根据不同的间室采取相应的手术途径。结果1例截趾,1例患足偶发疼痛,1例乏力并经度肿胀,8例恢复良好。结论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要早期诊断,及时减压,才能恢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0月~1999年6月,利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对9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9例间室内平均压力达46mmHg30~55mmHg),均经足后内侧入路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后继续监测全足各筋膜间室内压力,1例足部严重碾压伤者,术后跖骨间肌筋膜间室内压力仍为40mmHg,故再次行前足背侧入路减压。9例患者术后1周以刃厚皮片覆盖伤口口愈合经外侧入路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行走或站立过久时足跟及踝部有轻度疼痛,其中1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有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是诊断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惟一可靠的方法,治疗方案以足后内侧切口进行减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1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4例,足底内侧减压9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15例随访9~24个月,12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2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1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者,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比小腿或前臂发生者少见。作者复习了自1990年5月~1994年4月诊治的6例患者,占同期住院筋膜间室综合征的20%。伤后4小时~3周入院。3例伴有跖骨骨折,2例跟骨或踝关节骨折。极度肿胀,两点分辨觉减弱,足趾被动活动时剧痛,以及足背动脉变弱或消失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足筋膜间室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对不同的足筋膜间室综合征减压时,应选择相应的不同手术径路以达到有效减压的目的。手术并不影响正常的负重功能。随访发现4例满意,1例后遗创伤性踝关节炎,并拒绝关节融合术。作者认为高度警惕、严密观察并及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是诊断和治疗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足部外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足部损伤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28例较严重的足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应用Whiteside法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12例间室内平均压力为5.3(4.0~6.6)kPa,行前足背侧及足后内侧入路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同时行骨折复位克氏针及斯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监测各筋膜间室内压力,术后5~7d行刃厚皮片覆盖创面。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18(12~24)个月。3例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时足弓部及足跟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其余7例足部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对于较严重的闭合性足部损伤,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是诊断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方法应根据足部各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结果而行减压。  相似文献   

7.
筋膜间室综合征发於足部,临床上并不少见,然而常常不被人们所认识,我院近年来有18例足部外伤病人出现筋膜间室综合征,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7~49岁。致伤原因:砸伤6人,辗轧伤9人,坠落伤4人,骨折类型:足跖骨多处多段骨折11人,足距跟骨骨折2人,小腿内外踝骨折并关节脱位5人。其中2人合并小腿筋膜间室高压症,发生前足坏死1人。二、临床表现及治疗(一)临床表现 伤足肿胀,并逐渐加重,局部皮肤有压痛,皮下瘀血皮肤张力增加并有水泡形成,伤足趾被动活动时疼痛剧烈,趾端麻木,感觉减退,足趾部皮肤发紫或…  相似文献   

8.
1994年以来,本院收治小腿部位的创伤性骨折病人中有7例并发了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从1994年5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小腿部位的创伤性骨病人中有7例并发了小腿骨筋膜间室合征。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7~岁。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5例;合其它伤4例。1.2症状与体征:小腿部位高度肿胀、肤紧张且有张力性水泡,疼痛剧烈,足趾的主动活动无力,被动活动疼痛加剧,肢体远端皮肤感觉减退、麻木,足及趾的血运减退,甚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3诊断及治疗: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密切观察患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臀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对4例臀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进行减压治疗。结果:2例6小时内减压术后无后遗症,2例超过6小时减压遗留臀肌挛缩症、足下垂。结论:醉酒后臀部较长时间受压是GCS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臀部张力性包块、臀和髋关节疼痛并向小腿放射、踝反射和伸长肌肌力伸减弱,应尽早手术、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0.
急性足筋膜间室综合征较为少见,作者自1980年以来收治9例,其中2例发生前足或全足坏死,另7例治愈.认为对于足外伤,尤其是钝性挫伤者,应警惕本征的发生:部分病例保守治疗可收效,无效者应作足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需将足的四个筋膜间室全部敞开,可采用Henry内侧入路,若辅以足背跖骨间隙切口,效果则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2.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晋才 《中国骨伤》2000,13(9):546-546
近年来作者在门诊发现 11例未经治疗的足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遗留严重的足部畸形和功能障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11例 ,男 9例 ,女 2例。年龄 17~ 42岁 ,平均31岁。致伤原因 :因高处跌落跟骨骨折引起的足筋膜间室综合征 3例 ;摩托车从足背碾压引起者 4例 ;劳动时滚石、水泥板及其他重物压砸伤者 4例。伴有趾骨骨折的 5例 ,伴有跟骨骨折的 3例 ,有皮肤破损的 6例。2 治疗方法处理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有骨折的复位固定 ,有伤口的清创缝合 ,但所有的病人都未做筋膜间室的切开减压。病人受伤初期共同的临床特点是受伤后足部肿胀…  相似文献   

13.
1993年以来我们曾对9例因损伤致四肢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施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治疗,其中3例肢体远端(足、手)肿胀严重伴有张力性水泡、疼痛异常剧烈,虽经筋膜室切开仍不能缓解,故顺沿切口至踝(腕)关节以下,切开踝(腕)横韧带,疼痛迅速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240例患者采用改良W h ites ide法测压装置监测小腿骨筋膜室内压。80例患者骨筋膜室内压大于等于30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前侧骨筋膜室8例,外侧骨筋膜室12例,后浅骨筋膜室16例,后深骨筋膜室28例,涉及2个以上骨筋膜室16例。确认后切开各压力升高的骨筋膜室,前侧和外侧骨筋膜室取小腿前外侧切口,后浅和后深骨筋膜室取胫骨内缘后侧切口,合并胫腓骨骨折者,在切开减压的同时固定骨折,数天后切口二期处理。结果80例患者均获随访5~35个月,平均2年,8例较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小腿局限性疼痛,偶有放射痛,占10%;4例两点辨别觉及针刺觉减退,占5%;无一例出现肌肉萎缩、爪形趾、缺血性肌挛缩及运动障碍,均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小腿损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不容忽视,各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监测是定位诊断的惟一可靠方法,根据定位诊断有针对性的减压各骨筋膜室,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小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臂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 对4例臂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进行减压治疗。结果 2例6小时内减压术后无后遗症,2例超过6小时减压遗留臂肌挛缩症、足下垂。结论 醉酒后臂 长时间受压是GCS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臂部张力性包块、臂和髋关节疼痛并向小腿放射、踝反射和母伸长肌肌力伸减弱,应尽早手术、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受伤至治疗时间6 h)的胫骨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1-05—2017-11诊治的3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9.8(8~12)h。15例采用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15例采用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采用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骨折。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4~123)周。9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LEFS评价结果:重度残疾13例,中度残疾10例,轻度残疾7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残余疼痛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高于未出现残余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越高的患者LEFS功能评分越低,呈负相关(r=-0.824,P 0.001)。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充分的筋膜减压,而术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与测量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10年治疗2684例多发性趾间神经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趾间神经瘤的诊断论据是趾间痛,跖骨无压痛,趾跖关节活动也无痛,前足压挤试验可引起趾间向远端串痛,2684例多发性趾间神经瘤,2636例合并有母外翻(HAV)。保守治疗1586例,手术治疗1098例(969例同时在第2、3趾间隙切除神经瘤、129例分2次进行)。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7例手术治疗的病人疼痛未消失,其余都疼痛消失,疗效满意,结论:多发性趾间神经瘤多发并发有母外翻,保守治疗法可以治愈,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用手术疗法切除。  相似文献   

18.
赵雪峰  刘彬轶 《中国骨伤》2009,22(8):615-616
目的:观察跟骨骨折和足肌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各型跟骨骨折患者78例,男72例,女6例;年龄17~56岁,平均34.2岁。对其中出现严重肿胀的54足采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足底筋膜室的压力,8例确诊为足肌筋膜室综合征。8例经足底内侧切口减压,全足肿胀很快消退,术后5-10d减压切口得以缝合。结果:8例患者随访7~12个月全足运动感觉正常,无爪形趾、足弓挛缩、足趾僵硬等表现。结论:足肌筋膜室综合征一般发生在跟骨骨折后1~3d内,Sandens Ⅱ—Ⅳ型骨折易并发足肌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于2014-05手术治疗腓深神经出口卡压综合征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反复右足第1趾蹼区麻木1年,加重2周"入院。1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右足第1趾蹼区麻木,足在跖屈位、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夜间偶有电击样感觉。最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入院时专科查体:腓深神经出口处Tinel征(+),第1、2趾趾蹼及第1、2跖骨间皮肤浅感觉减退,趾短肌肌力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辅助检查:肌电图示腓深神经出  相似文献   

20.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Freiberg病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蹲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惠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痛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