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使用轴面CT,扫描并测量了一组正常人及一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L_(3-4)、L_(4-5)、L_(5-)S_1三个节段的小关节面角。结果显示: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小关节面退变明显,而且小关节面角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从而认为矢向排列的小关节面是导致滑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椎小关节变性及不稳与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25例腰椎滑脱而未见椎弓峡部断裂患者的腰椎CT,主要观察滑脱椎体小关节的情况。结果 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表现有关节突增生硬化、肥大及碎裂,椎小关节面毛糙、间隙狭窄、消失,小关节半脱位等。结论部分腰椎滑脱仅与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有关,CT可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3.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测量椎板倾斜角和小关节倾斜角,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P<0.01);对照组与滑脱组的小关节倾斜角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4,P<0.01);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rs∣=0.619,P<0.01).结论: 椎板倾斜角的增大,不利于腰椎的力学稳定,容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小关节倾斜角增大,其阻抗剪切能力减弱,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增加.腰椎小关节对称性越差,滑脱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5.
赵培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5):388-389
目的:研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效果满意,滑脱复位率100%,椎间融合率100%,无滑脱丢失。87.2%疗效优良。结论: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退变性腰椎滑脱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平扫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病例中,第四腰椎滑脱33例,第五腰椎滑脱19例。CT可见椎体滑脱导致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椎管前后径变窄,椎间小关节不同程度脱位,并可见关节呈退行性改变,椎管内后突的椎间盘钙化或黄韧带钙化等。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与X线平片结合,能较好地对本症作出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7.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方法统计87例不同年龄组CT诊断为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变征象。结果87例中女性占79.31%,40岁以上占86.2%,L4~5椎体滑脱占96.55%,且97.7%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89.66%,合并小关节病变66.67%,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9.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28.74%。结论CT诊断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能较好地显示DS,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DRFS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难治性腰椎滑脱病人采用DRFS治疗。结果:经过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14例病人滑脱功能恢复良好,椎间已完全融合。结论:DRFS通过轴向撑开,提拉钉张力提拉,复位良好,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行性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CT检查除能确定腰椎滑脱及其程度外,尚能清楚显示滑脱的原因和继发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了提高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症CT认识,本文对16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常腰椎及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椎间小关节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及腰椎退行性滑脱与椎间小关节角度关系。方法采用CT扫描。正常组:测量10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每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各区分5组;腰椎滑脱组39例,均为L4椎体Ⅰ°滑脱;腰椎间小关节偏矢状位无明确腰椎滑脱患者5例。结果(1)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正常组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从L1-2至L5-S1水平,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正常人L1-2~L3-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成年人腰椎间小关节角度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椎间小关节偏矢状面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关系。方法:选取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2例和同期无腰腿疼无脊椎滑脱的同年龄段患者56例作为对照。将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做比较;将DS组病例按其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和滑脱程度的差异:同时做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S组与对照组的L4—5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滑脱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滑脱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无相关性(r=-0.13,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变化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而菲其病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 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 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清醒状态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与正常成人咽腔横截面积的差异 ,确定 OSAS患者的阻塞发生部位 ,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 SCT- 2 6 0 0 T型螺旋滑环式 CT扫描机对 14例 OSAS患者及 30例无打鼾史的健康成年人进行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横截面积的测量。结果 :(1)正常成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横截面积的平均值分别为 (478.12± 111.17) m m2、(2 4 2 .6 1± 110 .98) mm2、(40 3.82± 10 1.82 ) m m2。 (2 ) OSAS男性患者的口咽腔、鼻咽腔横截面积分别为 (99.77± 6 2 .17) mm2和 (40 0 .4 2±85 .93) m m2 ,均小于正常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咽腔 CT测量可以确定 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 ,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