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舌象动态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法,将7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舌象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传统GCS评分没有变化时,舌质已经出现变化,舌质第1、3、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质演变情况一般由淡红→红→淡暗→紫为逆,由紫→淡暗→红→淡红为顺。传统GCS评分变化时,舌苔同时变化,且明显早于舌质变化。舌苔变化的第1、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1、3天比较无显著差异。舌苔演变情况一般由薄→腻→黄→少苔为逆,由少苔→黄→腻→薄为顺。结论中医舌象动态变化分析可以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项观察指标,也可作为国际公认的GCS评分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及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87例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的中医辨证、舌象及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辨证分型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其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率为胃络瘀血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舌质以淡舌及暗红舌居多,舌苔以薄黄苔居多,黄腻苔最少。其中以暗红舌及紫暗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黄腻苔感染率最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感染相关性与其舌象及中医辨证有密切联系,中医舌诊及辨证可以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象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舌象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窥镜征之间的相关性,将内窥胃镜检出并通过病理证实的慢性萎缩性胃炎182例,观察,统计其舌象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慢性萎缩的加重过程为灶性萎缩,浅表萎缩到伴肠化或异型增生或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舌象从白苔到黄苔由寒及热,由淡舌到红绛紫舌和由薄苔到腻、厚苔是病势渐重的表象。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癌380例舌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3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舌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舌象对肺癌分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舌质淡红、舌苔薄而质润,多为病之早期;舌质红或紫、舌苔厚而腐腻,多为肺癌中晚期。本组病例紫知213例,占56.05%。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变薄,由无苔变薄苔,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逆;舌红降少苔或无苔表示胃气已绝,预后差。舌诊可预测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可供确定放射治疗剂量时的参考,还可指导治疗用药,中药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的舌象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32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观察和胃镜检查后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主,粘膜糜烂,萎缩和合并十二指肠球炎以红舌为主,紫舌次之,苔亦多为白腻和黄腻。中医辨证以肝胃不和型为多,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说明舌证基本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内涵关系。  相似文献   

6.
舌诊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66例慢性病患者以血液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等7项检测为指标,按舌诊中舌体、舌质、舌苔分类,比较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结果,胖大舌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而全血粘度无明显改变,瘦小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而全血还原粘度、全血粘度明显升高。发现暗淡舌、暗红舌、暗紫舌红细胞压积值及全血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随舌质由淡、红、紫色的加深,全血粘度质呈递增趋势。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测定对阐明舌体、舌质的形成原理具有一定价值;舌象可以反映人体血液流变学的一些变化,为中医舌诊辨证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分期与中医舌象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黄石中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舌象和胸部CT影像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舌质、舌体、舌苔在不同CT分期的分布情况,对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胸部CT分期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17例病毒性肺炎患者CT所示早期17例(14.53%)、进展期85例(72.65%)、消散期15例(12.82%)。患者舌质淡色舌者20例(17.09%)、红舌者29例(24.79%)、紫舌者68例(58.12%);舌苔少无苔者31例(26.5%)、薄苔者19例(16.24%)、腻苔者67例(57.26%);舌体瘦小者12例(10.3%)、正常者49例(41.9%)、肥大者56例(4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舌质、舌体、舌苔与胸部CT影像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舌质、舌体、舌苔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部CT早期比进展期红舌、少无苔、薄苔多,瘦小舌少;消散期比进展期红舌、少无苔、瘦小舌多。结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舌质在胸部CT早期多为淡舌,在进展期多为紫舌和消散期多为红舌;舌苔在胸部CT早期多为薄苔,在进展期多为腻苔,消散期多为少无苔;舌体在胸部CT早期多为正常、肥大(正常偏多),在进展期多为正常、肥大(肥大偏多),消散期多为正常、瘦小(瘦小偏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的采集与分析,归纳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的舌象并进行图像记录,应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舌象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常见舌色分布依次为:红、淡红、暗、淡白;常见的舌形分布依次为:齿痕、荣润、胖大、舌有瘀斑及舌下脉络发绀等;常见的舌苔色分布依次为:白、黄;常见的苔质分布依次为:薄苔、腻苔、厚苔。属“肝胆湿热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黄,舌质色红,苔腻,舌荣润,苔色白,苔薄,苔厚。属“肝郁脾虚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白,苔薄,舌质淡红,舌质色红,苔腻,舌胖大有齿痕,舌荣润,苔色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虚、湿盛、血瘀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种证型患者的舌象分布特点与学会颁布的标准较为一致,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爱梅  任燕 《光明中医》2013,(12):2569-2570
观察60例IGR患者的舌象,从舌质、舌体、舌苔三个方面来分析IGR患者的舌象特点.提示:IGR患者的舌质以淡舌、暗舌为多;舌体以胖大舌、齿痕舌为多;舌苔以白苔、厚腻苔为多,结合三者特点,反应出IGR患者气虚,痰湿内蕴、气血不畅之病机.痰湿内蕴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60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6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舌象分析,初步说明有一定的特征及演变规律,一般舌苔由薄→腻→黄→黑为逆,由黑→黄→腻→薄为顺。薄白苔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或恢复期,如见黄腻苔持续不退,病情多有恶化可能,而往往伴有便秘,故应该重视化浊通腑药物的应用,以助急性心肌梗塞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716例不同年龄段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陈群  莫传伟  刘梅 《中医研究》2012,25(4):12-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段的中医发病机制.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716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舌象资料,并按4个发病年龄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病年龄≤44岁者,舌质多表现为齿印舌、点刺舌、红舌,舌苔多表现为薄黄腻苔;发病年龄≥45岁者,舌质多表现为颤动舌、瘘软舌、暗红舌、紫舌、淡暗舌、绛舌,舌苔多表现为厚腻苔、灰黑苔、苔少、苔剥.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年轻患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虚湿困、里热炽盛,以实以证为主;中老年患者病机主要表现为瘀血痰浊阻络、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舌象数字化,研究舌象与小儿肺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DS01中医舌象采集系统,采集入组31例肺炎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舌象,用RGB、HSV和Lab颜色空间模块进行分析,统计比较各中医证型间的差异。结果:根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舌色按照紫暗→暗红→红→淡紫→淡红→淡的顺序,瘀象逐渐减轻;苔色按照灰黑→黄→黄白相间→白顺序,痰瘀逐渐减轻;苔质按照厚腻→厚→薄腻→薄的顺序,痰湿逐渐减轻。舌色R、V值与中医证候的热毒趋势相关,G、B、H、L、a、b值均与痰瘀相关。结论:肺炎患儿各中医证型舌象数字化后各证型之间存在差异,与中医临床证候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广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中医病机及舌象变化特点。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7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舌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舌质以绛舌(40.8%)、胖大舌(8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黯红舌(33.3%)、紫舌(23.2%)、红舌(16.2%)、裂纹舌(71.8%)、齿痕舌(59.6%)、点刺舌(40.8%),兼有瘀斑瘀点20例;舌苔以黄苔(90.5%)、薄苔(6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腻苔(52.5%)、厚苔(29.1%);92%以上的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发生改变。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得出绛舌与点刺舌、瘀斑瘀点、颤动舌、痿软舌、苔少、剥苔、燥苔相关;黯红舌与胖大舌、腻苔相关;红舌与瘦小舌、点刺舌、黄苔相关,紫舌与厚苔、白苔、黄苔相关;淡黯舌与润苔、白苔相关;淡红舌与齿痕舌相关。结论:广东地区EH病属本虚标实,血液壅滞贯穿始终。本虚常表现为阴虚和气虚,标实常表现为火热和痰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舌象分析仪观察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表征,探讨慢性胃炎舌象变化规律,为“舌为胃之镜”理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胃镜下诊断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和伴糜烂、伴返流3组;所有患者舌象均采用舌象分析仪照相及自动软件分析。结果: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分布占前2位的舌质为:红舌281例,占63.7%;淡红舌127例,占28.8%;其中淡红舌占28.8%,非淡红舌共占71.2%,总体分布以红舌为主。3组之间红舌分布为CSG伴返流(68.6%)〉CSG(63.3%)〉CSG伴糜烂(63,2%);绛红舌分布为CSG伴糜烂(3.4%)〉CSG伴返流(2.9%)〉CSG(1,6%);黯紫舌分布为CSG伴返流(8.6%)〉CSG伴糜烂(5.7%)〉CSG(1.3%)。舌苔分布为前3住为薄白苔占58.7%,白厚苔占14.2%,黄厚苔占10.7%。从苔色来分,白苔总共380例。黄苔61例,以白苔为主;从舌苔厚度来看,薄苔占61.9%;厚苔占31.3%。以厚苔所占比例为多。3组间薄苔分布CSC伴返流(77.1%)〉CSG伴糜烂(63.2%)〉CSC(60.0%),P〉0.05。结论:(1)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组舌质变化都以红舌比例最高,可以反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舌象变化规律,但与本病胃黏膜损伤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绛红舌、黯紫舌的出现可以提示胃黏膜病变较严重。(2)慢性浅表性胃炎3组舌苔变化都不明显,均以薄白苔为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02例四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患者,(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进行舌诊及舌苔印片检查,结果分析发现: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多见瘀暗舌(75%)和黄苔(87.5%),萎缩性胃炎则以淡白舌为多见(62.5%),且舌苔多为白苔。提示前者多有瘀血及里热的存在,而后者则以中焦虚寒为主要病机特点,建议治疗溃疡病应以活血化瘀及清解里热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则应以温补中焦为大法。  相似文献   

16.
李效华 《河南中医》1994,14(4):217-218
对脑血管性中风患者50例进行舌象观察,其中脑出血者28例,脑梗塞者22例;中医辨证属中脏腑者39例,中经络者11例。结果提示:焦黑苔,灰黑苔,焦黄厚苔,舌质红绛,舌体卷缩者,多为危重之征;黄厚腻苔,白厚腻苔者较前者为轻;薄腻苔,花剥苔,镜面舌多在亚急性期末及康复期初出现。舌质变化:中脏腑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舌质红或红绛;康复期质淡,边类红或淡红。中于经络者舌质多正常。以上观察结果,验证了风火痰热是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 ,探讨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选择 5 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 ,分普通型和重型 ,观察舌象 ,数码相机摄像 ,分析并比较早期、中期 (极期 )与恢复期 ,普通型与重型的舌象特征。结果 :①在中期 (极期 ) ,最常见的舌象为舌红 (舌尖红或舌红赤 ,6 2 8% ) ,苔白 (厚 )腻 (39 5 % )或黄(厚 )腻 (37 2 % ) ,6例 (14 0 % )患者出现舌下静脉曲张 ;恢复期常见舌象为舌质暗或暗紫 (4 2 9% )、淡红 (2 1 4 % )、舌尖红 (2 1 4 % ) ,苔白 (厚 )腻 (6 0 7% )、黄 (厚 )腻(2 5 0 % ) ,16例 (5 7 1% )患者出现舌下静脉曲张。②最常见的舌象依次为 :舌暗或暗紫、苔白 (厚 )腻 (17例 ) ,舌红赤、苔黄 (厚 )腻 (12例 ) ,舌淡红、苔白 (厚 )腻 (10例 ) ,舌尖红、苔黄 (厚 )腻 (6例 ) ,舌红赤、苔白 (厚 )腻 (5例 )。③在中期 (极期 ) ,普通型、重型最常见舌象均为舌质红 (舌尖红或舌红赤 ) (5 2 2 %、 75 % ) ,苔白腻 (34 8%、4 5 0 % )或黄腻 (34 8%、 4 0 % ) ,普通型、重型舌象特征相似 ;在恢复期 ,普通型最常见舌象为暗 (或暗紫 ,37 5 % )或舌质红 (舌尖红或舌红赤 ,4 3 8% ) ,苔白腻 (5 6 3% )或黄腻 (31 3% ) ,重型最常见舌象为暗 (或暗紫 ,5 0 % )或舌尖  相似文献   

18.
311例胃十二指肠病变内镜象与舌象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11例胃十二指肠病变患者的内镜象和舌象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黄苔以癌肿、溃疡病并胃炎、复合性胃十二指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生率较高。萎缩性胃炎、溃疡病静止期以白苔多见。舌苔脱落细胞和内镜检查结果说明,黄苔与胃粘膜炎症有关。不同舌苔似各有相应的胃粘膜病变,在一定范围内舌苔的变化可以作为胃十二指肠病变的体表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医舌诊与肠镜对照在结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21例肠镜检查患者的舌象与肠镜诊断资料的观察发现,结肠疾病舌苔、舌质的变化与肠镜诊断各组的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舌象变化来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及转归。方法:对230例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系统舌象观察,并结合中国卒中量表分别在患者入院第1、7、14、21天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进退、预后与舌象变化有密切关系。病情由轻转重,舌质则为淡、红、紫,舌苔为薄、厚、黄、腻,呈递增性改变;当病情由重转轻,则舌质、舌苔变化与之相反。结论:舌象变化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病情进退、预后及转归方面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