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RCP与LAVA技术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动态增强扫描(LAVA)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MRI、MRCP和LAVA检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肝内胆管受浸润范围,了解肿瘤与肝门部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的关系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MRCP和LAVA显示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37例,癌肿压迫邻近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15例,侵犯或浸润邻近血管者23例,远处器官转移者12例。与术中探查结果相符者72例,准确率达92%。结论:MRCP和LAVA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周围组织浸润和术前肿瘤转移,尤其是对肿瘤血管浸润可明确显示,其影像学结果对病变程度的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容积CT(V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的VCT三期增强扫描及ERCP图像进行分析,利用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镜(CTVE)等,判断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肝动脉和门静脉受侵情况,是否有局部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并将Bismuth-Corlette分型及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接受VCT三期增强及ERCP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20/20),定位分型准确率为80.00%(16/20).应用VCT增强扫描结合ERCP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肝门胆管癌优于单纯VCT增强扫描.结论 VCT增强结合ERCP后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作为肝门胆管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以提高对术前分型的认识。方法参照Bismuth分型法,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MRCP表现。进行术前分型,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对照。结果MRCP分型:BismuthⅠ型5例,Ⅱ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6例,Ⅳ型2例。与手术结果对照,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型准确性达94.4%。结论MRCP可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Bismuth分型,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诊断肝门胆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治疗的肝门胆管癌患者72例,给予MRCP、DWI序列扫描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分析MRCP联合DWI肝门胆管癌检出情况、以及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情况,同时分析观扩散系数(ADC)参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MRCP联合DWI肝门胆管癌检出率为86.11%,明显高于ERCP(66.67%)、MRCP(65.28%)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CP联合DWI检出的62例患者,其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Bismuth-Corlette分型一致性Kappa值为0.772,P <0.05,一致性极佳。TNM分期Ⅲ~Ⅳ病灶ADC值为(1.19±0.12)×10-3mm2/s,明显低于Ⅰ~Ⅱ期病灶,CA199≥200 U/mL患者ADC值为(1.18±0.17)×10-3m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8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26例,姑息性手术17例,引流术14例,单纯开腹探查术1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13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术5例.行根治性手术者1,3 a生存率分剐为81.0%,52.3%;行姑息性手术者1,3 a分别为生存率45.5%,27.2%;根治手术组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年龄、血清总胆红素、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对惠者预后有影响.结论:多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九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3月46例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均给予术前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比较超声检出例数与手术实际诊断例数,计算诊出率,同时比较肝癌与门静脉关系的诊断情况。结果超声诊断检出肝门部肿块17例,手术诊断实际证实为19例,检出率为89.47%;肝门部淋巴结7例,手术诊断实际证实为18例,检出率为38.89%;浸润肝脏或胆囊6例,手术诊断实际证实为13例,检出率为46.15%;腹膜转移4例,手术诊断实际证实为11例,检出率为36.37%;在肝癌与门静脉关系诊断对比方面,5例门静脉受侵病患在手术诊断均得到证实,符合率为100%,7例超声诊断门静脉未受侵患者,6例门静脉未受侵患者在手术诊断中均得到证实,1例则为门静脉受侵病患,符合率为85.7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符合率高,对病患无严重伤害,对该病的提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8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26例,姑息性手术17例,引流术14例,单纯开腹探查术1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13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术5例。行根治性手术者1,3 a生存率分别为81.0%,52.3%;行姑息性手术者1,3 a分别为生存率45.5%,27.2%;根治手术组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年龄、血清总胆红素、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结论:多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胆管癌的5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及MRCP检查,比较CT、MRI及MRCP在胆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分析三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本次研究中,56例患者均确诊为胆管癌,包括28例肝门胆管癌、18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0例肝内胆管癌。MRCP在胆管癌定性和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胆管癌定性和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于CT,MRCP在胆管癌诊断定性和定位符合率高于M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管癌临床诊断中MRCP、MRI诊断价值更高,且CT、MRI及MRCP联合诊断可用于早期胆管癌诊断,能有效对胆管癌扩散、浸润情况进行准确描述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晚期高位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管癌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易浸润局部的门静脉,为了了解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改变,我院对1997.1~1999.6收治的13例不能切除的晚期高位胆管癌患者进行了跟踪监测,总结晚期高位胆管癌门静脉血流情况。全组病例共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31岁~69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术前B超、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诊断为肝门部胆管梗阻,部分同时行ERCP及PTC进一步明确梗阻的部位。术中经探查活检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浸润局部门脉而无法切除,11例患者行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内置管(内支架),再行胆管空肠吻合,2例行左右肝管分别置管、分别与空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55例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其应用CT扫描诊断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并将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疾病确诊率和对不同直径结石检查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经手术结果确诊,此次研究55例患者均为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1.5T MRCP检查确诊率为94.55%(52/55),CT检查确诊率为74.55%(41/55),1.5TMRCP检查确诊率相对较高(P<0.05);且1.5T MRCP检查对于结石直径<0.8cm的确诊率91.43%(32/35)亦高于CT检查的确诊率68.57%(24/34),指标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扫描检查相比,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1.5T MRCP检查,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更好,但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杨桂芳 《临床医学》2008,28(3):11-12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反转模式成像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诊断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纳入48例经手术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三维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以手术分型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肝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诊断效能。结果4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按照手术结果进行Bismuth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a型8例,Ⅲb型11例,Ⅳ型8例。其中,39例行根治性切除,9例行姑息性切除。三维超声分型的准确率为85.4%(41/48),低估分型百分率为10.4%(5/48),高估分型百分率为4.2%(2/48);MRCP分型的准确率为87.4%(42/48),低估分型和高估分型百分率均为6.3%(3/48)。三维超声分型准确率与MR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597,P=0.440)。对三维超声和MRCP低估和高估分型的百分率分别进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4,P=1.000)。结论三维超声用于评估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是可行的,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分型诊断效能与MRCP相近,可作为一种新的补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所导致的肝内胆汁瘤的诊治及外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ERCP所导致的肝内胆汁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并且结合既往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肝内胆汁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反复发热等,胆道感染很难控制,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超声和CT扫描提示肝脏有囊状或柱状占位性病变,囊肿穿刺可抽出胆汁样的液体明确诊断。1例行PTCD管引流加胆汁瘤穿刺引流术,1例行胆汁瘤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ERCP所导致的肝内胆汁瘤多发生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行超声和CT可以明确,穿刺抽出胆汁样的液体可以确诊。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先行胆汁瘤穿刺引流术,如仍然无法好转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切除,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建立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引流术的护理配合流程.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镜中心行IQQA?-liver辅助ERCP胆道引流术的10例HCCA患者的手术配合.结果 10例HCCA患者以IQQA?-liver辅助行ERCP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腹痛、发热、黄疸或肝功能异常而经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证实或怀疑残留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ERCP检查,对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ST或EPBD后取石。结果:ERCP检查的成功率为96.4%(108/112)。85例证实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EST或EPBD后取石,79例(92.9%)取石治疗成功;6例因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而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4.5%,其中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3例。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是理想的诊断方法,而且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血管造影表现。评价血管造影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20例,共32人次行肝动脉和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观察造影图像中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右及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及其左右分支,肝静脉。结果 将20例共32人次的血管造影表现分为正常15.625%(5/32),肿瘤染色15.625%(5/32)。血管受侵68.75%(22/32)三种。其中,以动脉血管(18/22)和门静脉(12/22)的受侵最常见,在动脉血管受侵中(18/32),动脉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最高,为37.5%(12/32)。结论 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血管造影中,血管的不同程度受侵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作为其诊断的依据。同时,也为外科手术切除及临床预后判定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内供血特点及肿瘤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彩色血流显示率为64.3%,彩色血流显示率、门静脉受侵率与肿瘤大小无统计学相关性,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4%。肝门部胆管癌需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侵犯肝门部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胆胰疾病患者行MRCP和ERCP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RCP和ERCP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1%和93.6%,对胆胰恶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1%和89.2%,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