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的发病机理。方法:在临床研究和家系调查的基础上,培养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放射性配体结构受体分析技术研究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果: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高亲和性结合为正常人的78.2%,高亲和性内移和降解则分别为正常人的3.6%和1.7%。结论:本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的发病机制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内移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的发病机理。方法:在临床研究和家系调查的基础上, 培养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 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受体分析技术研究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果: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高亲和性结合为正常人的78.2%,高亲和性内移和降解则分别为正常人的3.6%和1.7%。结论:本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的发病机制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内移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人民政府二等奖 1.不同地理株中华按蚊同工酶和糖、脂、蛋白质的比较研究(寄生虫学教研室:叶炳辉;复旦大学遗传所等) 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突变(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蔡海江等)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2例及家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对2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患者进行家系分析,检查了患儿及其直系亲属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等血脂情况,并通过重组DNA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异常情况。结果2例先证者自幼出现皮肤黄色瘤,例1患者有角膜环。2例患儿及父或母TC、LDL-C或TG升高。其家系中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或猝死者。基因检测发现患者第19号染色体的外显子有基因突变。据临床特点、血脂情况、基因检测可确诊为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其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结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黄色瘤及血清TC、LDL-C升高是其临床特征,该病为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因素中与脂蛋白代谢相关的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rol,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即为其中一重要基因.LDL-R在调节胆固醇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缺陷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综述主要介绍LDL-R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人群中的分布、研究进展及其与相应临床表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现行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患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伴有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FH患者因肝脏表面特异性的LDL受体数目减少或缺乏,导致肝脏对血循环中LDL-C的  相似文献   

7.
Li Y  Feng J  L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34-1435
目的:筛查导致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受体结合缺陷的未知突变,以阐明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背景,了解apoB-100受体结合区的定位。方法:以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poB基因第26外显子编码2980-3084位氨基酸残基的核苷酸序列,长363碱基对,产物进行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以筛查可能存在的突变。结果:341例样本的SSCP图像均未发现异常电泳带。结论:(1)广东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上述区段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很低;(2)不支持2980-3084残基是apoB-100的受体结合区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肌腱或皮肤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是FH的致病基因之一。PCSK9通过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肝脏降解,从而间接调节LDL-C水平。PCSK9基因突变可分为失功能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临床特征为血总胆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沉积于组织,形成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早发冠心病。FH的发病机制为LDL受体(LDL receptor,LDLR)或apoB基因突变引起LDL受体途径功能缺陷,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患,具有基因剂量效应;部分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机制为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 1,LDLRAP1)失功能型突变,导致LDL内化活性降低。罕见的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发生功能型突变也可引起严重的FH表型。PCSK9通过降解LDLR蛋白间接下调LDL受体途径,其失功能突变可致血浆LDL水平下降。因此PCSK9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经我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呈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卫生部批准,获得1987年度科研成果的项目计有: [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蔡海江等) [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一附院神经外科:侯金镐等) [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