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8):997-9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于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疗程为1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这4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梗死上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康复技术组(A组),针刺组(B组),康复技术组(C组)和对照组(D组)。应用针刺疗法和康复技术康复治疗,观察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在对脑梗死上肢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面,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B组和C组无差异,A、B、C各组治疗后优于D组。结论:针刺和康复技术联合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瘫和早期康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3):357-358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分析针灸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及睡眠障碍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肢、腕和手、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升高,MBI评分明显升高,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睡眠障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82.2%的总有效率。结论:针灸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和改善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过程中运用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后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NIHSS、FMA、Barthel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有显著下降,FMA、Barthel评分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治疗,通过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评分(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FMA、MBI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疗效明显,可以促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刘俊  华自森  李诚诚  许静 《陕西中医》2020,(12):1759-176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作用。方法:收集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共8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西医治疗加康复训练和补阳还五汤治疗; 研究组44例,西医治疗加康复训练及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临床疗效、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1级者占比均升高,且研究组中≤1级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重用伸筋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张力,改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运动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 NIHSS 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FMA 积分、BI 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前后对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NIHSS 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FMA 积分、BI 积分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点穴治瘫十法配合常规针灸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病情稳定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90例按康复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12h内)、B组(72h内)及C组(7d内);出院时比较3组患者住院时问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成套测定评定(LOTCA)。结果出院时,3组患者FMA均明显降低,ADL和LOTCA均明显升高;A、B2组FMA、ADL、LOTCA明显优于C组(P均〈0.05),A组FMA、ADL、LOTCA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2h内给予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运动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23例加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24例加Bobath技术。2组治疗143、0d时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法测定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4、30d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易筋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易筋经功法。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FMA量表、改良Rankin量表、BI量表和QOL量表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量表、BI量表和QOL量表积分均明显增加(P0.05),改良Rankin量表积分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量表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措施基础上习练易筋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独立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20.
不同针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状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平  周炜  王寅 《中国针灸》2007,27(5):325-328
目的:研究不同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A组)、体针加头皮针组(B组)、体针加腹针组(C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D组)。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B、C、D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A组(P<0·01),以D组疗效最佳(P<0·01)。结论:综合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