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儿童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和治疗.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伤情重、变化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及时抢救、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71例儿童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131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头伤患者年龄小于14岁,GCS3~8分,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小时以上。由于小儿有不同于成人的颅脑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特点,故其重型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笔者总结近8年我科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131例的经验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  相似文献   

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本组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按GCS记分进行分型,并以GCS<8分为重型标准,对诊断,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行分析。结果:GCS6-8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25%以上,GCS3-5分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占60%以上,生存率亦差。  相似文献   

5.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6.
报告32例小儿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认为在治疗中纠正休克,同时及时彻底清创,以及颅内合并损伤的正确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元  李维泷 《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2):737-737
我院从 1997年 8月以来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患者 6 8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 8~ 74岁 ,平均 38.2岁。交通伤 4 2例 ,坠落伤 16例 ,暴力及其他伤 10例。 (2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情况 :开放性颅脑损伤 2 4例 ,闭合性颅脑损伤 4 4例。颅脑损伤中硬膜外血肿 18例 ,硬膜下血肿 2 7例 ,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15例 ,脑干损伤8例。其中合并颈椎骨折 34例 ,脱位 17例 ,骨折合并脱位 8例 ,合并颈髓损伤 9例。 (3)结果 :本组死亡 5例 ,4例死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中枢…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综合治疗儿童严重颅脑损伤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1,患儿,男,6岁,因从三楼阳台跌落昏迷2h入院。患儿因于2003年4月26日下午在阳台上玩耍时不慎从三楼跌落,当时即昏迷不醒,急诊送至当地医院抢救。CT片示:(1)右侧丘脑出血、急性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右颞骨骨折。神经外科根据患儿病情,采取保守治疗。给予(1)止血剂止血、甘露醇脱水;(2)醒脑静、纳络酮等促醒;(3)大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5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其中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35例,脑性盐耗综合征(CSW S)17例。认为尽快查明原因,采取正确治疗措施,低钠血症多能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重型颅脑损伤(SBIC)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SBIC522例的临床资料,对成活和死亡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伤因、伤情、伤后至入院时间、住院时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合并伤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9项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BIC的常见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住院期间病死率8.0%。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较高,而血压、血氧饱和度、GCS分值较低。死亡病例中,其他部位合并伤占总死亡人数的66.7%,其中以头皮血肿和肺损伤多见。结论:入院时GCS分值和合并伤是判断SBIC严重程度的主要标准,帽状腱膜下血肿和肺损伤是重要的潜在危险因素。有效缩短伤后至入院抢救时间,及时正确处理合并伤,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27例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行气道综合管理。结果:38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治疗组12例,10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5~10d,平均7d。对照组26例,9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11—20d,平均17.5d。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和感染控制率均明显优于未行早期气管切开者(P〈0.01)。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4年收治的l531例颅脑损伤病人血、尿电解质、渗透压等的检测结果。结果 本组10例符合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其中治愈8例,死亡2例;15例颅脑损伤符合脑性耗盐综合征,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 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脑性耗盐综合征,对其进行早期诊治能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中、重型颅脑损伤占小儿颅脑损伤的50%以上,准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小儿颅脑的解剖特点和临床重危病例入院抢救、各种类型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及脑损伤等常见疾病,为积极、有序、规范地救治小儿中、重型颅脑损伤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无论平时战时,创伤性颅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发展快、危害大,旨在探讨如何将重型颅脑伤患者通过直升机快速、安全后送至具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方法 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利用直升机空运后送4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救治过程并回顾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结果 4例病情极危重,合并多发伤,其中2例无自主呼吸,所在医院位置偏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常规骨瓣组,将2014—2018年收治的50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大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生活状态,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患者预后。结果常规骨瓣组和大骨瓣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的脑梗死、切口疝、癫痫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大骨瓣组恢复较好患者比例高于常规骨瓣组,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常规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统计本院4年来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总数,病因分析及治疗。结果: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1例,均为开颅术后,死亡10例,死亡率达91%。结论: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病急,进展快,一旦发生抢救成功率很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代谢指标变化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营养方式分为综合营养(G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3组,各25例。通过监测三种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高代谢反应指标,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伤后第7天GN组、PN组、EN组排氮量分别为(11.8±2.6)g/d、(16.2±1.8)g/d、(17.5±3.1)g/d,显示GN组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血浆皮质醇浓度(nmol/L)在第28天时GN组、PN组、EN组分别为(659.1±87.4)nmol/L、(973.9±231.6)nmol/L、(793.2±221.8)nmol/L,GN组明显低于其他前两组(P<0.05);伤后4周内G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营养既发挥了肠内及肠外营养的各自优势,又消弭了两者的不足,能有效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方法 对68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采用电极法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和露点法测定血中心钠肽(ANP)、脑钠肽(BNP)、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抗利尿激素(ADH),以及血、尿钠浓度,血、尿渗透压. 结果 68例TBI患者中有27例出现低钠血症,且多集中出现在重型或特重型TBI患者中.其中7例表现为ADH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20例表现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结论 TBI患者中枢性低钠血症与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受损致EDKS、ADH分泌增加相关,血ANP、BNP浓度降低末直接影响到血钠浓度.静脉给予外源性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可以对抗TBI患者ADH分泌增加所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