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取样,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问卷和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S),对湖南省娄底市348例城乡结合部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青少年在家庭内、外社会资本与心理弹性上均存在差异(F=2.442,P0.05;F=2.973,P0.01;F=2.900,P0.01);是否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差异(t=2.460,P0.05);青少年家庭内、外社会资本、心理弹性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r=0.596,0.353,0.340;P0.01)。结论:城乡结合部青少年的家庭内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家庭外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心理弹性随年龄增长呈提升趋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总体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社会资本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伴拒斥对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同伴拒斥量表、孤独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幸福感量表对46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拒斥与家庭贫困儿童的孤独感显著正相关,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幸福感与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但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同伴拒斥与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斥对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以及孤独感的中介效应都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相比心理韧性水平低的青少年,两者都在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儿童中更弱。结论:同伴拒斥通过孤独感影响家庭贫困儿童的幸福感,但是心理韧性在其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问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自尊问卷,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在SES、心理资本各维度与自尊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控制性别作用后,家庭SES以及心理资本四维度(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对留守儿童自尊均有显著正向预测性;自立顽强、乐观开朗、自信进取对家庭SES与自尊的正向预测关系均有调节作用。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发展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代南京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年代南京地区 (1984年和 1999年 ) 3~ 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对同一地区 ,同一年龄段 ,先后相隔 15年 ,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和统计方法 ,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结果 :1999年的独生男孩与 1984年相比较其行为问题的总分显著增高 ,内向性行为问题平均值减少 ,外向性行为问题增高 ;女孩与 1984年相比 ,内向性行为问题增高 ,而外向性行为问题却减少 ;行为问题总分增高 ,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随着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同时期儿童行为问题前后比较 ,行为问题略呈增加趋势 ,应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心身因素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对 8-14岁新诊断的哮喘儿童和非哮喘儿童共 6 9对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评并对儿童哮喘有关情况和家庭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采用 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并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的特应性体质、既往呼吸道感染史及哮喘家族史增加了儿童哮喘的危险性。家庭中父母夫妻感情不好、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溺爱等可影响哮喘儿童的病情 ,而家庭采用民主的态度是儿童哮喘的保护性因素。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四个维度总体标准分两组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 :哮喘儿童的个体素质及家庭环境与哮喘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对广州地区5所医学院校67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与国内一般大学生相比,广州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是否处于实习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家庭关怀、正性情绪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并探讨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和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流动儿童406名,运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正性情感检核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关怀总分可以正向预测正性情绪(β=0.281,P0.01)。2正性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341,P0.01)。3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正性情绪在家庭关怀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关怀通过正性情绪提升流动儿童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执行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之间的作用。方法:应用方便取样在陕西省西安市招募243个家庭,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37个,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表、中文版Buri父母权威问卷,执行功能神经心理测查(包括数字广度测验、连线测验和斯楚普色词测验)进行调查。结果:对于两个年级组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放任维度(r=-0.28,P0.05;r=-0.40,P0.01)和儿童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呈负相关(r=-0.38,P0.01;r=-0.29,P0.05);高年级组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权威呈正相关(r=0.40,P0.01),与母亲专制呈负相关(r=-0.34,P0.05),而与儿童执行功能三成分得分均不存在相关。母亲放任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年级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母亲更多采取放任的教养方式对待并教养子女,进而阻碍了中年级组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对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间接影响其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0.
离婚家庭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婚,对夫妻来说可能是痛苦的暂时终结,但对儿童却要遭受来自多方的不良刺激的长期影响。1988年2~4月我们对郑州市离婚家庭6至12岁儿童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幼儿父母养育态度的中日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的养育环境对脑性瘫痪幼儿父母的养育态度的影响。方法 :以中日两国 5~ 6岁脑性瘫痪幼儿和他们的父母 (中国 40组、日本 1 8组 )为研究对象 ,应用田研式亲子关系检查量表测定了父母的养育态度。结果 :中日两国脑性瘫痪幼儿的养育环境有显著差异 ,表现为中方多为独生子女、散居在家者多 (P <0 0 0 1 ) ;而日方则全体均入托。中日两国父母均见到“保护”和“服从”的过保护养育态度 ,但中国父母更加显著 (P <0 0 5~P <0 0 0 1 )。而且中国独生组和散居组过保护养育态度显著高于非独生组和入托组 (P <0 0 1~P <0 0 0 1 )。结论 :过保护养育态度是中日两国脑性瘫痪幼儿父母共同的特征性的态度 ,是父母对孩子身体残障状况的反应。独生残障儿童又使中国父母过分保护养育态度的出现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家庭环境与儿童气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气质的因素。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地区3-6岁549例入托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与儿童气质类型有关。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对儿童气质有影响。家庭环境、父母EPQ评分、入托情况等未显示有相关性。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看电视时间看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恋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71例南京脑科医院儿童门诊或病房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普通中小学正常儿童及青少年128名为对照组。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青少年依恋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儿童及其父母实施调查。结果:①病例组家庭依恋的依赖性分数(11.96±2.33)显著高于对照组(11.10±2.70);家庭依恋的焦虑性分数(9.28±2.72)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8.48±2.54);朋友依恋的亲和性分数(14.75±3.49)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15.83±2.80);朋友依恋的消极性分数(8.85±3.05)显著高于对照组(7.34±2.56)。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依恋的依赖性,朋友依恋的消极性、父亲的焦虑、家庭环境的控制性,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是保护因素。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恋特征与正常人有差异,可能与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In a study using data from 254 families with 546 non-biologically related children and 10 337 families with 25 554 biologically related children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for children ages 4-11. Family environment accounted for 32% of the variation in obesity if all children were used and more than 39% of the variation in obesity using subgroups of children similar with respect to sex and age. The estimate of heritability was quite low, only 1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amily environment, which consists of such things as parental example and child rearing techniques,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childhood obesity.  相似文献   

15.
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新生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为进一步进行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影响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某一流重点大学新生共2214人和内蒙古某非重点大学新生1781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所大学新生在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居住地区、经济条件、家庭类型、父母关系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结论:大学生的事业成就受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初中生母亲母性意识的现状。方法采用母性意识调查表对346名初中生母亲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母亲的亲子一体感过强,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丧失感、夫妻疏远感,而育儿无助感、亲子交流困难感、育儿责任感、积极进取感、家庭民主感、树立榜样感表现良好。结论除了亲子一体感之外,初中生母亲的母性意识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o adjustment to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JRA), and to examine how those relations are influenced by child sex and age. METHOD: Ninety-four children with JRA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o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djustment. RESULTS: Family cohesion was related to good adjustment, whereas family conflict was related to poor adjustment. Some relations of family cohesion to adjustment were stronger for younger than for older children. The relations of child autonomy to adjustment depended on child sex and age.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o adjustment to JRA are dependent on child sex and age.  相似文献   

18.
Family studies have found a large overlap between anxiety disorders in family members. In addition to genetic heritability, a range of family factors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nxiety. Evidence fo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childhood as well as parental anxiety is reviewed. Four groups of family variables are considered: (I) attachment; (II), aspects of family functioning, such as marital conflict, co-parenting, functioning of the family as a whole,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III) parental rearing strategies; and (IV) beliefs that parents hold about their child. The reviewed literature provides evidence for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ach of these family factors and child anxiety.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as yet that identified family factors are specific to child anxiety, rather than to child psychopathology in general. Moreover, evidence fo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anxiety and family factors is predominantly cross-sectional. Therefore, whether the identified family factors cause childhood anxiety still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research that investigates mechanisms medi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child anxiety is also called for. Finally, parental beliefs are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parental behaviour that have largely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child anxiety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9.
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不良因素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在北京市城近郊区15所幼儿园及散居3-6岁幼儿中调查感觉统合失调,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及父母养育方式诸方面的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年龄大,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保护因素;而母孕期与婴幼儿期的不良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婴幼儿期不良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对于幼儿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父母接受健康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父母接受健康教育与否对2岁儿童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Achenbach 2- 3岁儿童行为调查表(家长问卷)》及相关背景问卷,对项目社区310例2岁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同时选取 191例2岁儿童的母亲作为对照组。结果:项目组儿童行为偏离检出率为48.7%,低于对照组的62.8%(X2 =9.49,P<0.01);项目组比对照组有较多比例的母亲采取积极养育行为,包括在孩子会说话前即开始经常与孩子说活(93.9%及91.3%,X2=3.85,P<0.05)、经常与孩子玩耍(80.7%及70.7%,X2=20.36,P <0.01)、给孩子讲故事(90.8%及85.5%,X2=10.60,P<0.01)、指导孩子独立做事情(91.9%及 85.9%,X2=4.68,P<0.05)、当孩子学会1个本领时立即表扬(78.0%及73.6%,X2=3.82,P<0.05); 经常与孩子说话、知道孩子不高兴的原因、给孩子提供较多的图画书、指导孩子独立做事情等与儿童行为偏离呈负相关(r=-0.16--0.26);孩子哭闹时对孩子发火、父母管教态度有分歧、经常体罚孩子等与儿童行为偏离呈正相关(r=0.12-0.33)。结论:父母养育行为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得分的因素之一。社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父母养育行为,进而减少了项目社区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