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钢  杨红  文锦 《肿瘤》1993,(Z1)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癌(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作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癌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万,至1933年已降至6.26/10万,标化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探讨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及腺瘤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患者的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1100例肠镜检查者中,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387例(1543枚), 大肠息肉中有42例发生癌变(42枚), 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左半结肠息肉、宽基息肉、直径>2cm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癌患者326例, 检出率29.63%。大肠息肉、大肠癌以及大肠息肉癌变高发年龄均为45岁以上, 具有相似性。大肠癌伴结直肠息肉患者92例, 多原发癌29例。术后再发息肉患者66例。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与患者年龄, 息肉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病理类型显著相关。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做全结肠镜检查可以防止漏诊,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1977年开始对56万人口的海宁县3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镜普查,共查186234人,检出大肠癌91例,直肠息肉3359例,息肉癌变20例。10年动态观察了2815例腺癌息肉,其中管状腺瘤占47.25%、管状绒毛状腺瘤4.09%、绒毛状腺瘤0.67%、早期管状腺瘤21.7%、血吸虫卵型12.15%及其它。1978年的大肠癌发病率为15.02/10  相似文献   

5.
应用肠型胃癌单克隆抗体MGcl,PAP免疫组化染色,对大肠癌、胃癌、大肠腺瘤等进行标记,发现胃癌MGcl阳性率为85.7%;大肠癌、大肠腺瘤和炎性息肉阳性率分别为90.7%、45.8%和13.0%,三组有显著差异(P<0.05)。绒毛状和绒毛管状腺癌明显阳性者高于管状腺瘤(P<0.05)。结果表明,MGcl免疫组化标记对于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癌前病变:大肠腺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对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予以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大肠息肉中作为癌前病变应予重视和研究的是大肠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与混合型腺瘤)。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Morson发现大肠癌病灶如细心地作切片检查,有10%可发现从腺瘤演变成浸润性癌的过程。他发现如癌侵及粘膜下层及肠壁肌层时,分别有56.6%及18.3%的病灶中可见到残留的腺瘤组织,然而当癌已侵至肠壁外时,则仅7.6%的病灶中还可见到腺瘤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内镜下黏膜切除技术(EMR)或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患者的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ⅠR的表达,分析IGF-Ⅰ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经Mann-Whitney U检验炎性息肉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中IGF-Ⅰ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经Mann-Whitney U检验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与其正常黏膜IGF-Ⅰ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故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s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74,P<0.001.3组之间从年龄、性别及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IGF-ⅠR水平比其正常黏膜高;IGF-Ⅰ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V16和HPV18感染及P53基因异常表达与大肠肿瘤发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和HPV18DNA深外分别在40例大肠癌和30例大肠腺瘤组织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探测HPVDNA。同时,采用SABC法检测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的P53表达水平。结果受检大肠腺瘤组织HPVDNA阳性8例(27%),其中HPV16DNA5例,HPV18DNA3例,主要见于管状绒毛状腺癌和绒毛状腺瘤;大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19例(4%),其中HPV16DNA14例,HPV18DNA5例。HPVDNA主要见于肿瘤细胞核中,少部分见于胞浆中。大肠癌组织中HPV16.18DNA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癌,且腺痛中HPV1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腺瘤。大肠癌P53蛋白阳性率为48%;腺癌的阳性率则为16.2%。结论HPV16.18型感染并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可能导致P53基因突变与大肠腺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特征,40岁以上占73.7%(14/19),病程中伴血便者84.2%(16/19)。粘膜癌占63.2%(12/19),粘膜下癌占36.8%(7/19)。腺瘤癌变者占78.9%(15/19)。腺瘤癌变者多具有以下特点:①40岁以上,②腺瘤>2cm,③广基形,④表面糜烂,坏死,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⑥绒毛状腺瘤或混合状腺瘤。镜下电切摘除早期大肠癌可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故早期诊断和摘除大肠息肉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81年12月至1986年5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398例,检出大肠息肉97例,其中腺瘤性息肉77例(管状腺瘤71例、绒毛状腺瘤6例),单发44例、多发33例,其他型息肉20例。检出大肠癌33例,其中息肉癌变5例,单发息肉癌变1例,多发息肉癌变4例;息肉与癌共存12例,癌与多发息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序贯粪隐血大肠肿瘤筛检方案(S方案)的敏感性,我们建立了免疫粪微量白蛋白与序贯粪隐血互补的大肠肿瘤筛检方案(SA方案)。同时采用两个方案检测365例已知患者,并对883例无症状人群进行盲法普查论证。在已知患者中,大肠癌检出的敏感性,S方案为50.7%(37/73),SA方案为87.7%(64/73),P<0.001;大肠腺瘤检出的敏感性,S方案为8.1%(6/74),SA方案为36.5%(27/74),P<0.001。无症状人群中,检出大肠癌的敏感性,S方案为2/3,SA方案为3/3;大肠腺瘤检出的敏感性,S方案为4.7%(4/85),SA方案为42.4%(36/85),P<0.001。结果提示,SA方案检出大肠肿瘤的敏感性显著高于S方案,减少了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高发区人群的大肠腺瘤危险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伦  余海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2):884-887
对大肠癌高发区人群筛检出来的86例大肠腺癌进行了配对病例对照(1:5)研究,发现便秘史、粘液血便史、阑尾炎史、阑尾切除史、精神刺激史及服导泻药史与大肠腺瘤有阳性联系,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肠息肉史、慢性腹泻史等在大肠腺癌患者中有增高倾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本研究为大肠癌的人群预防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杭州城市社区自然人群大肠癌筛查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城市社区自然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探索开展城市居民恶性肿瘤二级预防措施。方法应用中国癌症基金会推荐的筛查试行方案,以结合免疫法FOB和同卷调查为初筛,肠镜为复筛的方法对杭州一城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大肠癌的筛查。结果在实际筛查的6089人,FOB阳性157例,阳性率为2.6%,同卷调查阳性859,阳性率为14.1%。免疫法FOB合并同卷总阳性率为16.7%,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浓缩高危人群至15%左右。在FOB阳性的157例中,28例进行了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发现了5例结肠癌,8例结直肠腺瘤和息肉,12例慢性肠道疾病。在检出的5例大肠癌中,1例未手术,Dukes A期和Dukes C期各2例。结论大肠癌筛查方案可明显浓缩高危人群,大大降低筛查的工作量。免疫法FOB能比较有效地从无症状的城市居民中检出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王桂玲 《抗癌之窗》2013,(12):44-46
息肉与大肠癌关系 大肠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其形状、大小、数目、部位各异。息肉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增生(炎症)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不大。腺瘤性息肉又分三种病理类型: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15.
大肠腺瘤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和形态特点及腺瘤恶变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1994年 3月至 1998年 4月期间我院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腺瘤的形态学和恶变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发现大肠腺瘤 12 0例 14 4个 ,占大肠息肉检出的 62 .18% ;恶变腺瘤以 >2 .0cm、山田Ⅱ型为主 ;腺瘤的恶变率为 16.67% ,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 ,管状腺瘤恶变率次之 ;腺瘤≤ 1.0cm者恶变率 3 .85 % ,1.1~ 1.9cm者恶变率 2 1.0 5 % ,≥ 2 .0cm者恶变率 3 9.47% ;组织学证实管状腺瘤的百分率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减小 ,绒毛状腺瘤的百分率则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 ,2 4例恶变腺瘤中患者的年龄 5 0岁以上占 91.67% ;而 12例同时伴肠癌腺瘤中患者的年龄大于 5 0岁的占 83 .3 3 %。结论 管状腺瘤是大肠中最常发现的肿瘤性息肉 ,随着腺瘤体积增大 ,管状结构减少 ,绒毛状结构增加 ;大肠腺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年龄 (特别是 5 0岁以上 )是大肠腺瘤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和生促红素人肝细胞蛋白(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 B2,EphB2)在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10例正常结直肠肠黏膜、21例增生性息肉、22例锯齿状腺瘤、55例腺瘤性息肉(18例管状腺瘤、16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和EphB2蛋白的表达量,同时观察蛋白的表达部位。结果:增生性息肉中BRAF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腺瘤性息肉的阳性细胞多表达位于隐窝上部区域,而锯齿状腺瘤阳性细胞多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BRAF蛋白表达量相近[(0.129±0.030)vs(0.130±0.026),P>0.05],但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29±0.030)vs(0.102±0.014),P<0.01];锯齿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之间BRAF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9±0.030)vs(0.116±0.019),(0.119±0.037),(0.122±0.008),P>0.05]。增生性息肉中EphB2蛋白阳性细胞多位于隐窝中下区域细胞膜上,腺瘤性息肉EphB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隐窝上部,而锯齿状腺瘤EphB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隐窝全层。锯齿状腺瘤与腺瘤性息肉的EphB2蛋白表达量相近[(0.138±0.024)vs(0.139±0.025),P>0.05],而远高于增生性息肉[(0.138±0.024)vs(0.169±0.018),P<0.01];锯齿状腺瘤与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间EphB2蛋白表达量无区别[(0.138±0.024)vs(0.143±0.027),(0.139±0.028),(0.133±0.021),P>0.05]。结论:BRAF和EphB2蛋白在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中隐窝部分区域表达,而在锯齿状腺瘤中隐窝全层表达,提示锯齿状腺瘤是一类独立的不同于腺瘤性息肉的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7.
多原发大肠癌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原发大肠癌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临床报告也随之逐年增加。本文总结自 1980 - 1995年我院15年间 638例大肠癌中多原癌 2 8例 ,占同期大肠癌的 4 39%。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导。临床资料同时多发癌患者 15例 ( 2 35% ) ,异时多发癌患者 13例 ( 2 0 4 % ) ,共 2 8例。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12例 ,年龄为 2 4~ 78岁。同时癌中 15例 ,其中 7例为手术检查时发现 ,8例为术前检查时发现。异时癌 13例 ,诊断间隔在半年至 10年。在多原发癌中 ,伴发结直肠息肉者 8例 ( 30 % )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息肉大多未…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81年12月至1986年5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398例,检出大肠息肉97例,其中脉瘤性息肉77例(管状腺瘤71例、绒毛状腺瘤6例),单发44例、多发33例,其他型息肉20例。检出大肠癌33例,其中息肉癌变5例,单发息肉癌变l例,多发息肉癌变4例;息肉与癌共存12例,癌与多发息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大肠疾病,受到关注的原因有(1)可引起便血、肠套叠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症状;(2)新生物性息肉即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大肠腺瘤的癌变率为1.4%~9.2%。目前公认绝大多数大肠癌来自腺瘤,即腺瘤-腺癌顺序,及早治疗大肠息肉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对大肠息肉及癌变的处理原则,并简介某些新概念。一、大肠息肉的分类参考WHO分类,1981年全国大肠癌病理专业会议对大肠息肉确定了国内统一分类,分新生物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化生性及其它五类。新生物性  相似文献   

20.
大肠腺瘤癌变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报告49例大肠腺瘤与癌变的关系及大肠腺瘤癌变的处理。男性26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3.7岁,其中癌变14例,癌变率为28.6%。腺瘤癌变与腺瘤的大小、部位、腺瘤的数目、组织学类型及病人年龄等因素有关。〈1cm腺瘤未发生癌变,≥2cm的癌变率为55%,直肠及乙状结肠的腺瘤易恶变。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分别为22.7%、41.2%、20%,绒毛状腺瘤最易癌变。癌变腺瘤的术式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