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 血所致,但有部分病人全脑DSA检查为阴性,不能明确其病因 学诊断,影响其诊治。本研究通过对我科1999年10月~2005 年6月的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治疗。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 病人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34.8岁。 本组病人发病时均有剧烈头痛,13例出现发病后昏迷,5例有 癫痫发作。21例有脑膜刺激征,合并肢体活动障碍3例。 2.辅助检查本组病人均于发病30min~48小时内行CT  相似文献   

2.
<正>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容易,少数不典型的SAH临床诊断仍很困难,我科诊治二例,报道如下。 例1男性,35岁,3天前饮酒时突然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呕吐一次。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做头颅CT检查,提示可疑SAH,转来我院。血压不稳定。查体:血压170/110mmHg,心肺正常。神志清醒,颅神经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颈部抵抗不明显,克氏征可疑。腰穿;未测压力(压力高),淡粉红色CSF。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2001-01~2005-01收治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56例,现就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29例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1例予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经再次DSA,头颅MRI或MRA检查及手术探查后发现阳性结果8例,其中经开颅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后好转6例,伴有脑神经功能损害1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的患者,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有条件应复查头颅MRI或MRA以及再次DSA.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附42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 o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我们对1996年1月至2002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人原发性SAH病人的临床、CT及脑脊液检查等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具有发病急,并发症重、死 亡率高的特点,尤其是并发脑血管痉挛并由此引发脑梗死,给 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目前对SAH并发脑血管痉挛的 临床治疗手段较匮乏,并且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 来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应用予以综述。 一、试验研究中镁离子对脑出血痉挛的影响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Niurk[1]等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人细胞外镁离子浓度降低,并在体外实验中检查镁离子对脑 血管痉挛的影响,但灌注液中Mg++浓度从1.2降低至0.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因其病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院对300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TSAH患者92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的30.66%,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TSAH92例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66岁,平均31岁。车祸伤46例,跌伤27例,其他伤19例。伤后GCS评分:3~8分35例(38.0%),9~12分29例(31.5%),13~15分28例(30.4%)。无TSAH患者208例  相似文献   

9.
4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低钠血症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我们自1998年3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150例,对其中45例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前交通动脉瘤67例,平均年龄54.5岁,Fisher分级[1]Ⅰ-Ⅱ级46例,Ⅲ-Ⅳ级21例;后交通动脉瘤52例,平均年龄56.3岁,Fisher分级Ⅰ-Ⅱ级38例,Ⅲ-Ⅳ级14例;大脑中动脉瘤31例,平均年龄56.2岁,Fisher分级Ⅰ-Ⅱ级22例,Ⅲ-Ⅳ级9例。主要症状及体征:头痛呕吐102例(68%),意识障碍24例(16%),颅神经麻痹18例(12%),其他6例(4%)。3组患者均行头颅CT、DSA检查,证实有SAH,术前检查血清钠浓度均正常。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CT、与DS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的临床、CT和DSA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32%,女性居多,半数以上无明显诱因。CT阳性率是95%。38例行DSA检查,异常率为74%。其中26例为动脉瘤,以前交通和后交通动脉发生率最高占65%,多发性动脉瘤占12%。动静脉畸形仅为5%。结论,提示老年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得当,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率为10.5例/10万人/年,50~60岁时达高峰,女性是男性的1.6倍,主要是脑动脉瘤破裂,Kassel等发现24小时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4.1%,第2次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天1.5%,到第14天时累计为19%。第1次出血的死亡率为40%,第2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五年内死亡率为51%,出血后存活的患者中,1/3须依赖他人生活。再出血是动脉瘤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延期手术的缺点,早期手术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总的病死率约为50%,三分之一的存活生活不能自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中,85%为动脉瘤破裂。目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尚存不同观点,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施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图1)。  相似文献   

13.
14.
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复脑血管造影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重复脑血管造影的益处和危险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SAH患者154例次(首次140例,重复14例)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及其并发症。结果 首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07例(76%),烟雾病2例,血管畸形1例。14例重复脑血管造影检查时发现前交通动脉瘤1例;12例进行了脑、脊髓MRI扫描,发现丘脑、脊髓血管畸形各1例。全部154次造影检查中,术后8小时内死亡1例,脑梗死1例,血管痉挛6例,穿刺点感染2例,并发症比例6.4%(10/154)。结论 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时,若技术及设备优良,阅片仔细,结合CT、MRI检查及临床特点,则重复造影不必进行;当首次造影结果不可取,伴有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者,重复脑血管造影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16.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学识认为,CTA、MRA与DSA各有所长,不能单纯讲用CTA或MRA替代DSA,而需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加上CTA、MRA或DSA中的任何一种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明确诊断,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当然,脑血管造影检查多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而CTA和MRA则多用于筛查和随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人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常规行3D-DSA的SAH病例,其中31例同步行3D-CTA检查,2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比较DSA与CTA在上述患者中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DSA与CTA对SAH病人病因诊断的优缺点;并探讨介入治疗在SAH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治疗中的优缺点。结果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DSA与CTA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状,动脉瘤瘤颈显示情况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DSA检查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证实明显优于CTA检查;28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1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在SAH的病因诊断中DSA优于CTA检查,但CTA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动脉瘤筛选手段,DSA检查对要求进一步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是不可替代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SAH合并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观察和探讨SAH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和影像学的应用原则。方法:对38例SAH患者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而MRI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有优越性,但不及MRA、DSA显示血供清晰,结论:SAH的临床表现及CT、MRI、MRA、DSA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各具有重要的侧重性,应协调应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