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 ,是多因子病 ,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 ,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经研究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整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 ,并以此指导临床 ,获效甚好 ,并体会得一二 ,供同道们参考。1 消渴症分型论治肝气郁结 :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症可不明显 ,但伴乏力 ,胁胀 ,情志抑郁 ,心烦 ,口黏 ,舌质淡红或偏红 ,脉弦 ,血糖高。治法 :疏肝理气。方药 :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云苓、苍术、玄参 ,荔枝核。肝郁化火 (犯肺胃 ) :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乏力 ,体重下降 ,…  相似文献   

2.
论肝与消渴     
消渴古又谓“消瘅”、“消中” ,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灵枢·五变》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然而 ,历代医家治消多重肺、胃、肾 ,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消渴病患者大多有情志异常特点 ,与肝气功能失常关系尤为密切。诚如《灵枢·本藏》所言 :“肝脆善病消瘅易伤。”兹就肝与消渴的关系予以探讨。1 肝主疏泄 ,维持气化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甜为主要临床特征 ,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中医认为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梳理叶桂书籍中有关消渴及其并发症医案,探析叶桂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法特色。叶桂认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病机,久病入络致消渴并发症产生,以“三消理论”“久病入络”为指导,贯以“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肝病治胃”“阳化内风说”“奇经辨治”“络病辨治”等学术思想,结合脏腑、卫气营血病位辨证用药,通过清热保津、甘凉补中、摄肾运津以清气血之热,养脏腑之阴,平衡阴阳治疗消渴;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凉血、补气行血、化痰散瘀治疗消渴病痹证;通过温阳通补、填补奇经、通经固涩治疗消渴病肾病。  相似文献   

4.
近 10年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 0 .6 0 9%上升到 2 .3% ,且以Ⅱ型糖尿病居多 ,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中医界应用传统的整体观念 ,有效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收到很好疗效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消渴又名“消瘅” ,《灵枢·五变篇》言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素问·阴阳别论》又云 :“二阳结谓之消”。即所谓胃肠有结热 ,热结伤津导致消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后世医家认为消渴涉及胃、脾、肝、肾多个脏腑。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  相似文献   

5.
耿献琳 《光明中医》2000,15(5):10-1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然二者不能等同 ,中医受历史条件所限 ,只得以症测病 ,以症辨证。历代医家 ,近代名医多从“三消”立论 ,以阴阳论述病机。实践证明 ,糖尿病 ,一部份病员有“三消”症 ,还有相当一部份并无“三消”可言 ,而以血液等检测方法来确诊。其治若以“消渴”之论去套治 ,不以辨证为其要 ,则治之无功矣 ;愚以为 ,单从“三消” ,“阴阳两虚”而论治 ,不足以指导临床辨治 ;分型过多既不切合实际又过于繁琐。笔者临证 40余载 ,所治其病难以计数 ,今从实践总结治疗六法 ,尽管不能概其全貌 ,然以此为准 ,进行灵活辨治 ,足资可用矣 ;…  相似文献   

6.
张进军主任医师传承并发扬徐经世国医大师“调肝”学术思想,在消渴诊治方面具有独到见解,认为随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消渴病可责之于肝,故从“调肝”论治。提出消渴以肝气郁滞、化火伤阴为始动因素,日久延及肺胃脾肾四脏腑,从五行生克理论入手,将消渴分为上消—肝火犯肺证,中消—肝郁胃热证、肝郁脾虚证,下消—肝肾阴虚证的3期4型。运用旋覆代赭汤合竹叶石膏汤泻肝清肺治上消,黄连温胆、泻心合白虎汤分消走泄治肝火犯胃型中消,养真汤理脾养阴治脾阴亏虚型中消,一贯煎合二至丸补益肾水、清平相火治下消,临床疗效颇著,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的中医临床著述及教材,以上、中、下三消论治糖尿病似乎已成定式。消渴含义如何?糖尿病是否等于中医消渴?当如何辨治?作者引经据典,结合临床实践,作了探析。结论是:古人所言“消渴”是多义的,糖尿病不等于消渴,中医临证不应当为西医思维所左右,否则中医将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8.
论糖尿病不可均按消渴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中医临床著述及教材,以上,中,下三消论治糖尿病似乎已成定式,消渴含义如何?糖尿病是否等于中医消渴?当如何辨治?作者引据典,结合临床实践,作了探析,结论是:古人所言“消渴”是多义的,糖尿病不等于消渴,中医临证不应当为西医思维所左右,否则中医将失去优势。  相似文献   

9.
210名青壮年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留洪  陈忠伟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70-2571
目的探讨当今青壮年糖尿病的中医辨病、辨证规律,为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大法。方法对210名初诊青壮年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症状及辨病情况、证候及病性、病位进行归纳、统计。结果有不同程度“三消”症状、按中医传统定义诊断为“消渴”者只占35.71%;始动病因以后天饮食不节、过逸少动为主,并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病初以实证为多,痰湿内滞在消渴病中具有普遍性;早期病变脏腑主要在中焦脾胃,与肝密切相关。结论须结合现代医学对“消渴病”重新定义及分期,其早期主要病机特点为脾胃受损,肝脾失调,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应尽早予中医辨证施治,尤其应重视化痰除湿,健脾调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疗效。方法:以“增液行舟”与“化淤法”相结合为要旨,采用滋阴理气、涤痰逐瘀、清热凉血、调和脏腑等,即归纳为:下、消、清、和法。结果: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消除病人的症状、体征,加速患者血清胆红素及酶学等指标复常。结论:下消清和法辨治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较好,且促进“残黄期”黄疸消退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  相似文献   

12.
浅谈糖尿病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可分三消,历代医家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治疗原则。但从临床实践看,在发病前,患者多由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从而发病,故应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引起的机体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均按上、中、下三消辨治,但临床所见许多老年性糖尿病,三多症状均不典型,若仍按“三消”辨治,疗效往往不够理想。糖尿病的发...  相似文献   

14.
消渴之治勿忘调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渴之治勿忘调肝段尚勤山西省河曲县人民医院(036500)消渴责之于肝,《内经》早有论述。《灵枢·本脏》曰:“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笔者多年临床体会无论是肝脏本身自病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肝,均可导致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加重消渴。“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病理机制与阴虚燥热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分上消、中消、下消三消辨治。当代名医继承和发展了糖尿病三消论治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糖尿病诊疗经验,完善和发展了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通过梳理和总结名中医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程益春、南征、仝小林、林兰、刘启庭、查玉明、熊曼琪辨治糖尿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从肝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扬 《光明中医》1998,13(4):32-34
糖尿病从肝治验周建扬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医院(315010)关键词:糖尿病/肝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肺燥、胃热、肾虚三方面进行辨治。笔者在临床中,从肝辨治,收效颇佳,现将部分验案选解于下。1疏肝解郁赵某,女,57岁,1995年6月3日初诊...  相似文献   

17.
以年代为序、对从虚从瘀治消渴理论进行溯源。发现这一理论主要历程为:萌芽于(内经)、汉《金匮要略》承《内经》之论,立消渴专篇。唐《千金要方》始以益气养阴为主组方。宋金元明时期以消分型,充实了从虚治消的理论:从瘀辨治消渴理论初见端倪,散见于《是六书》、《医学入门》等。清代及近代医学完善了从虚从瘀辨治消渴理论。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辨治范畴,通常按上消、中消、下消辨证论治,其中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多以下消论治.  相似文献   

19.
“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三消”分部论治。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肝脓肿属于中医肝痈范畴,提出从“消托并举”立法分期辨治,内外兼治。内治以消、托、补为原则,初期以消为主辅以透托,重在清肝排脓、消痈散结,方选柴胡清肝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伴肝外侵袭综合征则从“走黄”论治,后期透脓为要,辅以消补,重在引脓外出、托毒外达,邪气盛者宜透托,方选透脓散加减;正气虚者宜补托,方选黄芪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外治中西结合,借助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及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精准切开引流,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箍围消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