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腺苷与双嘧达莫预适应在心肺转流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腺苷与核苷转运抑制剂双嘧达莫药理性预适应在心脏直视术心肺转流(CPB)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腺苷组转流前微量泵入腺苷;联合组术前口服双嘧达莫,余同腺苷组;双嘧达莫组仅口服双嘧达莫;对照组泵入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6、16 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 I)、丙二醛(MDA);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结果 腺苷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少,开放后2 h CK-MB、6 h MDA,开放后cTn 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联合组开放后CK-MB、cTn I、MDA均降低.结论 外源性腺苷预适应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核苷转运抑制可增强这一作用,内源性腺苷对心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与HTK液对未成熟心肌释放CK-MB、cTnI及细胞线粒体的影响,提示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年龄≤1岁行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主动脉阻断后,分别用自体冷血停搏液、HTK液根部灌注。于心脏停跳前、复跳后30min取右心耳标本1mm×1mm×1mm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并用Flameng法评价线粒体损伤程度。另外于术前、术毕、术后24、48h经桡动脉采血检测cTnI及CK-MB。研究上述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运用统计学t检验的方法,得出研究结果。结果术后cTnI和CK-MB均明显升高,其中对照组cTnI和CK-MB升高较多(P<0.01)。主动脉阻断前心肌线粒体基本完好,偶见基质颗粒丢失或线粒体肿胀。主动脉开放后,线粒体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样改变,如颗粒丢失或嵴断裂。主动脉开放后两组患儿心肌线粒体Flameng评分显著增高(P<0.01),开放后对照组评分比自体冷血停搏液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可减少未成熟心肌释放CK-MB与cTnI。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对未成熟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心肌保护效果明显优于HTK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纯机器氧合血灌注诱复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存均分两组,A组开放主动脉前用温血停搏液灌注+纯机器氧合血顺-逆灌注,待心脏复苏后再开放升主动脉;B组开放升主动脉前单用温血停搏液灌注后即开放升主动脉.于转流前、术毕、术后6 h和1、3、5 d取外周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记录心脏复跳、主动脉阻断、辅助循环、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cTnI均较转流前增高,A组增高明显少于B组(P<0.01);A组自动复跳率高于B组,辅助循环、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 主动脉开放前纯温血顺-逆灌注诱复后再开放方法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含血停搏液加入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PGE1)在心肺转流(CPB)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3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B组在心脏含血停搏液中加入Lipo-PGE1 0.5 μg/kg;A组单用心脏含血停搏液作为对照.两组分别于CPB前(T0)和主动脉开放后2(T1)、6(T2)、16(T3)h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观察心脏停跳及复跳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CK-MB、cTn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多巴胺用昔显著减少(P<0.05),T2时的CK-MB及T2、T3时的cTnI显著降低(P<0.05).结论 Lipo-PGEl加入心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低温冷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20例需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组(BH组),另一组为低温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组(CCP组),每组各10例。分别在转流前、开放主动脉后1h(BH组为开放上下腔静脉后1h,下同),术后6、24、48、72h采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间比较cTnI、CK-MB及SOD在开放主动脉后1h、术后6、24、48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cTnI于术后24h达到峰值,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SOD水平开放主动脉后1h为最低,后逐渐升高,至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基本能避免缺血损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之低温冷停跳是一种更安全、更接近于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在成人心脏手术中腺苷联合冷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的患者 100 例、 二尖瓣置换术患者 30 例, 每个手术组中又随机分为 2 组: 腺苷组用 6 mg 腺苷注射液在阻断升主动脉 后即刻经升主动脉根部一次性快速注射, 随即灌注高钾冷氧合血心肌停搏液; 对照组只单纯灌注高钾冷氧合血心肌 停搏液。2 组患者均每 30 min 复灌半量不含腺苷的相同成分的冷血停搏液, 比较 2 组的相关临床指标和心肌酶学 测定结果。结果 对于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 腺苷组的停搏诱导时间、 ICU 停留时间、 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及多巴胺 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 2 组灌注停搏液的次数、 灌注总量、 主动脉阻断时间、 转机时间、 自动复跳率无明显差 异 (P>0.05)。对于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 腺苷组的停搏诱导时间、 多巴胺用量少于对照组 (P < 0.05), 2 组灌 注停搏液的次数、 灌注总量、 主动脉阻断时间、 转机时间、 ICU 停留时间、 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及自动复跳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行 2 种手术的患者, 均是主动脉阻断后 4 h, 腺苷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于对照组, 主 动脉阻断后 4 h 及 24 h, 对照组的心肌肌钙蛋白 ( I cTnI) 均明显高于腺苷组 (均 P < 0.05)。结论 心脏血运阻断后即 刻经由主动脉根部灌注稀释腺苷液及高钾冷氧合血心肌停搏液, 能够使心脏快速停跳、 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减少术 后血管活性药的用量, 缩短术后辅助通气时间以及 ICU 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氟烷预适应对心内直视手术中缺血/再灌注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异氟烷预适应组(Ⅰ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剂量芬太尼麻醉(30μg·kg-1),其中异氟烷预适应组在主动脉阻断前吸入10 min 1 MAC的异氟烷,随后继以5min的洗脱期,而对照组只给予15 min的纯氧吸入.观察麻醉前(T0),主动脉开放后即刻(T1)、2 h(T2)、6 h(T3)、24 h(T4)、48 h(T5)、各时点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主复跳率.结果预适应组在主动脉开放后血浆CK-MB(T2,T3)及cTn-I(T1~T5)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并且心脏自主复跳率有显著增高.结论在临床心内直视手术中,由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异氟烷预适应可以产生和缺血预适应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磷酸肌酸含血灌注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含血圣.托马斯2(STH2)液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对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同期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磷酸肌酸治疗组灌注液中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对照组用等量含血STH2液,分别经主动脉根部或切开主动脉冠状动脉窦灌注,观察心脏复跳、术后机械通气及监护室停留时间,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61、6 h,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测血细胞比容(HC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I(cTnI)。结果磷酸肌酶治疗组心脏自动复跳率较对照组高,术后多巴胺用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术后CK-MB、cTnI较术前高,实验组较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加入心灌注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腺苷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18例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例,分别为对照组(Ⅰ组)、腺苷停搏液组(Ⅱ组)、预处理组(Ⅲ组)。测定围术期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术中取右心房心肌组织观察心肌缺血前后超微结构改变。观察心脏停跳时间、自动复跳率、术后拔管时间。结果Ⅰ组心脏停搏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主动脉开放后10m in,cTnI、IL-10Ⅰ组高于Ⅱ组与Ⅲ组(P〈0.05),术后1dⅠ组IL-6高于Ⅱ组与Ⅲ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Ⅰ组心肌损伤程度较Ⅱ组、Ⅲ组重。结论腺苷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脏复跳前再灌注时不同压力对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高压组和低压组,每组20例。术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畸形种类、心胸比率及射血分数(EF)无明显区别。两组在升主动脉开放前经主动脉根部灌注36℃氧合血,高压组(A组)灌注压力为12KPa,低压组(B组)灌注压为6KPa,灌注量总量均为20ml/kg。分别于麻醉诱导及术后24h 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并记录停机时、手术结束后2h和手术结束后24h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低压组于术后24h时点CK-MB及cTnI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跳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复跳用较低压力灌注,有助于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及改善。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n=10)和对照组(n=10)。IPC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缺血预适应(即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阻断升主动脉,灌注(4℃)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则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两组均于并循前、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300min、60min时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各项备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心肌功能恢复情况、动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结果:CPB后IPC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快(P<0.05),心肌收缩有力,血压维持良好,需辅用多巴胺等强心药维持血压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能促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年龄≤10个月行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380例,随机分成自体冷血停搏液组(A组,n=1050)、冷血停搏液组(B组,n=280)和晶体停搏液(HTK)组(C组,n=50)。于术前、术后1、12、24、48h分别测量左心室Tei指数、心脏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CI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及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情况。结果:A组自动复跳率及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均明显减少(P〈0.05)。A组CI及LVEF较B、C组升高更明显(P〈0.05),A组左心室Tei指数较B、C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利于婴儿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脏功能恢复,对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位猪心移植中,不同灌注方式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探讨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对家养猪随机分为两组;冷血组(n=12对),采用4℃含氧合血心脏停跳液间断灌注;温血组(n=12对),用36℃含氧合血停跳液诱导心肌停跳,冷血维持,终末温血灌注保护心肌,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T1)、开升主后30min(T2)、60min(T3)、停机时(T4)抽取中心静脉血,离心后测定两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和心肌复跳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体外循环后,冷血组血浆中的cTnT、ET-1、MDA较温血组明显增高,心脏复跳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温血组优于冷血纽,且SOD保持较高的活性。结论 冷温氧合血停跳液联合灌注,能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温血组(A组,n=12),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组(B组,n=12),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 体外循环前两组间含量无差异。主动脉开放后LDH、CK—MB、cTnT含量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升高(P<0.01),T4、T5时点B组,LDH、CK—MB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T3~T5时点B组cTnT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瓣膜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转流的原因、对代谢影响,以提高CPB转流技术和管理水平.方法 21例58~76岁老年患者在全麻低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CPB采用中度低温,心肌保护应用4:1(血:晶体)高钾(20mmol/L)含镁(20mmol/L)停搏液正灌或与逆灌联合,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2.4~2.8 L/(m2·min)和平均动脉压(MAP)60~90 mmHg;预充白蛋白20g.CPB中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抑肽酶、速尿.结果 本组21例CPB转流时间180~350 min,升主动脉阻断55~200 min,存活18(占85.7%)例,死亡3例.结论 4:1高钾含镁停搏液正灌或与逆灌联合、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CPB中维持高灌注流量和平均动脉压,应用白蛋白、抑肽酶、速尿等有助于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随CPB时间延长,血糖及乳酸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早于血气和SVO2的变化,乳酸持续升高不降,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伍火志  袁茂溪  罗常进  刘鑫 《安徽医药》2009,13(11):1318-1321
目的在已完成的含氧艾司洛尔停搏液对离体猪心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兔的体外循环模型,探讨含氧艾司洛尔作为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兔的体外循环模型。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KHB组、St.ThomasⅡ组、含氧艾司洛尔组(Esmolol组),每组6只。体外循环建立后,阻断主动脉根部,每隔10 min于主动脉根部灌注10ml停搏液(Esmolol 3 mol.L^-1,或St.ThomasⅡ液),60 min后停体外循环,并行循环120 min。术中持续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各组分别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实验结束前5 min取5 ml血液离心留取血清作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I)。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测心肌湿干重比(W/D)与心肌中ATP的含量。结果18只家兔顺利建立体外循环,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 min及实验结束前5 min,Esmolol组和St.ThomasⅡ组体外循环结束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与KHB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各组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氧艾司洛尔组的心肌湿干重比(W/D)、CK—MB和cTnI与KHB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但心肌ATP的含量却明显高于KHB组(P〈0.05)。含氧艾司洛尔组与含氧St.ThomasⅡ组在上述指标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含氧艾司洛尔停搏液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心脏停搏液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5℃冷血持续灌注保护心肌的效果和机制并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对照组(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14例,冷血组(15℃冷血持续灌注组)16例;主动脉阻断前和开放后10min,取右室心肌测定ATP和CP含量,并电镜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冷血组无低心排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冷血组ATP和CP保存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心肌结构呈现缺血、缺氧改变,冷血组改变不明显。结论在心脏手术中持续冷血灌注保护心肌,有利于心肌ATP和CP保存,并可避免过度血液稀释和高钾血症,有益于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围术期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CPB),阻断升主动脉后经主动脉根部顺灌4℃St THomas′停博液,IP组实施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后余同对照组,于不同时点取桡动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VEGF浓度,结果:对照组在主动脉阻断30分钟时VEGF浓度开始上升,术后6小时达到高峰(P<0.01),24小时仍明显高于正常(P<0.01),IP组在IP结束时VEGF浓度开始上升,术后6小时达到高峰(P<0.01),24小时仍明显高于正常(P<0.01),IP组在IP结束时VEGF水平迅速升高(P<0.01),主动脉阻断30分钟时达高峰(P<0.01),主动脉开放30分钟时开始下降,术后24小时已基本降至正常,结论IP可诱导VEGF生成增加,这可能也是IP的心肌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