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刘央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术前行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与各种条件调查分析。结果: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也比较多,相对比较独立。结论:对合并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医师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5.
阵发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为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发病率为2%~4%,而7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则高达10%[1]。我院于1997年2月~2004年2月共接诊本病36例,现将有关发病情况、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均因阵发性  相似文献   

6.
于良  赵国喜 《疑难病杂志》2010,9(12):934-935
<正>脑栓塞(CE)作为脑梗死的一种临床类型,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率约占脑梗死的15%,急性期病死率5%~15%,存活的患者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且复发率较高。其病因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包括心源性脑栓塞(CBE)、动脉源性脑栓塞,其他原因(瘤栓、脂肪栓等)栓塞,其中以CBE最为常见,而心房纤颤(AF)致CE在栓塞性梗死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近年来,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及华法林对老年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为此病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卫生院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78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患者给予华法林进行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后的1周、3周、5周、7周的PT值。结果:服用华法林的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同治疗前进行比较,呈现出明显的延长趋势,服用阿司匹林组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也有延长,但是延长的效果不如华法林组明显。在随后i年的随访观察中,服用华法林的治疗组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低于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为4.1%。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纤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 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现将近5年收住我院的心房纤颤患者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3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经心电图证实,资料完整的心脏疾病住院患者275例,年龄60~89岁。分为两组:心房纤颤组(1组)93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5岁;无心房纤颤组(2组)182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72例。组间年龄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因及发生率见附表。  相似文献   

9.
李晓丽  李洁  廖荣宏 《四川医学》2002,23(9):923-923
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的184例老年慢性房颤 (持续 1年以上的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 )病因进行了分析 ,旨在发现与普通患者的不同及老年人的特点 ,从而指导临床工作。1 临床资料184例均通过询问房颤病史和入院时心电图确诊。持续性房颤 138例占 75 % ,阵发性房颤 2 5例占13.5 9% ,其中 5例发作以饮酒为诱因 ,房颤时间不详2 1例占 11.4 1%。184例中 ,男 97例 ,女 87例 ,年龄 6 0~ 86岁 ,平均 6 8.88岁。其中冠心病 5 8例 ,(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 ,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4 8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 2 9例 ,肺源性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普罗帕酮顿服转复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顿服转复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70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被分为两组: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1次顿服250 ̄300mg;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mg,10min内静脉推注,继之以1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12h,复律成功后停用。结果:普罗帕酮组平均复律时间为3.5±3.4h,3h内转复成功率60.0%,8h内转复成功率80.0%。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为3.0±2.5h,3h内转复成功率60.0%,8h内转复成功率7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普罗帕酮顿服转复心房纤颤方便、安全、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仍不明确,但近年发现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发生关系密切。该文就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与其发生机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50例住院的房颤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动脉栓塞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位居首位,高血压次之。31例阵发性房颤用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及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有效。44例持续性房颤和75例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控制较满意。结论:冠心病、高血压是房颤的主要病因,关注房颤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入院时低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NVAF患者临床资料(10 382例)。纳入48例伴有血栓的NVAF患者作为实验组,240例无血栓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线特征、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伴有心房血栓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增大(P<0.001),肥厚型心肌病比例更多(P<0.001),C反应蛋白(P<0.05)和尿酸(P<0.001)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P<0.00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左心房内径(P<0.001)、肥厚型心肌病(P<0.05)和C反应蛋白(P<0.05)是影响低评分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左心房内径增大、肥厚性心肌病和C反应蛋白升高是低CHA2DS2-VASc评分的NVAF患者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低评分NVAF患者应予积极抗凝,预防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 common arrhythmia and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ischaemic stroke. 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age, gender and underlying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aged 60 years and over who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Methods Between 1955 and 2005, 1519 autopsies of in-hospital deaths in Beijing Hospital were performed. Among them, 540 cases met criteria of age ≥60 years and full clinical history including electrocardiogram, echocardiogram,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es and detailed cardiac pathology records from autopsy.
Results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d in 193 of 540 patients and prevalence increased with age (10.5%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39.6% (80-89 years) and 54.8% (≥ 90 years)) being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heart disease than without heart disease (P 〈0.0001).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ardiac valve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renal failure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 〈0.001). CAD with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disease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 〈0.05). Following autopsy, clinical misdiagnosis of CAD increased with age and missed clinical diagnosis of CAD decreased with ag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ge (OR=1.335, 95% CI: 1.114-1.600, P 〈0.0001), underlying heart disease (OR=2.019, 95% CI: 1.244-3.278, P 〈0.005), chronic heart failure (OR=1.873, 95% CI: 1.272-2.757, P 〈0.005), mitral regurgitation (OR=2.163, 95% CI: 1.093-4.278, P 〈0.05) and mitral stenosis (OR=33.575, 95% CI: 2.852-395.357, P 〈0.05).
Conclusions A high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found in Chinese patients ≥60 years who died in hospital, especially when associated with underlying heart diseas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trial fibr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5 4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2 6例 )和血栓阴性组 (2 8例 ) ;另选 3 5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用心脏彩超测定其LA内径 ,用ELISA法测定其TAT、GMP_14 0、vWF、D_D水平 ,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A内径增大 (OR =1.3 74,P =0 .0 42 )、vWF(OR =1.0 3 1,P =0 .0 3 0 )和D_D浓度增高 (OR =7.5 65P =0 .0 15 )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个危险因素中 ,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LA内径 ,特异度较高的是D_D。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 ,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 ,但灵敏度下降。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vWF和D_D浓度增高 ,且D_D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 ,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 ,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2009年门诊和住院7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5.9%,高血压占23.1%,风湿性心脏病占19.2%,其他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只占一部分比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占12.8%,持续性心房颤动占21.8%,永久性心房颤动占65.4%.结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分析老年人房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病例报告]将房颤并发首次脑梗死的45例老年患者列入分析对象组,脑血栓形成的脑梗死43例列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分析对象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象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仍明显差于对照组.[讨论]房颤并发脑梗死的预后明显差于脑血栓引发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