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报告25例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治疗102例。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种以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为多。对比分析心导管资料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后认为:学龄儿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 例,死亡2 例。术中防止灌注肺,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和闭合动脉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鲁清仁  王利锋 《吉林医学》1995,16(5):292-293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重症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51例分析鲁清仁,王利锋,李复生(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136001)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重症肺动脉高压(PH)是临床治疗很困难较为复杂的心脏病。我院自1992年5月至...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5~1996年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120例,其中并肺动脉高压40例,均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治,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9岁,手术病种有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心功能Ⅱ~Ⅳ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往肺动脉内缝闭动脉导管开口,同期矫治并存的室间隔缺损等心内畸型,避免了分期手术所增加的痛苦及避免在两个高压大血管间游离未闭动脉导管时壁破裂大出血的危险;且为术前漏诊、术中发现的病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2004-05/2006-12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00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42 d~2岁,体质量4~8 kg,其中法乐氏四联症(TOF)16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ASD/PH)1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TECD)8例,右室双出口(DORV)5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TGA/VSD/PDA)1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三房心1例.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法洛四联症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7例,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脏畸形和/或瓣膜病变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振斌  陈志强 《上海医学》1997,20(4):187-189
为探讨34例支汛管未闭俣并心室间隔缺损16例,心房间隔缺损4例,肺动脉瓣和/或流出道狭窄3例,主动脉瓣下狭窄3例,法乐四联症,三联症,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上狭窄和主动脉缩窄各1例,瓣病变7例经验。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诊断,必要时施行左右心导管,甚至左心室造影确诊,再施行手术治疗。结果:登攀上循环前或体外循环后进行动脉导管缝扎或补片缝补,然后再纠治心内畸形。死亡6例,病死率17.6%。本文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房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所做的35例房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资料,34例均行一期手术修补,其中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另有6例房缺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修补。结果1例病人因严重肺动脉高压失去手术机会,手术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1例死亡,1例心律失常,1例术后残余漏,1例肺部感染。结论房缺及室缺病人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手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振斌  周光华 《上海医学》1995,18(8):443-445
本文介绍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损的治疗体会。61例中37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行主动脉瓣加二尖瓣替换术,8例行二尖瓣替换术,2例主动脉瓣替换加二尖瓣修复,2例肺动脉瓣切除术,三个瓣膜替换、三尖瓣替换各1例。合并心内畸形有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瓣下狭窄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均同时纠治。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1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79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脏跳动中手术 5 8例 (跳动组 ) ,其中VSD 43例 ,ASD 1 0例 ,PDA 5例。结果 停跳组早期死亡 1 2例 (病死率 1 2 .6 % ) ,呼吸衰竭作气管切开 8例 (8.4% )。跳动组无早期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痊愈出院 1 41例 ,随访 3月至 1 0年 ,停跳组 2例术后 6年发生顽固右心衰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跳动组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心脏停跳组 ,其机制可能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肺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手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窗型2例,粗大动脉导管6例人民,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2例,合并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5例。方法 全部在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结果 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 ̄3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1例。结论 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6.
自1977年12月至1991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522例,其中103例为干下型室缺,占同期室缺病例的19.7%。合并主动脉瓣脱垂36例,22例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缺直接缝合15例,补片修补88例,2例伴有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施行主动脉瓣折叠术和关闭室缺。干下型室缺无自然闭合可能,可导致主动脉瓣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手术不受年龄影响,主张早期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主动脉缩窄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F  Huang GY  Liang XC  Sheng F  Lu Y  Wu L  Xu SM  Ning S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6):1854-1856
目的观察主动脉缩窄(CoA)的发病情况、分型和伴发畸形,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近15年收治的CoA96例,包括发病情况、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等。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6个月以下婴儿占60%,占同期住院先心病患者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自1990年0.5%(5/924)上升至2005年4.3%(15/350)。其中93例为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正对动脉导管处或动脉导管附近缩窄,2例缩窄位于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间,1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单纯CoA仅占14%,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各占49%,其中23%同时合并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畸形或狭窄、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等。超声心动图诊断89例,漏诊7例(7.3%)。55例施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7例分期手术,为合并室缺及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长儿或一般情况差的小婴儿,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较满意。结论我国CoA发病率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别,缩窄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附近,常伴发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必要时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婴幼儿可采用一期根治术,但对于合并室缺肺高压、一般情况较差患儿,可实施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核磁共振(MRI)和心血管造影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8例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均行心脏超声及MRI检查,并作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88例中12例作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例合并主动脉缩窄(COA)者同时作经皮球囊COA成形术.结果:心脏超声显示单纯室间隔缺损(VSD)66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VSD合并ASD 11例,VSD合并PDA 2例,ASD合并PDA 1例,VSD合并ASD、PDA 3例.MRI检查出超声心动图漏诊伴有主动脉弓病变18例(占20.5%).12例心血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且介入治疗者获得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对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心内结构异常作出准确诊断,而MRI可排除心外大血管畸形;心血管造影则在超声心动图和MRI不能提供准确主动脉弓病变或需介入治疗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