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房勇  陈玉华  李国民  邹建明  李松 《重庆医学》2013,42(19):2191-2193,2197
目的建立年轻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应力改变明显致大鼠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时,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3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行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截骨组、骨折组、对照组术后1、3、5、9周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结果截骨组、骨折组术后在4个时间点下颌骨均向手术侧偏斜,α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与骨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区膨大,大量增生的软组织包裹。术后3周髁突头呈缩小趋势,术后5、9周髁突变窄而高。骨折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呈圆柱状,见骨折线。术后3、5、9周,髁突圆柱状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程度不如截骨组手术侧。结论单侧髁突颈截骨相对骨折,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但两组的下颌骨偏斜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单侧髁突切除对非手术侧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 24只5~6月龄的日本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通过手术切除右侧髁突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2月、4月的时间处死动物,取其左侧(非手术侧)颞颌关节,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观察非手术侧髁突软骨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细胞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显示与同时间段空白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手术组(单侧髁突切除)术后2月,还是手术组术后4月,非手术侧髁突软骨PCNA阳性细胞表达量均降低;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增高(P〈0.05);与手术组术后2月相比,手术组术后4月PCNA阳性细胞表达量降低;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增高(P〈0.05).结论单侧髁突切除可导致非手术侧髁突软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部肌力失衡是否会影响髁突的发育.方法 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手术侧组(去除部分胸锁乳突肌)、对侧组及空白对照组.于术后1,3,5周处死,组织学观察髁突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TUNEL观察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 PCNA阳性细胞术后3周,肥大层阳性细胞数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及空白组有差异.凋亡细胞数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组数未见到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部肌力失衡在一定程度内对髁突软骨细胞增殖有影响,但对髁突的发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颌髁突骨折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62例早期髁突骨折患者,其中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38例.术后随访6周~1年,拍摄髁突正侧位X线片测量髁突角度和检查开口度、开口型及咬合关系.结果 术后1年X线片显示,手术治疗组髁突移位角度明显小于非手术组髁突移位角度,手术组的开口度大于非手术组,开口型亦好于非手术组.结论 对伴随有移位的髁突骨折手治疗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常咬合关系对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用1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目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操作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螺旋拉簧以60g力作用于实验组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使其近中移动,形成异常咬合关系。加力后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处死6只实验组大鼠,2只操作对照组大鼠和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取其颞下颌关节做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髁状突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髁状突纤维层表层的胶原纤维间水肿,组织松解,形成细小的裂隙;胶原纤维从表面剥离;肥大层变薄;初期骨小梁出现轻度的排列紊乱,其后骨小梁排列趋于恢复;2.髁状突软骨厚度变化:实验组可见髁状突软骨厚度下降,由后向前依次变薄。前带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后带的变化程度最大;3.Masson染色结果:在实验组中髁状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出现红染增加。结论:异常咬合将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软骨变薄和纤维层的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 ,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 ,复位固定仍很困难 ,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暴露髁状突骨折端 ,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固定、回植 ,简化了操作难度 ,术后效果确切、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 ,本科共收治需开放复位的髁状突骨折 2 8例 ,均采用颌后入路坚固内固定技术 ,其中 8例 9侧采用了升支垂直截骨。 8例中 5例 5侧游离髁状突体外固定回植…  相似文献   

8.
李国堂  倪柯州 《中外医疗》2012,31(25):70-71
目的分析研究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严重骨折的适应证,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60侧髁突重度骨折进行了移位角度和移位程度的测量,48例均施行了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观察随防12个月。评估指标:①临床主观症状(咬合痛或不适);②临床检查(面部对称性、开口度、咬合关系及开口型、面神经损伤);③影像学检查(髁突形态与升支高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髁突高位重度骨折47例获得成功,仅有1例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出现咬合痛及髁突轻度吸收,1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重度髁突骨折成功率高,疗效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颈部骨折模型,研究髁突骨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眼科剪造成雄性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形骨折,以其对侧、非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3、5、9周处死SD大鼠,行下颌骨及髁突的测量和影像学观察.结果骨折后患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下颌体宽度及髁突均较健侧及非手术侧小,髁突形态改变.结论 动物模型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髁突颈骨折后,应力改变对下颌骨和髁突的生长具有影响,可导致健、患侧下颌骨及髁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对称咀嚼肌力对SD大鼠髁突软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切除一侧颞肌和肉毒神经毒素A注射一侧咬肌,建立不对称咀嚼肌力SD大鼠动物模型,每组6只,分别于建模后3、6、9周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在大鼠髁突软骨中的表达.结果 CTGF在髁突软骨增殖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肥大层表达;实验组CTGF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增强(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CT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6周CTGF表达强于术后3周,术后9周强于术后6周(P<0.05).结论不对称咀嚼肌力可上调髁突软骨细胞CTGFmRNA的表达,CTGF介导了应力对髁突软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1.
髁突颈部骨折开放复位术临床及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髁突颈部骨折的X线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评价开放复位术后临床及X线结果。方法 :对2 0例 32侧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X线片显示均为伴有移位的髁突颈部骨折 ,髁突仍位于关节窝内的 2 2侧 ,位于关节窝以外的 10侧 ;骨折片间移位形成夹角 ,平均为 4 2 .78°,大于 90°者 5例 ,小于 90°者 2 7例。临床表现 :咬牙合关系紊乱、开口受限、开口型异常、下颌前伸及侧方运动障碍、面型不对称等 ,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改善 ,且病人主观感觉满意。术后X线片显示骨断端间对位良好。结论 :髁突颈部骨折影响患者咬牙合功能 ;骨断端间移位形成夹角 (大于 4 0°)的病例可作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手术前后的X线诊断及随访应被认为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髁突骨折后翼外肌解剖复位与髁突游离复位的骨折愈合情况。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下颌骨髁颈骨折模型,一组行髁突游离复位,另一组行翼外肌解剖复位。术后2、4、6、8周动物颈部血管灌注墨汁后处死,测量两侧髁突前后径、内外径。术侧髁突切片、HE染色后观察分析髁突增殖层、微血管数目及骨参数的变化。结果 术侧与健侧比较,髁突游离复位组髁突内外径4、6、8周术侧减小(P<0.05),翼外肌解剖复位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髁突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数目比较髁突游离复位组各时间点均少于翼外肌解剖复位组(P<0.05)。除2周时Tb.N外,两组其余骨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保留翼外肌对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兔单侧髁突切除对非手术侧髁突软骨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24只5-6月龄的日本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通过手术切除-侧髁突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2个月、4个月采用TUNEL染色,观察非手术侧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相比,手术组单侧髁突切除2月和4月后非手术侧髁突软骨凋亡细胞数均增加(P〈0.05),但物手术组4月较2月增加明显(P〈0.05).结论单侧髁突切除可导致非手术侧髁突软骨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沈宁  唐增斌  蒋榕林  陈伟 《广西医学》2010,32(12):1486-1488
目的观察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检查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为34.9 mm。16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的开口偏斜,均〈3 mm,有关节弹响1例。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通过口内入路进行下颌骨髁突切除术,评估其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的精确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为术式改良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共23例。术前将患者螺旋CT数据导入ProPlan软件,将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病变范围设计髁突截骨线,生成术前设计模型,导入BrainLab导航系统,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采用口内入路,按术前设计截骨线完成髁突切除术。术后1周内拍摄颅颌面部螺旋CT,将术后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生成术后即刻模型,应用Geomagic软件将术前设计模型与术后即刻模型进行对齐,并在术后即刻模型的实际截骨面划分6个区域并定义相应区域测量点P1~P6,比较术前设计截骨面与术后实际截骨面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分析导航辅助手术实施的精确性。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CT复查病变完整切除,髁突截骨线与手术设计基本吻合。术后随访期内未见肿物复发及关节粘连。术后对髁突切除术实施精确性的验证分析显示,P1~P6共6组测量点所测得的偏差可信区间分别为(-2.26 mm,-1.89 mm),(-2.30 mm,-1.45 mm),(-3.37 mm,-2.91 mm),(-2.83 mm,-1.75 mm),(-1.13 mm, 0.99 mm),(-1.17 mm, 0.17 mm), 其中P3组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P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较精确地完成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截骨面各部位的手术偏差以过多切除为主,其中前内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前内侧区域实际过多切除现象最明显,后侧、后外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后外侧区域平均偏差不大,但偏差值的波动较其他4组大;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髁突切除术的精确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孙明  律娜  肖雅  后军  薛浩伟  胡玉坤 《安徽医学》2019,40(4):396-398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35侧髁突囊内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术后3个月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5侧髁突囊内骨折中,26侧行骨折内固定治疗,9侧行骨折碎块摘除术。3个月后,患者临床治愈率达81. 48%,髁突骨折侧的影像学治愈率达88. 57%。结论髁突囊内骨折的开放手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5例29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三维重建CT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切口7—10天后均I期愈合,面型,开口型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术后1~6个月复诊,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疼痛,弹响及功能障碍,2例咬合关系轻度错乱,1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追踪观察1年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具有切口隐蔽,手术视野开阔,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方法: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后体外行髁状突骨折钛板复位固定。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1/甲,咬合关系良好,张口无明显受限,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无其它不适。结论: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术后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合并同侧髁突骨折对陈旧性髁突脱位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陈旧性髁突脱位分为陈旧性髁突脱位并同侧髁突骨折(old dislocation and fracture of condyle process,ODFCP)20例和单纯陈旧性髁突脱位(old dislocation of condyle process,ODCP)1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张口度、张口型、咬He关系、X线片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程度。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张口度和张口型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FCP组中18例咬He关系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患侧后牙早接触,前牙开He;3例关节间隙不均匀;2例出现关节区疼痛和不适。ODCP组全部患者咬He关系均恢复正常;1例关节间隙不均匀;1例关节弹响。结论 陈旧性髁突脱位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同侧髁突骨折,均不影响术后张口度的恢复和张口型的改善;除髁突骨折术后再移位和复位不当因素外,陈旧性髁突脱位合并髁突骨折并不影响咬He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