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痂延长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痂延长术治疗儿童股骨干大段病理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导致的大段病理性骨缺损进行双侧、单侧外固定支架或髓内骨痂延长术,术后延长速度2~2.5cm/m。结果:随访时间13~57月,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观察显示所有骨缺损均已愈合;骨延长9~31cm,延长率平均49%;延长段愈合指数为30d/cm,骨不连接处愈合时间平均约134d;无骨髓炎复发及再骨折。结论:骨痂延长术治疗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大段骨缺损是一种疗效确切、手术简单、适应性强,可动态调节肢体长度,减少肢体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骨痂延长治疗儿童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对19例儿童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患者行骨痂延长术,术前患肢平均骨缺损长度1.3 cm,患肢平均短缩4.8 cm。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1~82个月,骨不连接处全部愈合,骨延长区骨生长满意。骨延长4.5~8.0 cm,平均外固定指数39.7 d/cm。依据Paley的评定标准进行骨愈合评定,优为14例,良为5例;功能评定优为11例,良为8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行骨痂延长是治疗儿童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痂延长术治疗尺桡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单侧双臂外固定器治疗感染后导致的尺桡骨大段病理性骨缺损,共21例。缺损长度3~10cm,平均4.5cm。结果 全部治愈,原位延长率平均29%,延长段的愈合指数为30d/cm,骨不连接处愈合时间平均134d,无再发性化脓性骨髓炎及再发骨折,手腕前臂形态基本正常,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肘腕关节功能正常,前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 应用单侧双臂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orthofix支架骨延长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采用大段病灶骨切除,局部旷置,干骺端截骨骨延长术,术后10天开始行骨延长处理,每次延长0.25mm,6小时1次。经8~26周,骨缺损端会师,持续于缺损端加压并维持固定,直至骨性愈合。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骨延长长度5~17(10.3±3.6)cm,31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1例复发骨性感染。结论: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胫骨干感染性骨髓炎,术后感染控制好,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痂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如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痂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损型肢体短缩,共7例.短缩长度4.0~9.0 cm,平均7.3 cm.结果全部治愈,原位延长率平均41%,延长段的愈合指数为42 d/cm,跛行不明显,足外翻无进行加重,基本满足正常行走功能.结论骨痂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腓骨缺损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胫骨骨不连伴骨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胫骨骨不连伴骨缺损患者采用单侧双臂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骨断端,同期行截骨延长术,在骨断端加压固定的同时重建肢体长度.结果 24例胫骨骨不连伴骨缺损患者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缺损长度延长3~5 cm,平均3.8 cm;骨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8.5个月.结论 应用单侧双臂外固定支架同期行延长与加压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伴骨缺损 ,能有效促进感染与骨缺损的愈合,同期行小切口截骨延长不仅有效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肢体长度的均衡,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大大地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段骨缺损性萎缩型骨不连的发病原因,Ilizarov外固器固定微创治疗大段骨缺损性萎缩型骨不连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大段骨缺损性萎缩型骨不连25例,开放手术10例;微创手术15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21岁,平均15.6岁;肱骨2例,股骨3例,胫骨6例。骨缺损长度8-20cm,萎缩长度3-9cm,运用Ilizarov外固器固定,近、远干骺端微创截骨延长,萎缩段重叠加压,通过X线摄片,观测重叠段愈合时间和骨延长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最短1年,最长4年1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坚强愈合,肢体长度得到恢复,随访期内未发现再骨折病例,骨逐渐塑形接近正常。结论大段骨缺损性萎缩型骨不连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原因是骨生长发育旺盛时,出现外伤骨折或病理骨折后长期不愈合,邻近骨不连处骨受到影响而生长发育缓慢,干骺端骨干继续生长发育,而造成大段骨缺损性萎缩型骨不连,运用反复植骨内固定手术复杂,不符合其生物力学而易失败,运用Ilizarov外固器固定,萎缩段加压重叠、截骨延长在微创治疗下快速达到骨坚强愈合,同期重建患肢长度,最大限度恢复伤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骨延长术治疗儿童双下肢肢体不等长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延长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应用单侧双臂外固定与髓内骨延长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36例,下肢短缩长度为3~27 cm,平均11 cm.结果36 例患儿骨延长4~30 cm,平均延长11 cm,合并成骨畸形者同时得到纠正.经随访13~47个月,平均19个月,骨延长端及骨缺损端均全部骨性愈合.双下肢等长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骨延长术对双下肢不等长进行一次性均衡术是可行的,具有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少、不需植骨、固定可靠、疗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长管骨骨缺损采取清创,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干及干骺端截骨,保留骨膜,骨搬移方法治疗胫骨骨缺损。结果:每天延长骨缺损1mm,搬移处骨成骨钙化,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6例效果理想,2例仍有约1.0~1.6cm肢体短缩。截骨延长平均5.3 cm,所有8例患者截骨骨延长区骨愈合良好,骨缺损区延长后均得到修复。结论:骨搬移术是治疗骨髓炎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3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采用带吻合血管的腓骨 (2 7例 )或腓骨皮瓣 (6例 )移植 ,其中 ,肿瘤性骨缺损 2 1例 ,创伤性骨缺损 12例 ,骨缺损长度为 6~ 2 4cm ,平均 14cm。结果 对 19例肿瘤性骨缺损及 9例创伤性骨缺损随访 14~ 4 2个月。术后移植骨与受区骨愈合时间为 3~ 5个月 ,平均 4个月。负重移植腓骨明显增粗 ,直径达 2 .6~ 3.8cm ,平均 3.2cm。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是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Hisasha修改的Urist制备AAA骨方法,以类似之骨基质明胶填充良性骨肿瘤手术后骨缺损及骨折不愈合等15例,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无一例感染,经8~38个月随访取得86%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一组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结果,所用试验材料为骨基质明胶片、脱钙骨片和不脱钙骨片。在大鼠颅顶骨上制成8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作为骨折不连接的动物模型。在此骨缺损内分别植入上述三种材料。结果表明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诱导作用,其中骨基质明胶片的骨诱导作用最强,脱钙骨片次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片在吸收的同时释放出骨形成性蛋白,诱发来源于硬脑膜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生骨组织,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50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良性瘤229例(65. 4%),恶性瘤70例(20. 0%),瘤样病变51例(14. 6%)。各组肿瘤患者年龄均以11~30岁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于股骨者较多见。良性瘤以软骨瘤最多,后依次为骨巨细胞瘤、骨瘤及骨软骨瘤。恶性瘤以骨肉瘤多见,依次为软骨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骨的瘤样病变包括骨纤维结构不良、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及骨嗜酸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14.
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9例肿瘤患者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有骨转移102例,阳性率68.4%。本文提示:骨显像是一个灵敏方法。常在X线检查前提早显示病变,故对早期诊断、治疗选择、预后 判断等很有意义。但本法特异性差,难以鉴别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骨显像对不明原因骨痛病人的诊断价值及引起骨痛的常见疾病。方法对247例不明原因骨痛病人常规行核素骨显像,结合病史、MR、CT、X线、骨穿刺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247例病人中有201例骨显像阳性,阳性率81.4%。引起骨痛的常见疾病有恶性肿瘤骨转移、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结论骨显像对不明原因骨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的认识 ,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新鲜者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周后 ,按舟状骨骨折治疗、陈旧性者切开复位并植骨。结果  9例中 ,随访 5个月到 9年。 6例新鲜骨折全部取得良好疗效 ;3例陈旧性骨折 ,腕屈伸范围较正常手减少 15°左右 ,握掌时无明显疼痛 ,腕正常生理轴重建 ,无明显月骨坏死。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完全治愈此种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评价骨矿物质含量(骨矿含量)测定对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bonediseaseofprematurity,MBD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检测38例日龄大于3周早产儿骨矿含量,同时作右前臂X线检查,并与55例健康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8例早产儿骨线密度(BMC)、骨面密度(BMD)明显降低,其中4例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和(或)佝偻病样表现,提示MBDP,其余30例骨矿含量正常者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骨矿含量测定对MBDP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亚临床骨转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该文在于探讨核素骨显像对亚临床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7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并对骨显像阳性、X线检查及骨痛均为阳性的诊断为亚临床骨转移 ,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6 77例核素骨显像中 ,亚临床骨转移为 16例 ,其发生率为 2 .37%。经随访发现 ,有10 / 16的病人可出现临床可见的骨转移。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亚临床骨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