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规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进 《临床荟萃》1998,13(17):808-809
临床工作中,右胸导联(V_3R~V_5R)目前仍未列入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中.右心梗塞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上ST段的改变,如V_4R导联ST段抬高幅度≥lmm.但V_aR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约50%在发病10小时内降至正常,同时一些医院对急性心梗患者未能加做V_3R~V_5R导联心电图.容易漏诊右室心梗(RVMI).为此,常规ECG诊断RVMI日益受到关注,为解决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致力研究,并相继报道常规ECG诊断RVMI的一些方法,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许放华  石湘芸 《临床荟萃》1998,13(20):916-9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梗)常合并右室梗塞,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右心前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或在急性下壁心梗时ST段抬高Ⅲ>Ⅱ来诊断右室梗塞,而观察心电图Ⅱ、Ⅲ、aVF导联QRS波形态与右室梗塞的关系,国内外很少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梗以探讨Ⅱ、Ⅲ、aVF导联QRS波形态变化与右室梗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梗塞     
近年来对于右心室梗塞(RVMI)进行了大量病理解剖、临床及心电图研究,逐步作到生前确诊。此不仅对判定心肌梗塞范围大小,而且对了解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给以恰当治疗有密切关系。今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对RVMI作简要复习供参考。 1 RVMI的发生解剖基础 RVMI的发生有三方面解剖学基础:(1)右心室供血为右冠状动脉,RVMI的发生约80~90%为右冠脉(尤其右冠脉根部)闭塞,(2)约10~15%为左冠脉回旋支的右心室分支(供血右心室)闭塞,只有左冠脉回旋支闭塞方能引起RVMI,(3)少数RVMI为左室前壁AMI的延伸,累及室间隔前部及右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4.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2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右室梗塞)的病例进行了心电图、心肌酶学、血流动力学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组右室梗塞的患者均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且全部为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并探讨了右室梗患者心电图,心肌酶学、血流动力学等临床特征,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合并低血压,心肌酶显著升高和心电图右胸导联ST段抬高及右房压增高,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常规心电图改变探讨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24例为RVMI组,未合并RVMI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 RVMI组常规心电图主要改变:87.5%STⅢ↑/STⅡ↑≥1、83%STv2 ↓/STavF ↑≤0.5、75%STy3 ↓/STⅢ↑≤1、91.6%STavL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辅助改变:梗死性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是RVMI简单可靠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初诊还是心电图检查,比较普及、方便、可行。常规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基本上没有漏诊现象,但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合并正后壁心肌梗塞及右室肌梗死,常引起漏诊。我们医院为了减少漏诊率,提高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率,除了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加作导联(右胸)V3r~V5R,及正  相似文献   

7.
急性右室梗塞(ARVI)的心电图特征是右胸前导联(V_3R~V_7R),尤其是V_4R导联ST段抬高。然而右胸前导联并非常规描记,因而难免遗漏右室梗塞的诊断。因此,有必要探索根据常规心电图的某些导联即能诊断右室梗塞的简便方法。我们通过对2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者以及30例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研究发现,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ARVI者Ⅱ、Ⅲ导联以及V_2、aVF导联ST-段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对于心电图诊断ARVI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爱莲  许伟 《中国综合临床》2010,27(12):382-384
目的 通过常规心电图改变探讨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24例为RVMI组,未合并RVMI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 RVMI组常规心电图主要改变:87.5%STⅢ↑/STⅡ↑≥1、83%STv2 ↓/STavF ↑≤0.5、75%STy3 ↓/STⅢ↑≤1、91.6%STavL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辅助改变:梗死性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常规心电图是RVMI简单可靠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右室心肌梗塞渐被人们重视。其诊断方法越来越多。本文对我院自1991年以来确认的10例急性右室梗塞病例的右胸头胸导联与右胸导联心电图对比研究,以探讨头胸导联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8~80岁(平均66.2岁)。常规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梗塞4例,急性下后壁梗塞6例。同时具有急性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1)右胸导联V_3R~V_7R连续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0mm;(2)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如颈静脉怒张、Kussmaul's征、肝大及低血压或休克,无肺部罗音;(3)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 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15名,年龄24~71岁(平均45岁),常规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对急性Q波型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 对象 157例旨次急性下壁,前壁以及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其中男125例、女32例,年龄39~90(平均65.2±14.3)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即刻、12、24、48小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于发病24小时内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各导联ST段下移≥0.1mv为诊断标准。分为3组:组Ⅰ,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56例,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Ia)36例(占64.3%),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Ib)20例(占35.7%);组Ⅱ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76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a)28例(占36.8%),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b)48例(占63.2%);组Ⅲ;急性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与入院后 2~ 3周冠脉造影对照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与右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关系。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多涉及右冠状动脉 ,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有 1 4例 ( 70 % ) ,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有 1 2例 ( 75% )。且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较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病变血管大部分为多支病变 ( 6 5% V2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前导联 ST段压低 ,表示多支冠脉病变或梗死面积大 ,应给予积极治疗 ,以改善患者病程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常规12导联及在胸导联仍是目前诊断在室心肌梗死较简单、可靠的方法。现选择我院1995年6月~1998年6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演变均符合急性了壁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46例,对其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死的(RVMI)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对象46例患者除外来支阻滞、心包炎和慢性肺部疾患。根据冠脉造影为急性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者为RVMI组(18例),急性于壁未合并右室心肌梗死者为对照组(28例)。RVMI组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1~86岁,平均56±10.8岁。1.2方法患者就诊即刻描记…  相似文献   

13.
苏尚廉  苏衍歧 《临床荟萃》1998,13(9):405-406
单纯性右心室心肌梗塞(RVMI)较为少见。RVMI大多是左室下壁和后壁梗塞扩展到右室所致,过去均在尸检时发现。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RVMI的诊断水平也提高了。199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10例RVMI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中选出有心前导联对应性ST 段压低同时有冠脉造影结果的18例,无ST 段压低而有冠脉造影结果的8例。分析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 段改变与冠脉血管病变率间的关系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心前导联ST 段压低多见于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8年以来患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58例,针对其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伴有此种心电图改变都应高度怀疑合并有右室梗塞(RVI)的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心电图均具有损伤性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并伴有ST-T的动态演变。全部资料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0~84岁。陈旧性或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塞、心室肥大、心包炎、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等影响ST段改变的病例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ST段压低的测量方法:以T-P段为等电位线,从j点后开始测量并记录V_1~V_6导联ST段压低的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医院,心电图仍是常用而重要的诊断心血管病的手段,但不可否认,心电图对某些心血管病的诊断确有一定的限度和缺陷。我们体会到,某些限度和缺陷是可以通过描记技术来弥补的。本文介绍描记时特殊要点及附加导联、附加操作的应用。一、某些附加导联的应用1.下壁导联呈梗塞图形时,加做(1)右胸导联V_3R~V_6R,以明确有无右室梗塞;(2)V_7~V_9导联,以明确有无正后壁心肌梗塞。2.V_1R/S>1时,加做V_3R 和V_(7~9)导联,可分  相似文献   

17.
有些肺心病者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极易误诊,临床多以急性或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其心电图 V_1~V_3 或 V_1~V_4 导联呈QS 型,部分 S—T 段抬高等。笔者曾收治肺心病九例,均因入院时出现上述心电图波形而误诊为“心肌梗塞”,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年龄50~70岁;女4例,男5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下称慢支)病史。均符合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V_1~V_3 导联呈 QS 型者7例,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塞;V_1~V_4 呈 QS 型2例,误诊为前壁心肌梗塞;2例 S—T 段抬高(超过正常限度)误诊为  相似文献   

18.
选择我院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25例为RVMI组,未合并RVMI的下壁心肌梗死(MI)患者2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常规心电图。结果RVMI组STⅢ↑/STⅡ↑≥1、STV2↓/STaVF↑≤0.5、STV3↓/STⅢ≤1、STaVL↓≥1、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各项指标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TⅢ↑/STⅡ↑≥1、STV2↓/STaVF↑≤0.5、STV3↓/STⅢ≤1、STaVL↓≥1、电轴左偏、高度房室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可作为下壁合并RVMI的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特别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的心前导联ST段压低,早巳受到临床关注,国外报道很多。但有些问题尚有争议。本文仅就我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03例及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11例进行分析,探讨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塞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右心室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心室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进展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孟庆义,李利华右心室心肌梗塞(右室梗塞)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壁心肌梗塞。早期认识右室梗塞对于心肌梗塞的治疗及预防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本文将探讨心电图对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