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过去常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相混淆。现在GIST被定义为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和CD34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的呈束状或弥散性排列为特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ST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一直以来,外科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但是对于手术后复发和术后转移的GIST,新型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本文就甲磺酸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11月间30例转移性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行完全切除、主要病灶清除术和姑息减瘤术三种不同的手术,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较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组中有80%是已经行肿瘤完全切除和较满意的主要病灶清除术。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肠梗阻、肠瘘、腹腔出血均为2例。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不足组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个月,其他两组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6个月(P〈0.05)。控制不足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11个月,其他两组患者术后一直存活到现在(P〈0.05)。结论靶向治疗后,对晚期转移性GIST患者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面,较全面控制组和局部控制组患者的安全性较高,而控制不足组的患者应该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GIST患者,均给予400 mg/d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并观察治疗的近期效果、生存分析[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1、3年的生存率]和毒副反应。结果 56例均可评价治疗效果,其中获完全缓解(CR)者6例(10.71%),部分缓解(PR)者35例(62.50%),稳定(SD)者8例(14.29%),有效率(RR)为73.21%,疾病控制率(DCR)为87.50%;截至随访结束,PFS及OS均未达到,且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4.5%;全组毒副反应多为Ⅰ~Ⅱ级,且其中发生率≥10%的从高至低依次为白细胞下降(94.64%)、食欲减退(92.86%)、皮肤黏膜水肿(89.29%)、乏力(87.50%)、腹泻(76.79%)、恶心呕吐(66.07%)、肌肉酸痛(57.14%)、皮疹(35.71%)、血小板下降(26.79%)、肝功能损害(21.43%)和血红蛋白下降(16.07%);此外毒副反应Ⅲ级共有11例,未有Ⅳ级报道。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有效,安全性较好,但对于少数出现Ⅲ级毒副反应患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疗效.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或600 mg 口服每日1次,治疗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共4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做1次CT或MRI检查,了解肿块情况,按RECIST标准对疗效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28例(70%),疾病稳定(SD)10例(25%),疾病进展(DP)2例(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控制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年8月~2007年2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21例。结果:21例全部随访,完全缓解(CR)者2例(9.5%),部分缓解(PR)者11例(52.4%),病情稳定(SD)者5例(23.8%),病情进展(PD)3例(14.3%),其中死亡2例(9.5%)。患者获益(CR+PR+SD)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灶、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无复发生存时间。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1月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9例局灶、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1次/日,用药1年以上(高危患者2年以上)。计算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纳入统计学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3.9个月(24~48个月),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均为100%。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安全可靠,手术切除局限、原发胃肠间质瘤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可能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10月至20010年10月期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25例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治疗。结果:25例病人均得到随访,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疾病稳定(SD)8例,疾病进展(PD)4例,死亡3例。1年存活率100%,2年存活率96%。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命,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长期耐受。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肿瘤,以往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近10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证实GIST并不是真正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而是一种独立的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或单独组成并以原癌基因c-kit突变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报道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间质性肺炎,综合相关文献,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特点、机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甲磺酸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IonPac AS11-HC阴离子分析柱(250 mm×4.0 mm),柱温30 ℃,电导检测器,进样量10 μL,淋洗液为10 mmol/L氢氧化钾溶液,体积流量1 mL/min,采集时间10 min。结果 甲磺酸在38.5~192.6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 7),准确度的RSD为0.23%。结论 本法准确、可靠,可作为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甲磺酸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临床收集资料,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我院61例,接受400 mg/d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定期随访的初始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和生存效益评价.结果:61例患者1年后开始治疗,有效率为57.4%(35/61),疾病控制率为88.5%(54/61),两次log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年龄以及盆腔和腹部多处病变影响治疗效率因子(P<0.05).5年累计生存率为53%,Cox回归模型显示盆腔和盆腔多发性病变是影响患者生存获益的重要因素(P<0.05).除2例出血外,其余患者均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显著提高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生存率,可作为治疗无法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s)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我们于2009年7月至2009年11月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晚期小肠间质细胞瘤,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STI 571)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治疗组[80 mg/(kg·d)],大剂量治疗组[160 mg/(kg·d)].采用左侧输尿管双结扎的方法建立UUO模型,治疗组每天以80、160 mg/kg STI 571灌胃.于术后第8、11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6只.用酸水解-比色法测定肾组织胶原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脏纤维连结蛋白(FN)的沉积.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FN和Ⅲ型胶原(Col Ⅲ) mRNA表达.结果 治疗组的肾组织胶原含量在术后第11天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不同剂量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左肾FN含量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术后第11天治疗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且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模型组FN和Col Ⅲα1 mRNA表达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对应时间点上治疗组FN和Col Ⅲα1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低(均P<0.05),且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I 571可显著减轻UUO小鼠梗阻侧肾脏间质纤维化,下调FN和Col Ⅲ的表达,减少肾间质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6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仅行TACE治疗(对照组),同时选取19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给予格列卫口服联合TACE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P<0.05);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3.8%和19.2%,中位生存期1.72年;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3.7%和47.4%,中位生存期2.10年。观察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卫联合TACE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仅行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增殖性肿瘤,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代,在CML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但是,有许多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能耐受甚至停药。本文报道了由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严重腹水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瑛  高彦荣 《医学综述》2005,11(2):181-182
骨髓纤维化(myelofibmsis,MF)是由于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而影响造血功能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目前对于骨髓纤维化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来一些研究在尝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myelofibrosis)治疗骨髓纤维化。现予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治疗十年,显示其作为单一药物对CML所有病期均取得令人关注的疗效,成为目前CML的标准治疗药物。现收集我院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4例CML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形态学上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镜下很难与典型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相区别。近20年来,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学诊断及良恶性诊断有了较明确的认识。2003至2005年我们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吴荣娟 《医学综述》2011,17(22):3460-3462
耐药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随着伊马替尼的广泛应用,白血病细胞针对伊马替尼的耐药越来越多,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目前研究认为,伊马替尼耐药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许多逆转耐药性的方法正在深入研究。现就其耐药的主要机制及逆转耐药发生的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40例,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疗效。结果CML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65.0%,其中CML—AP、CML—BC、CML-CP血液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7.14%,50.0%,7619%,Ph染色体转阴率为42.3%;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经过对症治疗处理均顺利完成观察。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遗传学缓解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