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的64层VCT扫描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对5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行64层VCT扫描,原始数据采集完后,按层厚0.625mm,重建间隔0.2mm,单侧FOV9.6cm放大重建,再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漫游(VR)及其叠加技术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内耳结构.结果:MPR清晰显示听小骨长轴,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和内听道的骨性解剖结构;MPR图像可同层显示面神经管的鼓室段和垂直段;VR三维立体图像直观显示半规管、前庭、前庭窗、耳蜗、蜗窗、面神经、面神经隐窝和内听道的膜性立体图像.在MPR图像上面神经管垂直段距外耳道后壁的平均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46mm、4.53mm;面隐窝底距面神经管的平均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02mm、1.03mm.结论:64层VCT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先天性内耳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并明确其分类,为电子耳蜗的植入提供依据,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头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头部CT检查受检者按扫描方式不同分成2组,每组50例。其中轴位常规扫描组:4i/周、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螺旋扫描组: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 mm、螺距0.531:1、床速10.62;其余两组扫描参数相同。记录每次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有效剂量(ED)及扫描时间,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轴位常规扫描组ED平均为3.88mSv,螺旋扫描组ED平均为4.72 mSv,相比较轴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下降约18%,轴位常规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为清楚。结论 MSCT轴位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轴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比螺旋扫描低,图像质量更为清楚,有利于X线球管的散热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水充盈法及多平面重建诊断胃癌CT-组织学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薄层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和水充盈法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65例胃癌病人做水充盈法螺旋CT术前检查,注射造影剂开始后30s、80s动态扫描,MRP图像用1.5mm层厚,1.0mm层间距离重建.对MPR图像的胃癌T分期的检出率进行评估,和5mm层厚的轴位像进行对比,并将CT图像和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使用MPR技术,胃癌的检出率是65%,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是96.2%(26例中有25例),而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41.2%(14/34);在MPR和5mm层厚轴位像之间两者在早期胃癌检出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CT分期的准确率为85%.结论 螺旋CT水充盈法在进展期胃癌中能观察胃癌的侵犯深度和肿瘤的组织学变化;MPR图像是评估肿瘤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奎生  赵正发  张来顺 《江西医药》2010,45(2):161-162,16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298例,男174例,女124例,年龄17-86岁,平均为49.8岁。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资料,并将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多平面重组(MPR)明确显示骨折线累及范围和椎管的关系,VR能立体显示;MIP对椎管狭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16层螺旋CT对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复查较为理想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图像(MPR)、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在上颈椎外伤中的技术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上颈椎外伤的病例26例,采用64螺旋CT进行扫描,1mm准直,50%间隔重叠重建,获得MPR、SSD,MIP图像对其骨折、脱位及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MPR图像可以从冠、矢状位对上颈椎外伤进行观察,对一些隐匿骨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SSD、MIP可以从任意角度通过立体图像进一步显示关节脱位的情况。MPR软组织窗图像可提示寰枢关节外伤中韧带损伤,但对其显示效果远不如MRI。结论 MS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MPR、SSD,MIP)在诊断上颈椎外伤中提供了更多可靠信息,其与原始轴位CT图像相结合是目前诊断上颈椎外伤的最佳方法,但在观察韧带软组织损伤方面优势不及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接受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应用128层40mm容积层数据采集,z轴方向以0.312mm重建间隔得到128层/转轴位图像;对照组应用64层40mm容积数据采集,z轴方向以0.625mm重建间隔得到64层轴位图像。结果:观察组43例,图像质量评分为3.47±0.48,血管噪声值为10.43±0.57,软组织噪声值20.79±1.01,ED值为(4.02±0.58)m Sv;对照组43例,图像质量评分为3.07±0.56,血管噪声值为14.06±1.03,软组织噪声值24.26±1.79,ED值为(4.09±0.60)m Sv,观察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过程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的重建层厚。方法随机选取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40例患者的图像,分别进行0.6mm、0.75mm、1.0mm、1.5mm、2.0mm、3.0mm、5.0mm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层厚各段动脉伪影的发生率、病灶遗漏情况及去骨效果。结果①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段血管,不同层厚的MIP图像均能显示,个别图像去骨不完全,5.0mm层厚图像病变可遗漏,病变及血管壁模糊,3.0mm以下层厚无显著性差异。②显示股浅动脉及腘动脉段2mm以下层厚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2mm以上层厚的图像。③胫前后动脉、足动脉1mm以下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5mm以上层厚的图像。结论双下肢动脉CT造影采用1.0mm及以下层厚重建,可准确去骨,可较准确地观察各级动脉干,采用0.75mm及以下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为节省重建时间,降低图像噪声,建议选用0.75mm层厚作为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重建层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X射线和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0例,以横断面螺旋扫描图为基础进行多平面重建,层厚2~3 mm,螺距3 mm,重建层厚1.5~2 mm,螺距1 mm。结果在螺旋CT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多平面重建病变显示更加直观、清晰,能清晰显示股骨头的骨小梁走形变化、坏死碎片的位置及外部形态等,并可多方位观察。结论在多层螺旋CT的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多平面重建简单、快捷,实用性强,是对轴位图像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然心率下40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40)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40CT对219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自然心率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行VR、CPR、MIP等后处理,得到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图像,并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实际扫描心率范围52~119/min,以10/min为间隔,按不同扫描心率将图像分成6组。各组间图像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单向评秩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分析组间图像质量是否一致。结果:在50~100/min心率范围内各心率段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心率〉100/min图像质量下降,造成图像质量与其他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hilips Brilliance40CT扫描技术的提高使其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提升,适用心率范围加大,可在自然心率下完成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得到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腿骨关节的离体标本不同放射剂量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低剂量扫描提供可参考的CT参数。方法对15例小腿骨关节离体标本在不同的管电压、管电流和螺距的联合参数设置下行螺旋CT扫描,评价不同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并对其图像噪声和放射剂量进行测量。结果参数设置为螺距0.9,管电压100 kV,管电流70 mAs时,剂量长度乘积(DLP)为63 mGy-cm,辐射剂量降低了55%,图像质量评分优良的比例占95%。仅改变管电压一项参数时,辐射剂量降低36%,图像质量无影响。螺距增加到1.5,管电流降至40 mAs时,图像质量损失最明显。结论当螺距为0.9,管电压为100 kV,管电流为70 mAs时,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同时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113例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VAS、JOA评分分别为(3.2±0.6)、(20.1±6.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4±1.1)、(15.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较常规手术减轻患者疼痛,脊柱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吕访贤  周泽清 《淮海医药》2010,28(6):502-503
目的探讨骨算法重建在MSCT的后处理图像中腰椎横突骨折的显示效果。方法 26例患者1次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 s和骨算法B60 s进行薄层重建,在3D工作站进行横轴位重组MPR,比较2组图像的骨折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B30 s组进行VR重建。结果 26例B60 s组MPR显示骨折线边缘锐利、清晰;B30 s组显示骨折线23例,骨折边缘模糊不确定3例;B30 s组VR见横突骨折线移位及成角22例,在MPR图像上见无移位骨折线而VR图像上未见外观改变4例。结论腰柱横突骨折CT扫描,骨算法重建的图像比软组织算法重建显示骨折线清晰锐利,可见确定的细小骨折数量多,图像质量高于软组织算法重建的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急诊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划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研究组接受二丙酸倍氯米松+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对照组接受两倍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对两个组别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用药前、用药后1 h两组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2 h症状评分(1.5±0.4)分、用药后6 h(1.3±0.3)分、用药后12 h(1.3±0.4)分、用药后24 h(1.1±0.3)分相较于对照组(1.8±0.6)分、(1.7±0.5)分、(1.6±0.6)分、(1.5±0.7)分显著更低(P<0.05)。结论静脉滴注红霉素应用于治疗急诊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评分,具备临床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在成人胸部CT扫描中获得稳定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成人胸部CT扫描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研究组2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技术,研究组1与组2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10、20;对照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记录每位患者胸部扫描时的平均毫安秒(m As)、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由两位副主任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分,≥3分被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并取每例患者肺尖部、主动脉弓水平、心脏水平及肺底部4幅图像,测量相应部位图像噪声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图像质量评价,与对照组比较,NI为10时,肺窗、骨窗及纵隔窗图像接受率和主观噪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I为20时,肺窗、骨窗及纵隔窗的图像诊断接受率和主观噪声评分均降低,纵隔窗降低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接受标准。结论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行胸部CT扫描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应根据检查需求合理选择噪声指数。  相似文献   

15.
章其林 《淮海医药》2009,27(5):398-399,40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0.8 s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20~140 kV,280 mA,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结果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结论动脉期病灶边缘的结节状强化或点状强化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常规X线与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图像质量、骨折检出率,分析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类型与椎管狭窄程度。结果 螺旋CT图像质量评分为(4.70±0.49)分,高于X线的(3.52±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4, P=0.000<0.05);螺旋CT图像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X线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81处骨折,螺旋CT检出率为98.77%,明显高于X线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诊断的80处骨折中19处为爆裂型骨折, 27处为脱位型骨折,21处为屈曲压缩型骨折, 13处为安全带型骨折。结论 螺旋CT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新生儿低剂量头颅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颅脑病变需行CT检查的新生儿80例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管电流为180mAs,低剂量组为60mAs,其余参数为管电压120kV,1.5秒/360度,层厚、层间距7mm,轴位扫描,1X3幅图像。记录各组的CT吸收剂量指数(CTDIw);由3位医师采用盲法评判两组扫描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的CTDIw为45.8mGy,60mA组的CTDIw为9.6mGy,低剂量扫描组的CT吸收剂量指数(CTDIw)仅相当于常规剂量的21.0%,所用图像基本都满足了临床需要。结论螺旋CT应用降低管电流的方法在新生儿头颅扫描时可明显降低射线剂量,并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MPR、SSD)在诊断复杂部位骨折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检查复杂部位骨折42例,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MPR、SSD)成像,并与2D图像进行比较。结果42例中,颅底骨折7例,面颅骨骨折8例,脊椎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6例,肩胛骨骨折4例。结论MS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直观、清晰展示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明确骨折线的部位、形态、断端移位情况及空间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获得稳定的腹部CT扫描图像,并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需接受64层MSCT腹部扫描的患者为自动毫安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预设噪声指数(NI),A组为8,B组为10,C组为12,管电流设置范围为30~600mA。同期接受常规腹部MSCT(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的50例患者为固定毫安组,管电流520mA。其余扫描参数相同。记录各组CT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图像的平均噪声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大于各自动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固定毫安组、自动毫安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7±0.56、2.94±0.98、2.76±1.02、2.54±1.33,自动毫安A、B组的图像均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自动毫安组中,噪声指数较低时,不同组织的图像噪声较固定毫安组的图像噪声变异度小,图像更加均匀。固定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呈正相关(R2=0.484 6,P<0.05)。自动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无相关性(R2=0.002 3,P>0.05)。结论 ATCM应用于64层MSCT低剂量腹部扫描时可以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噪声指数设定在10以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纳布啡与舒芬太尼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效果,为分娩产妇麻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9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产妇术后行舒芬太尼PCIA,研究组产妇术后行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PCIA。比较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痛效果满意度、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4、8、12、24 h Ramsa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镇痛效果总满意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24 h,研究组产妇Ramsay评分分别为(2.5±0.5)、(2.3±0.3)、(2.2±0.2)、(2.2±0.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2±0.2)、(1.2±0.2)、(1.3±0.3)、(1.5±0.3)分, VAS评分分别为(1.6±0.5)、(2.0±0.4)、(2.1±0.5)分、(2.0±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6±0.3)、(2.8±0.5)、(3.2±0.6)、(3.0±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PCIA按压次数(2.5±1.0)次少于对照组的(4.0±1.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单纯舒芬太尼,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镇痛与镇静效果显著,产妇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