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钦擎 《广州医药》2002,33(6):46-47
为观察小儿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1-6岁上肢手术患儿60例在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腋路40例,肌间沟20例,效果满意58例,占96.7%,阻滞不全2例占3.33%。结果表明,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臂丛加腕部神经阻滞后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手外科需麻醉的单侧手指毁损伤手术患者,分J和JW组共两组,J组80例全部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JW组8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JW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快于J组,麻醉效果优于J组(P〈0.05)。结论:腕部神经阻滞配合肌间沟臂丛的麻醉效果在手外科手术中有确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10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A组):n=50.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B组)n=50.A组: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ml;B组:采用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①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20ml;②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ml和5ml.结果 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二组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德清中医院2005-2012年间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8/40,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26/40,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肌间沟臂丛联合组10/40,高位联合组4/40.结论: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比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更好,且其副作用更少,建议对于锁骨中外侧骨折患者麻醉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6.
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改进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2%利多卡因+0.3%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U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论 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申黎光  苗颖  郑涛  贺菲 《海南医学》2007,18(6):80-80,4
目的 观察臂丛(肌间沟)与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混合液,先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再作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 44例病人均获得麻醉效果,2例因疼痛剧烈以氯胺酮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6%.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所经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很难达到完全的镇痛效果,甚至造成麻醉失效,故锁骨骨折手术内固定麻醉时,采用臂丛阻滞加同时阻滞同侧的颈浅丛,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临床不同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用于不同部位的手术麻醉,并对其疼痛消失时间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疼痛消失时间:肩部手术肌间沟法作用最快,上臂及前臂内侧、手的尺侧腋路法最快,前臂外侧手的桡侧锁骨上法与肌间沟法最快。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臂丛阻滞三种方法肩部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必要时配合颈4阻滞),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前臂手术多选肌沟法或腋路法。单纯尺侧手术多选腋路法阻滞。三种方法也可配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上肢手术均用止血带情况下,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0例拟行前臂、肘及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局麻药均为0.3%布比卡因25 ml。结果:A、B两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5~0.6ml/kg给药。68例患儿均采用惠普(HP78352C型)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SpO2。结果68例患儿均取得良好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90-791
目的观察臂丛肌间沟法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含1:20万U肾上腺素),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16.
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有肌间沟、锁骨上、腋路3种入路,锁骨上法适用于肘部、前臂和手的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前臂和手的手术,对肘部效果不确定,对肩部手术不适用,只有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最广,麻醉范围遍及肩及整个上肢.近年来,在麻醉过程中据手术部位不同,用异感定位法来确定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范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幸吉娟 《广西医学》2002,24(3):438-439
根据上肢手术的不同部位 ,分上臂和前臂手术 ,把肌间沟二等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臂手术在上肌间沟穿刺注药 ,前臂手术在下肌沟穿刺注药 ,观察麻醉效果。1 临床资料1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病人36例 ,上臂手术 2 0例 ,前臂手术 16例 ;年龄 10~ 6 0岁。上臂手术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10例 ,前臂手术 16例 ,随机分为C、D两组 ,每组 8例。按Winnie〔1〕氏法定位肌间沟间隙。A组在二等分后的上肌沟穿刺注药 ,注药后用手指压迫下肌沟 ;C组在二等分后的下肌沟穿刺注药 ,注药后用手指压迫上肌沟 ;B、D组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采用手指引导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35例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在静脉辅动麻醉下,手指引导法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针点的选择、进针深度、方向均以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过程不需要寻找异感。药物采用0.5%布比卡因10ml+2%碳酸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加有1:20万肾上腺素。结果:35例患者中阻滞完全者31例(占88.5%),不全者3例(占8.57%),成功率为97.4%,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法具有定位清楚,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不宜合作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