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检查者660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即HCV-RNA,ELISA方法测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体。以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组为实验组,非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中乙型肝炎相关抗体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收集的348例(52.7%)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即HCV-RNA检测阳性(大于1.0e+03)及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检测结果中,乙型肝炎抗体组合的阳性率均高出对照组312例(47.3%)非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患者即HCV-RNA检测阴性(小于1.0e+03)及HBsAg阴性的组合检测结果,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知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可能产生了乙型肝炎抗体即HBsAb(乙肝表面抗体),HBeAb(乙肝e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45例治疗后反复发作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首次发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HB)病史、手术史、肝脏组织炎症程度高、父母阴性肝炎史、饮酒史、胆固醇低、白细胞低、胆碱酯酶低、胃底静脉曲张、肝脏组织免疫组化HBcAg表达、高PCR—HBVDNA定量等是导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因素多样,熟悉掌握危险因素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等是预防肝硬化反复发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多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所致肝炎肝硬化。60%有饮酒嗜好,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病情危险,死亡率高。我院普外科2000~2005年收治急诊上消化道大出血行门奇静脉断流术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健身锻炼,并与同病、同例数、相同治疗未进行健身锻炼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锻炼组),均符合1990年5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3岁,病程6.9个月~5年,平均2.9年。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3例,HBsAg阳性31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病程、疾病分型分布与锻炼组近似。健身锻炼活动…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组织病理学检查类似于酒精性肝病,但无大量饮酒史,经血清学检查排除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后的一组病人。通常认为本病临床症状轻、非进展性,但近年来国外有作者报告发现少数患者可进展至肝硬化而引起人们的重视[1,2]。作者将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NASH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均为1992年3月~1997年8月的住院病人,占同期肝活检病人的25.5%(12/47),1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1.7士9岁,无大量饮酒史(其中5例不饮酒,7例仅偶而饮酒,饮酒量均少于每…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以肝硬化为背景的慢性肝病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病例组,肝硬化未合并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各种危险因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能与肝硬化合并肝癌有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乙型肝炎(均为P〈0.01)、饮酒、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抗-HBe、抗-HBc(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肝癌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有关(均为P〈0.01),OR分别为1.099(1.059~1.141)、10.478(4.380~25.062)、5.313(2.350~12.011);乙型肝炎和饮酒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OR为9.358(3.473-25.215)]。结论①年龄、男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饮酒及肝功能状态也与肝硬化并发肝癌有关;③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患者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饮酒史者肝硬化并发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学标志检查是目前临床分析和判断患者病程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上在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测出丙型肝炎(HC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HCV、HGV的状况,笔者从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对312例乙型、丙型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GV检查,并对其血清乙肝病毒标志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来源312例均为本院1998年~1999年住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男278例,女34例,年龄7~71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性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2例临床分析邹华(江西省和平医院,南昌330029)近年来,我们对已确诊的血吸虫性肝硬化81例,用RPHA方法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测出HBsAg阳性32例,占39.5%,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胆碱酯酶(CHE)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硬化代偿32例,失代偿18例)血清AFP、CA125、CA199、CHE水平,另设24例健康对照者。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较健康对照组轻中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AFP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肝硬化失代偿组较代偿组升高明显。CA12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无明显升高,但在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伴腹腔积液者明显升高。CA199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有升高,并随病情发展有升高趋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轻度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显著降低,指标越低病情越严重。结论 AFP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有升高,可以作为肝脏受损的参考指标,监测病情。CA125在肝硬化失代偿时明显升高,对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腹腔积液有一定的临床意义。CA199可用于评判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CHE对慢性肝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并研究自身抗体与HCVRNA、肝硬化发生率、年龄、性别以及和川』的关系。结果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95例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41.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65/95,68.4%)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6/125,36.8%)。而且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率更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较为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且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和肝硬化发生率明显相关,在丙型肝炎的常规诊疗中应加强检测自身抗体,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75例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查,通过心理量表的测评和多因子分析,提出干预措施,解除患者的情绪问题,井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共150例,其中患者75例,为1999年1~6月传染病医院住院病人并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照组人员来自某社区,人组人员在测试前均排除即往有精神疾病史和家庭遗传史。75例患者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 31. 4 ± 3. 8)岁;病程2~7年;文化大专以上12例、高中26例、初中32例、初中以下5例;职业:干部3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仍并发原发性肝癌(HCC)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肝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相关疾病史等。【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大于40岁29例,小于40岁6例;7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5例有长期吸烟史;6例合并有糖尿病,4例有 HCC 家族史(均为一级亲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滴度在6000~9000 COI 所占比例最高,为57.13%;乙型肝炎 e 抗原 HBeAg 阳性8例,HBeAg 阴性27例;经规范抗病毒治疗后,23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20 IU/mL,11例20 IU/mL ﹤ HBV-DNA ﹤2.0×103 IU/mL,1例 HBV-DNA 为4.0×107 IU/mL。【结论】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 HCC 的风险,年龄大于40岁、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HBsAg 高滴度、HBV-DNA 阳性、糖尿病史等可能与 HCC 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TT病毒核酸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测定献血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患者中TT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TT病毒感染者血清中TT病毒开放读码框架2区部分基因序列。方法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TT病毒核酸,取献血员(TX2)、慢性乙型肝炎(TX3)、慢性丙型肝炎(TX4)及慢性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患者(TX1)各1例TT病毒PCR阳性产物,以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检测20例献血员、29例慢性乙型肝炎、31例慢性丙型肝炎及32份慢性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标本,TT病毒核酸阳性者分别占5.0%(1/20)、6.9%(2/29)、29.0%(9/31)和34.4%(11/32)。与N22克隆相比,TX1、TX2、TX3与TX4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95.41%、98.47%、97.45%和97.96%。结论本组献血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患者中均存在TT病毒感染者。从本组不同TT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分离出4株TT病毒序列,其开放读码框架2区部分基因序列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ibroScan检查(FS检查)与超声检查(US检查)在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异同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院诊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HBV )感染260例,慢性丙型肝炎8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0例。分别采用FS检查和U S检查两种方法对肝脏、脾脏等器官及其血管分布等进行测定,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各项检测指标,特别是FS检查的肝硬度值(FS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US检查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左叶厚度、肝右叶厚度、门静脉内径、肝脏血管走形、胆囊疾病及脂肪肝发病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的FS值分别为(95.74±94.91)kPa、(163.38±113.58)kPa、(276.87±186.77)kPa ,三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表面光滑度、肝脏回声状况差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后两组患者( P <00.5);FS值与肝左叶厚度、门静脉内径、肝脏表面光滑度、肝脏回声、肝脏血管走形、肝硬化等成正相关( P <00.1),与胆囊疾病发生率呈负相关( P <00.1);FS值与超声检测结果的回归性分析显示,肝脏表面光滑度、肝左叶厚径和门静脉内径,各个偏回归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FS检查与US检查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结合US和Fibroscan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好对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做出准确评估,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酒精性心肌病的超声检查45例分析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1000)孙志丹辽宁省朝阳市第三医院修士会1995年6月~1997年7月,我科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心肌、心脏瓣膜及心功能病变,结合患者慢性过量饮酒史,临床确认为酒精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存在状况。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丙型肝炎42例、肝硬化代偿期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36例、健康体检者30例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PO)、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TG)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3,T4在各观察组均显著降低;FT3在肝硬化组,FT4在失代偿性肝硬化组显著降低;TSH在慢性丙型肝炎组降低,在肝硬化组升高;抗TPO、抗TG在各观察组均显著增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相关物质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用检测指标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细胞肝癌(HCC)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检验其效能。方法:收集2010—202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61例(肝硬化组)和男性乙型肝炎HCC患者694例(HCC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间年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诊断试验方法。方法选取该院行肝脏活检的患者68例,A 组12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B 组27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阴性,且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的患者;C 组11例为 HBsAb 阳性,且 HBcAb 阳性的患者;D 组18例为 HBsAb 阴性、HBcAb 阳性的患者。检测外周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肝组织 HBV DNA 的表达。结果 A 组患者为显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血清学、PBMCs 、肝组织 HBV DNA 检测均提示 DNA 阳性。 HBcAb 阳性的患者(C 、D 组)其隐匿性 HBV 感染的比例较 HBcAb阴性(B 组)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 HBV 感染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高危患者(合并丙型肝炎或 HBcAb 阳性)应常规检测 HBV DNA ,联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隐匿性 HBV 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核心抗原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已有所下降,而丙型肝炎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措施,其感染率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抗体检测方法的不足,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以明显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减少因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的发生率。我们主要就HCV-cAg的检测与临床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肝硬化合并细菌性感染患者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及感染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肝硬化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伴有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34)、非感染组(n=48)。对两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WBC)、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感染特点。结果 与感染组相比,非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PCT和hs-CRP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伴有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中,下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38.24%),其次分别为腹腔(26.47%)、肠道(17.65%)、尿道(11.76%)、其他部位(5.88%);因乙型肝炎引发的肝硬化者发生感染率为10.81%,因丙型肝炎引发的肝硬化者发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00,P=0.001)。结论 经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WBC、PCT和hs-CRP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者,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和腹腔,因丙型肝炎引发的感染风险较高,研究可为防控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