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50天男婴,生后即发现右胸壁乳头下有6×3cm~2大小及右上臂有1.5×1cm~2大小紫斑,稍高于皮肤,胸壁紫斑逐渐增大,于入院前6天突然扩大至全胸及上腹部,呈硬、肿性紫红色。精神、吃奶均好,无黑便及血尿,无发热,外科以皮下坏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2h,因发现皮肤出血点2h入院。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亲贫血(血红蛋白60g/L)。无家族史。查体:足月儿貌,反应可,全身弥散性充血性大小针尖至豆粒的鲜红色皮肤隆起物,压之褪色,伴少量瘀斑见图1。双肺听诊正常。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隆隆样杂音。腹部平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3.
4.
患儿,男,3个月。因背部皮肤淤斑进行性增大2月余入院。近3d发热、咳嗽、气急。生后1周发现右侧背部有1柔软肿块,约1.5cm×1.5cm,颜色如同正常皮肤,以后逐渐增 相似文献
5.
正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是巨大血管瘤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全身出血倾向的一种综合征,又称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征。该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病程凶险,病死率可高达20%~30%~([1])。本院自 相似文献
6.
70天女婴,生后即发现右臂稍大于左臀,局部有5cm×6cm大小的紫斑,略高于周围皮肤,呈进行性增大,波及整个右臀及大腿,硬肿,紫红色。硬腭粘膜处可见米粒大小散在出血点,右臀及大腿后外侧明显肿物,均约14cm×12cm×4cm。表面皮肤紧张光滑,呈暗紫红色,触之较硬,无波动,皮温不高,听诊无杂音。外周血白细胞6.1×10~9/L,中性0.58,淋巴0.42,Hb105克/L,血小板<100×10~9/L。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5例婴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临床数据及转归。方法1993年6月-2012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5例KMS患儿(男4例,女1例),回顾性收集上述病例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及出凝血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加以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3例为皮下型巨大血管瘤,2例为内脏型巨大血管瘤,除1例首诊时确诊为KMS外,其余4例首诊时均存在误诊。血液检查结果提示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对激素敏感者3例,激素敏感率为60%,手术治疗1例。经治疗存活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DIC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应提高对KMS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发生率,对婴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伴凝血功能异常者需注意除外KMS ,不同患儿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化差异,故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KMS)是以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和全身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有严重的血小板进行性消耗,可表现为全身出血倾向,往往发病急,短期内症状进行性加重,甚至威胁生命.KMS并不多见,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本院1例KM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2.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少毅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2):948-950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由Kasabach和Merritt于1940年首次报道[1].目前,将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全身紫癜等特点的症候群称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简称K-M综合征.本病多在新生儿期或小婴儿期发病,在婴幼儿血管瘤病人中发病率仅约0.3%[2,3].K-M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死亡率在20%~30%,典型表现为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血症等.主要并发症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气道压迫引起的呼吸衰竭,巨大肿瘤引起的高输出性心力衰竭等[4].K-M综合征一般可根据患儿血管瘤表现及肿物突然增大合并出血病史,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而内脏血管瘤诊断较困难,故病人出现无法解释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凝血功能障碍时应考虑K-M综合征可能. 相似文献
13.
14.
<正>患儿,男,2月龄,因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反应差、呼吸急促转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53次/min,呼吸:45次/min,血压:68/48 mmHg,全身皮肤苍白,末梢循环差,手足、躯干散见数粒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腹部膨隆,左中腹部可触及大小约8 cm×6 cm包块,质硬、 相似文献
15.
13岁女孩。以抽搐12年入院。患者生后2月因肺炎高热惊厥2次。1岁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两眼球上翻、上肢屈曲、双手握拳内收、下肢强直痉挛性抽搐持续3~5分钟停止,而后入睡,每月发作10次许。曾按低血钙治疗10年效差,12岁服苯巴比 相似文献
16.
本病的特点为巨大血管瘤伴有血小板减少,也有时伴有纤溶系异常,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之一。病例报告例1 2个月,女。主诉呕吐、黄疸。生后40天来院时明显腹胀、肝大、心窝部至左上腹部可触及硬的肿块。经股静脉采血后因止血困难而休克。经紧急输血,用维生素 K_1、纤维蛋白原后止血。 相似文献
17.
Bland-White-Garlend综合征(简称BWG综合征)是指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干,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体重2780g外表正常男婴,生后22小时突然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10分钟心脏复跳并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及第三心音。胸片示心脏扩大严重肺水肿,心胸比例为0.68,ECG的avL导示qs波,心前导联T波倒置。UCG正常心室收缩力不弱,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18.
陈恩翠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4,9(1):34-34
患儿 ,男 ,4岁。因发热、出疹 8天 ,鼻衄2天入院。入院前 8天手臂、颜面、躯干部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疹伴发热 ,按水痘给予病毒唑、潘生丁、维生素B1 2 及对症治疗 5天 ,皮疹逐渐结痂 ,但仍发热 ,精神差 ,轻咳。入院前 2天出现鼻衄 ,共 4次 ,每次约5~ 10ml ,病前曾接触水痘病人。体检 :T3 9 4℃ ,P 13 2次 分 ,R 2 8次 分 ,BP 80 2 6mmHg。急性重病容 ,神情 ,精神萎靡 ,面色苍白。手臂、面部见散在的结痂 ,躯干皮肤见较多结痂 (呈向心性分布 ) ,双下肢皮肤见散在结痂及少许针帽大小的出血点。颈部淋巴结扪及花生米蚕豆大… 相似文献
19.
水痘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4岁。因发热、出疹8天,鼻衄2天入院。入院前8天手臂、颜面、躯干部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疹伴发热,按水痘给予病毒唑、潘生丁、维生素B12及对症治疗5天,皮疹逐渐结痂,但仍发热,精神差,轻咳。入院前2天出现鼻衄,共4次,每次约 相似文献
20.
<正>Kasabach-Merritt现象(KMP)又称为巨大血管肿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组以巨大血管肿瘤伴发血小板显著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及消耗性凝血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由Kasabach和Merritt于1940年首先报道及命名。该病是血管肿瘤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且多见于婴幼儿,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将对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进行总结,并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